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抗日勝利80周年,今天也是傘兵節。
抗戰末期時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先總統 蔣公,接受美國第14航空隊暨中國空軍參謀長陳納德將軍建議,授權第五集團軍,在雲南昆明成立傘兵部隊。
民國33年1月1日傘兵第一團,在雲南昆明崗頭村正式成立,第一任團長李漢平少將,副團長簡立上校,團部設在昆明古剎永豐寺,編制三個營,排長以上軍官幹部必須是軍校畢業,士官兵初期由第五集團軍抽調編組,後來到衡陽、廣西、貴州第招募高中以上學生加入。
傘兵部隊因保密,對外以「鴻翔部隊」為代號,也是我國第一個以代號稱呼的部隊。
在獲得美軍支援裝備與技術援助後,調整編組在44年4月8日正式定名為「陸軍突擊總隊」,這一天也是我國傘兵節的由來。
傘兵以空降作戰投入抗日序列,分別在廣東羅定、湖南衡陽、廣西丹竹三次空降作戰,三次作戰戰果豐盛,但也犧牲多位官兵。
抗戰勝利後傘兵也擔任南京受降典禮警衛禮兵任務,遠赴日本壓解戰犯陳公博返國受審。
109年在湖南衡陽當地文史工作、當地關懷老兵志願者與台灣退役傘兵,將抗日犧牲傘兵先烈周劍敵等4位遺骸重新安葬,並立碑紀念傘兵抗日英勇史實。
並將周劍敵、章鋒兩位先烈,呈報入祀國民革命忠烈祠。
民38年兩岸分治,傘兵第1、2團到台灣,第3團選擇留在大陸,分別歸屬不同陣營,各自發展成為兩岸最精銳的部隊。
第1、2團到台灣後歷經多次組織調整,民國95年改稱航空特戰指揮部,下轄2個航空旅、1個特戰指揮部、三個訓練中心。
大陸方面初期以第3團幹部為骨幹組成空軍陸戰第一旅,後成立空降兵師,韓戰後擴編為空降兵15軍,在多次調整後2017年正式定名為空降兵軍,下轄6個空降兵旅、1個特戰旅、運輸航空兵旅、支援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