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爾大教堂(Chartres Cathedral)位於法國沙特爾市,是早期哥德式建築的傑出代表,被譽為「法國哥德式藝術的極致」,於197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這座教堂以其創新的飛扶壁結構聞名,它使牆體得以減薄,並能容納巨大的彩繪玻璃花窗。教堂內保存了超過150扇十二至十三世紀的完整花窗,色調以「沙特爾藍」聞名,描繪了聖經故事,被視為中世紀彩繪玻璃藝術的無價之寶。它也是重要的聖母朝聖地,珍藏著據傳為聖母瑪利亞穿過的聖衣。西側的「王者之門」雕刻精美,是早期哥德式雕塑的經典。
法國之旅,DAY-5 早上參觀『香波堡』,下午來到沙特爾市,參觀『沙特爾大教堂』。
沙特爾 (Chartres) 是法國中北部中央-羅亞爾河谷大區厄爾-盧瓦省的省會,位於巴黎西南方,搭火車約一小時車程。這座城市以其核心地標沙特爾大教堂 (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Chartres) 而聞名於世。這座宏偉的哥德式建築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被譽為「法國哥德式藝術的極致」,尤其以其保存完好的中世紀彩繪玻璃窗和不對稱的尖塔而著稱。除了大教堂,沙特爾的舊城區也充滿魅力,擁有迷人的中世紀街道和半木結構房屋。每年四月至九月間,還有壯觀的燈光秀裝飾城市遺產,增添浪漫氛圍。
聖雅各之路(Camino de Santiago)的標誌,通常被稱為扇貝殼(scallop shell)。
扇貝殼是朝聖者的傳統象徵,代表著朝聖者從不同地點出發,最終匯聚到同一個終點:聖地牙哥-德孔波斯特拉(Santiago de Compostela)大教堂。
這個標誌經常被用來標示聖雅各之路的路線,引導朝聖者前行。聖雅各之路是歐洲著名的朝聖路線,每年吸引數十萬人步行、騎自行車或騎馬前往,以完成精神或身體上的挑戰。
沙特爾(Chartres)的一幅壁畫,畫中人物是法國抵抗運動的英雄讓·穆蘭(Jean Moulin),背景是沙特爾大教堂(Chartres Cathedral)。讓·穆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抵抗運動的領袖,他致力於將多個抵抗組織聯合起來,對抗納粹佔領。這幅壁畫是為了紀念讓·穆蘭對法國歷史的貢獻而創作的公共藝術作品。
「人權和公民權宣言紀念碑」(Monument de la Déclaration des Droits de lHomme et du Citoyen)。
⦁ 這座紀念碑於1989年落成,以紀念《人權和公民權宣言》發表200週年。
⦁ 紀念碑由幾個部分組成,包括一個石製的方形結構,上面刻有文字和浮雕,以及兩個青銅方尖碑。
⦁ 紀念碑上刻有1789年法國《人權和公民權宣言》的文本。
⦁ 雕塑上的人物雕像身穿長袍,手持文件,象徵著邀請人們閱讀方尖碑上刻的文字。
沙特爾大教堂(Chartres Cathedral),這座大教堂以其卓越的哥德式建築風格而聞名於世。
⦁ 沙特爾大教堂又稱沙特爾大教堂(Cathedral of Our Lady of Chartres),是法國哥德式建築的代表作。
⦁ 它主要建於1194 年至1220 年間,是天主教沙特爾教區的主教座堂。
⦁ 這座教堂收藏了被認為是聖母瑪利亞穿過的聖衣(Sancta Camisa),使其成為重要的朝聖地。
⦁ 教堂內擁有歐洲最精美的彩色玻璃窗之一,玻璃面積近2,600 平方公尺。
