蒙頂黃芽發展史 - 台灣茶訊tea520 的部落格 - udn部落格
台灣茶訊tea520 的部落格
作家:台灣茶訊
文章分類
    Top
    蒙頂黃芽發展史
    2025/07/03 08:02:30
    瀏覽:28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蒙頂黃芽發展史
    蒙頂黃芽作為黃茶珍品,其歷史脈絡需要分幾個關鍵時期梳理:首先唐代的貢茶地位很關鍵,陸羽《茶經》提到“蒙頂第一”但沒明確是黃芽,這裡要區分蒙頂茶整體和黃芽特指。宋代“黃芽”名字才真正出現,明代《茶譜》記載的工藝已經接近現代黃茶燜黃工藝,這個轉捩點要突出。
    蒙頂黃芽,中國黃茶極品,產于四川雅安蒙頂山,以“黃湯黃葉、甘醇鮮爽”聞名,其發展史貫穿貢茶榮耀、戰亂斷代與當代復興,堪稱中國茶文化跌宕起伏的縮影。以下是關鍵階段解析:
    一、起源與早期歷史
    1. 茶祖貢茶之地(漢代以前)
    • 據傳蒙頂山種茶始於西漢甘露年間(西元前53年左右),由甘露普慧禪師所創,種茶於蒙頂山,是中國有文字記載最早人工種茶的地區。
    • 蒙山因「仙茶貢皇」聞名,被尊為「茶祖之山」。

    二、唐宋:貢茶榮光與黃芽初現
    1. 蒙頂貢茶奠基(唐代)
    • 唐代陸羽《茶經》記載:「茶者,南方之嘉木……蒙頂山茶為上」。
    • 玄宗欽定(742年):蒙頂茶列貢品,李肇《唐國史補》載“劍南有蒙頂石花,或小方,或散芽,號為第一”。此時蒙山茶(尚未分明「黃芽」)。
    • 唐代多為蒸青團茶,尚未發展出現代黃茶「悶黃」工藝。
    • 禪茶一體:蒙頂山永興寺、智炬寺僧侶植茶制茶,奠定工藝基礎。
    2. “黃芽”之名定型(宋代)
    • 名稱由來:
    o 北宋《東齋記事》首提“蒙頂黃芽”,因茶芽嫩黃、湯色黃亮得名。
    o 文彥博詩贊“舊譜最稱蒙頂味,露芽雲液勝醍醐”。
    • 工藝突破:
    o 僧侶創“悶黃”工藝:鮮葉殺青後趁熱竹簍悶焐,促多酚類氧化,形成黃茶特質。

    三、明清:工藝成熟與民茶轉型
    1. 明代技法體系化
    • 徐渭《茶經》(1590年):詳述蒙頂黃芽“三炒三悶”工藝(殺青→初悶→複炒→二悶→烘乾)。
    • “皇茶園”專屬:蒙頂五峰核心區茶園專供皇室,立碑禁民采。
    2. 清代盛極而衰
    • 貢茶延續:乾隆年間年貢“正貢黃芽”1斤,“陪貢”20斤,茶農需跪采“吉祥芽”。
    • 戰亂斷代:
    o 太平天國運動(1850s)致四川茶路中斷。
    o 民國軍閥混戰,茶園荒廢,工藝幾近失傳。

    四、近代:戰火湮滅與艱難復蘇(1900–1970年)
    o 抗戰前~民間制少量“黃大茶”,工藝簡化。品質下滑,淪為地方低端茶
    o 1950年代~政府尋訪老茶農,記錄碎片化工藝。恢復生產,但未達歷史水準
    o 文革期間~“破四舊”毀皇茶園碑刻,茶研停滯。黃芽被歸類為“綠茶”,身份模糊化。

    五、當代復興:非遺傳承與科技賦能(1980年至今)
    1. 工藝拯救與標準確立
    • 1985年:雅安茶廠楊天炯參考《茶經》復原古法,確立現代工藝:
    鮮葉→攤晾→殺青→初包悶黃→複炒→複包悶黃→三炒→攤涼→烘乾
    • 2004年,蒙頂黃芽通過原產地標記登記。
    • 2007年:國標《GB/T 21726》明確黃茶分類,蒙頂黃芽列為核心品類。
    2. 非遺與文化符號
    • 2010年,成為「中國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 2011年:蒙頂黃芽製作技藝列入 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文化載體:
    o 祭茶大典(復原宋代禮制)。
    o 蒙頂山茶文化博物館設黃芽專題展區。

    2. 產業升級挑戰
    ◎ 優勢:
    1. 核心產區限制性開發(海拔1200米)
    2. 悶黃工藝專利(控溫控濕)
    3. 拍賣價 6萬元/斤(2023年)
    ◎ 困境:
    1. 年產量僅 500公斤(頂級茶)
    2. 依賴手工,規模化難
    3. 市場充斥“偽黃芽”(綠茶燜黃)
    ◎ 品種特異性:
    1. 老川茶群體種:蒙頂山原生小葉種,花青素含量高,悶黃後顯 熟栗香。
    2. 現代引種:福鼎大白等芽頭肥壯,但香氣淡薄,僅作拼配。
    來源:CHATGPT、deepseek改編

    回應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其他
    自訂分類:茶與養生及知識
    上一則: 君山銀針發展史
    下一則: 廣西六堡茶發展歷史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