⦁ 教堂地面上的迷宮是現存最大、最著名的教堂迷宮之一,供朝聖者冥想使用。
建造歷史
沙特爾大教堂的歷史可追溯至4世紀,當時這裡成為沙特爾教區的首任主教駐地,至今已有至少五座教堂先後在此興建。第一座教堂建於羅馬時期遺址上;第二座於858年遭丹麥海盜燒毀,後由主教吉斯萊伯特重建,但1020年又因大火重創。這些早期建築多為羅馬式風格。
1020年的大火後,主教富爾伯特發起重建,獲得歐洲王室的資助,興建了一座長108米、寬34米的羅馬式大教堂,包括環繞式迴廊和三座大型禮拜堂。這座教堂於1145年完工,並以「聖衣崇拜」聞名。
1134年另一場火災摧毀了西立面和鐘樓,促使北塔和南塔陸續完工,西立面的皇家門廊(Royal Portal)於1140-1141年完成。1194年6月10日,一場毀滅性大火幾乎燒毀整個教堂,但奇蹟般地保留了地下室、西塔和聖母聖衣遺物。
重建於1194年立即啟動,採用嶄新的哥德式風格,由約300名工匠參與,僅用26年完成主體結構,1260年10月在法王路易九世主持下重新祝聖。這是中世紀大教堂中建造速度最快的之一,確保了整體風格的一致性。
法國大革命期間(1789年),教堂險遭毀滅,但當地建築師以「廢墟會堵塞街道」為由說服暴民停手。19世紀進行多次修復,20世紀重點保護彩繪玻璃免受空氣污染。2009-2018年的大規模修復清潔內外牆面,並以奶油白和仿大理石紋理重繪內部,,但恢復了13世紀的原貌。
推薦參觀路線
1. 一條經典2-3小時路線,從外部開始,深入內部,結合光影變化:外部環繞(20分鐘):從廣場遠眺雙塔,順時針走一圈,觀察飛扶壁、門廊雕塑(皇家門廊的舊約國王像最精緻)。登南塔欣賞市景(若體力允許)。
2. 進入主堂(30分鐘):從北門進入,抬頭看玫瑰窗的藍光。沿航道走至十字甕道,細賞「美麗聖母窗」和傑西樹窗。
3. 迷宮與合唱廳(20分鐘):若開放,走迷宮冥想;否則觀察地板圖案。繞合唱屏,賞基督生平浮雕。
4. 地下室與禮拜堂(30分鐘):下地下室看聖衣遺物和壁畫,感受羅馬式遺風。
5. 出口與迴廊(20分鐘):從南甕道出,逛迴廊窗戶。結束後,登主教宮花園遠眺後殿。
參觀資訊
沙特爾大教堂全年開放,適合朝聖者、遊客或藝術愛好者。免費入場(主堂),但塔樓登頂需付費(約8歐元,需爬400階梯,提供全景視野)。開放時間:每日上午8:30至下午7:30(最後入場7:15),7-8月週二、五、日延至晚上10:00。彌撒時間:週日及假日詳見官網。導覽遊:可參加1小時英文/法文導覽(約10歐元),或塔樓導覽(額外費用)。迷宮僅在四旬期至萬聖節的週五開放行走(除耶穌受難日),平日有椅子擺放。
建築特色
沙特爾大教堂是高哥德式(High Gothic)和古典哥德式的典範,全長130米、寬32-46米、航道高37米,佔地10,875平方米。平面呈十字形,受11世紀羅馬式地下室影響,包括七跨航道、三跨十字甕道、四矩形合唱廳和半圓形後殿,周圍有單側廊和雙側迴廊。
其創新之處在於飛扶壁(flying buttresses)的廣泛應用,這是哥德式大教堂首次如此系統化使用:由單一石塊雕琢的石柱如輪輻般支撐,抵消肋拱向外的推力,讓牆體更薄、更輕盈,允許更大的窗戶面積。屋頂採用四分肋拱(取代早期六分拱),柱子為「角落柱」(pilier cantonné),由四根半柱(圓形與八角形交替)組成,優雅承載重量。立面省略傳統迴廊,縮小三重拱廊(triforium),擴大上層天窗(clerestory),創造出「光明之堂」的視覺效果。
外部以飛扶壁和兩座對比鮮明的尖塔為主:南塔為1160年左右的樸素金字塔形(高105米),北塔為1507-1513年的華麗哥德式(高113米)。三個立面鑲嵌數百尊雕塑,講述神學主題。地下室(crypt)是歐洲最大(長230米),U形結構,融合羅馬式桶拱和哥德式肋拱,內有可能源自凱爾特時代的「聖堡之井」(Well of the Saints-Forts)。屋頂為1836年後的鐵框架銅皮結構,曾是歐洲最大跨度。
夏特主教座堂的正面設有三座巨大的拱門,作為教堂的主要出入口。其中,通向中殿的中央大門因門楣上刻有耶穌基督的石雕,而被譽為著名的「王者之門」(Portal Royal)。這座門被公認為早期哥德式石雕藝術的經典之作。而北面與南面的大門則分別通向耳堂和翼殿。北面的大門雕刻了聖母瑪麗亞和舊約聖經中的人物。南面翼殿大門的浮雕則描述了基督及殉道者的一生。
通向中殿的「王者之門」(Portal Royal),可見基督坐在寶座上,周圍環繞著福音傳教士的象徵;聖馬太的有翼人,聖馬可的獅子;聖路加的公牛;和聖約翰的鷹。
北側門,則見基督在雲彩上由兩個天使支撐,上方是一排代表月份和黃道十二宮的數字
內部陳設
內部以176扇彩繪玻璃窗(167扇原作)聞名,佔總面積2,600平方米,多數創作於1205-1235年,使用獨特的「沙特爾藍」(cobalt blue)色調,描繪舊約新約故事、聖人傳、十二星座、勞作月份和比喻(如好撒瑪利亞人)。著名窗戶包括:傑西樹窗(Jesse Window,基督家譜)、基督生平窗、受難窗,以及「美麗聖母窗」(Notre-Dame de la Belle-Verrière,1180年上部與1225年下部融合,聖母寶座姿態)。三扇玫瑰窗:西玫瑰窗(1215年,直徑12米,最後審判);北甕道玫瑰窗(1230年,直徑10.5米,聖母與天使);南甕道玫瑰窗(1225-1230年,基督祝福)。
雕塑豐富,包括三個門廊:西皇家門廊(12世紀,基督道成肉身與第二次降臨,拱門飾七藝、十二星座);北甕道門廊(13世紀,聖母生平與舊約主題,如所羅門審判);南甕道門廊(13世紀,殉道者與最後審判)。16-18世紀的合唱屏(rood screen)有40個壁龕、200尊雕像,重現基督生平。航道地板略傾斜,便於清潔,中央有13世紀迷宮(labyrinth,直徑13米,象徵救贖之路)。其他陳設包括1992年主祭壇、16世紀聖母柱像、1855年加冕的黑聖母像,以及地下室的聖母聖衣遺物和小禮拜堂(Our Lady of the Crypt,內有1200年壁畫)。
沙特爾大教堂(夏特主教座堂)最引人注目的特色之一是其176扇狹長彩繪玻璃窗,這些窗戶大多創作於12至13世紀,現存約152扇,數量遠超世界上任何其他中世紀大教堂,被譽為中世紀最完整、保存最出色的彩繪玻璃藏品之一。這些玻璃窗以聖經故事為主題,描繪了超過4000個拜占庭風格的人物,形象生動、栩栩如生。其中,最大的玫瑰窗直徑達13.4公尺,位於北翼的玫瑰窗由路易九世的母親布蘭卡王后資助建造。
與許多中世紀建築類似,大教堂的彩繪玻璃窗在工業革命期間及之後因腐蝕而受損。19世紀末,當地著名的Atelier Lorin工作室對大部分窗戶進行了清潔和修復。二戰期間,為避免戰火破壞,大多數彩繪玻璃被拆除並儲存在周邊鄉村,戰後重新取出並安裝回原位。目前,修復計畫持續進行,積極保護這些窗戶免受進一步損壞。
中殿是教堂的主要集會空間,建於1194年大火之後。中殿設有兩排交替的八角形與圓形柱子,通過從拱頂下降的細石肋支撐部分屋頂重量,其餘重量則由室外的飛扶壁承擔。耳堂與翼殿保留了早期羅馬式建築的痕跡。此外,教堂內展示聖母瑪利亞的聖衣遺物,並在16至18世紀增建了長約100公尺、高6公尺的合唱牆祭廊(法語:clôture de chœur or tour du chœur),其上雕刻講述基督與聖母瑪利亞的生平故事。
沙特爾大教堂(Chartres Cathedral)的合唱牆祭廊(Choir Screen Ambulatory),在法語中常被稱為 "Tour de Chœur"(合唱團塔),是這座哥德式建築中的一個非凡的雕塑傑作,也是遊客最為讚嘆的部分之一。
這道合唱牆是一座環繞著教堂祭壇(Choir)與主祭壇(High Altar)的石雕屏風,將神職人員舉行儀式的神聖空間與周圍的迴廊(Ambulatory)分開。
歷史背景 (Historical Context)
在目前的石牆屏風建成之前,教堂的原有設計包含一道稱為 Jubé(聖壇屏)或 Rood Screen 的木製或石製屏風,它將中殿與聖壇隔開。
原始屏風: 最初的聖壇屏建於 13 世紀,用於將神職人員聚集的聖壇空間與信徒聚集的中殿隔開,確保神職人員禮拜時的靜謐。
屏風拆除: 在 18 世紀的修改工程中,為了增加聖壇的光線和視野,原始的聖壇屏於 1763 年被拆除。
現存雕塑: 現存的合唱牆祭廊是後來的作品(16-18 世紀),它並非像聖壇屏一樣完全阻擋中殿的視線,而是圍繞著聖壇形成一個雕塑迴廊,讓信徒在繞行迴廊時能欣賞這些藝術傑作並沉思聖經故事。
規模宏大:
這座石牆長度接近 100 公尺,高度約 6 公尺,在頂部的華蓋尖頂處甚至更高。
建造歷程漫長: 它的建造始於 16 世紀初(約 1514 年,由 Jehan de Beauce 開始設計和建造),但其上的雕塑群直到 18 世紀初才完全竣工,歷時近兩百年,由多位當時最優秀的雕塑家共同完成。
藝術風格: 雕塑風格橫跨文藝復興早期至晚期,以及火焰式哥德(Flamboyant Gothic)的精緻裝飾。整體呈現出極致精細的石雕工藝,被譽為法國宗教雕塑藝術的偉大參考作品。
雕塑數量: 整個合唱牆圍場包含約 200 尊雕像與 41 個場景。
雕刻主題與結構 (Sculptural Themes and Structure)
合唱牆的主題是關於聖母瑪利亞和她的兒子耶穌的生平故事,因此它也被視為一本巨大的「聖經故事石刻書」。
雕刻場景
遊客通常從南耳堂(South Transept)進入迴廊開始「閱讀」這些故事,按時間順序環繞至北側。這些雕塑場景被劃分成 40 個壁龕(或框架),描繪了從聖母誕生到耶穌復活後的一些重要情節,其中許多內容來自《聖經》以及一些次經或外傳。
主要的雕刻場景包括:
聖母瑪利亞生平:如天使報喜(Annunciation)、聖母訪親(Visitation)、耶穌誕生(Nativity)等。
耶穌童年:如博士來拜(Adoration of the Magi)、聖殿呈獻(Presentation at the Temple)、逃往埃及(Flight into Egypt)等。
耶穌傳道與神蹟:如迦拿婚宴(Marriage at Cana)、治癒迦南婦人的女兒(Healing of the Canaanite Womans Daughter)、基督變容(Transfiguration)等。
垂直分層結構
合唱牆垂直分為四個層次:
1.底座(Soubassement): 有時飾有雕刻的圓形浮雕。
2.鏤空層(Clerestory/Claire-voie): 裝飾有精美的鏤空結構,但目前大部分被石膏填充。
3.壁龕層(Niches): 共 40 個壁龕,其中佈置了講述聖母和耶穌故事的雕塑群像。
4.華蓋冠(Crown/Baldachin): 頂部是火焰式哥德風格的石雕花邊(Stone Lace),由柱子、尖頂和渦卷飾組成,精美而華麗。
沙特爾大教堂的合唱牆祭廊是一件跨越兩個世紀完成的雕塑藝術精品,它以長達百米的豐富浮雕群像,向世人講述了聖母瑪利亞和耶穌基督的生平,是法國文藝復興和火焰式哥德風格雕塑的代表作。
天文鐘,這是法國最古老的天文鐘之一,融合了中世紀的天文學與鐘錶工藝,象徵著教會對時間與宇宙的深刻理解。
⦁ 歷史背景起源與安裝:這座天文鐘最早可追溯至15世紀初,約1407年左右首次在教堂章節會議中被提及,當時被視為科技進步的象徵。後於1528年安裝在教堂的合唱團塔樓南側的牆面中。設計者為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師傑漢·德·博斯,鐘面直徑約18英尺(約5.5米),以石頭、銅和鍛鐵製成。
⦁ 重大事件:1836年的一場大火摧毀了大教堂的屋頂和鐘樓,熔化了許多鐘,但這座天文鐘幸免於難。2008年,它經過修復,恢復了原貌,並成為教堂內外遊客必看的景點。
⦁ 文化意義:在中世紀,教堂不僅是宗教中心,也是科學與天文學的匯聚地。這座鐘反映了當時教士對托勒密天文學的興趣,與大教堂的黃道帶玻璃窗相呼應,象徵上帝創造的宇宙秩序。
功能與特點
⦁ 這座天文鐘不僅是計時工具,更是天文儀器,專門用來追蹤天體運動,幫助計算宗教節日和自然現象:主要功能:顯示太陽、月亮和恆星的高度位置,從而讀取真太陽時。
⦁ 計算復活節日期、日食和月食等天文事件。
⦁ 整合24小時制,包含黃道帶和月相顯示,類似星盤的機械版本。
獨特設計:
⦁ 鐘面為彩色多邊形,位於北塔底部的小型結構中,外觀華麗,融合哥德式與文藝復興元素。
⦁ 它與布爾日大教堂的天文鐘並列為世界上僅存的兩座星盤式鐘之一,體現了中世紀歐洲鐘錶工藝的巔峰。
⦁ 鐘樓內有一座5噸重的「timbre」鐘,由石鎚敲擊發出A音,於1520年啟用,用來報時。
沙特爾(Chartres)的戰爭紀念碑,用來紀念在戰爭中犧牲的尤爾-盧瓦爾省(Eure-et-Loir)的士兵。
⦁ 紀念碑於1901 年建成,最初是為了紀念在1870-1871 年普法戰爭中陣亡的法國士兵。
⦁ 紀念碑上的法文「enfants du pays」意指「故鄉的子弟兵」。
⦁ 紀念碑後來也被用來紀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南半島戰爭和阿爾及利亞戰爭中犧牲的士兵。
⦁ 紀念碑位於沙特爾大教堂附近的一個廣場上。
公園雕像
交通方式
沙特爾距離巴黎約90公里,適合一日遊。
⦁ 火車:從巴黎蒙帕納斯車站(Gare Montparnasse)乘TER或OUIGO,每小時一班,約1小時,票價12-20歐元。抵達沙特爾站後,步行15分鐘或搭16號巴士至大教堂。
⦁ 巴士:FlixBus從巴黎貝西(Bercy Seine)出發,1.5小時,票價10歐元。
⦁ 自駕:A11高速公路,1小時,費用15-23歐元油費。停車於「Chartres cathédrale」公共停車場(步行5分鐘)。
周邊景點
沙特爾老城保存完好,周邊景點多為中世紀遺跡,適合步行探索:
⦁ 國際彩繪玻璃中心(Centre International du Vitrail):鄰近大教堂,展示玻璃藝術展覽和工作坊,適合玻璃迷(入場約7歐元)。
⦁ 聖皮埃爾教堂(Église Saint-Pierre):14世紀哥德式教堂,有精美彩繪玻璃和木雕祭壇,步行10分鐘。
⦁ 老城區與半木結構房屋(Vieille Ville):沿埃爾河(Eure River)散步,賞中世紀半木屋、橋樑和花園,浪漫氛圍濃厚。
⦁ 皮卡西耶之家(Maison Picassiette):藝術家雷蒙·伊西多爾用碎片拼貼的馬賽克屋,距市中心2公里,獨特民間藝術。
⦁ 主教宮花園(Jardins du Cloître Notre-Dame):後殿上方階梯花園,有迷宮式綠地,俯瞰河景。
⦁ 聖安德烈學院教堂(Collégiale Saint-André):12世紀教堂,內有展覽和河畔花園,步行15分鐘。
⦁ 農業博物館(Musée de lAgriculture):法國最大農業工具收藏,距市中心3公里,了解當地「麵包籃子」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