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麻糬洞(March洞)位於台灣花蓮縣豐濱鄉台11線約60公里處的石門遊憩區,是東部海岸一處熱門的天然海蝕洞景點,因其外形酷似March汽車而得名,並因2016年好萊塢電影《沉默》(導演馬丁·史柯西斯)在此取景而聲名大噪。
景點特色
天然海蝕洞奇景:
麻糬洞是由海浪長期侵蝕火山岩層形成的海蝕洞,高約5公尺、寬18公尺,擁有三處穿透洞口,形狀獨特,宛如汽車輪廓。
洞內可步行穿過,洞外湛藍海水與白色浪花交織,遠眺海天一線,景色壯麗。
三大打卡景點:
March洞:形似汽車的麻糬洞,是IG網美拍照熱點。
愛心海蝕洞:附近一處心形海蝕洞,適合情侶拍照。
一線天山谷:站上岩石可拍出海天一線的震撼畫面,氣勢十足。
天空之鏡:
天氣晴朗且退潮時,海水在洞內形成平靜倒影,宛如天空之鏡,增添夢幻氛圍。
花蓮東部海岸,豐濱鄉台11線,天然形成海蝕洞「石門麻糬洞」(March洞)是近年花蓮FB&IG打卡秘境,「石門麻糬洞」就位在花蓮縣豐濱鄉台11線60K石門遊憩區,有免費停車場空間,停車場旁的階梯,往下走約5分鐘就能輕鬆到海邊一賞秘境。24小時開放景點,建議退潮時間前往,安全與利於行走。
花蓮海岸地形有別於西部地區的沙岸景況,主要是由岩岸及礫岸地形為主。花東海岸山脈因受菲律賓火山島弧擠壓抬升,岩層主要為安山岩、礫石層和砂頁岩,以及由火山碎屑沉積的白色凝灰岩,經過強烈風浪積年累月沖刷,形成海蝕凹壁、壺穴、平台等地形。
花東海岸山脈受菲律賓火山島弧擠壓抬升,岩層主要為安山岩、礫石層和砂頁岩,以及由火山碎屑沉積的白色凝灰岩,經強烈風浪積年累月沖刷,受到波浪衝擊作用,而產生侵蝕型海岸,常見的海岸地形有海蝕洞,海蝕凹壁與海蝕溝等。
石門麻糬洞(March洞),是一個典型的海蝕洞地質景觀,其地質特色由東部海岸的火山岩地形與海洋侵蝕作用共同塑造。
地質背景
地質構造:
石門麻糬洞所在的花蓮東部海岸屬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的活動構造區,地質以火山活動與板塊運動形成的岩層為主。
該區域主要由安山岩(火山岩的一種)構成,這些岩石來自中新世至更新世(約2300萬至1萬年前)的火山噴發,屬於海岸山脈的火山岩系。
岩石特性:
安山岩質地堅硬,富含鐵鎂礦物,呈暗灰色至黑色,具多孔隙結構,易受海水侵蝕。
岩層中常見柱狀節理或裂隙,這些天然裂縫為海蝕作用提供了有利條件。
大自然造成的海蝕洞,外形酷似MARCH小車而被稱為「麻糬洞」。附近礁岩也因長期經海水拍打,如同大自然鬼斧神工藝術品,就曾吸引奧斯卡大導演馬丁.史柯西斯,前來取景拍攝「沉默」一片。
海蝕洞形成過程
石門麻糬洞的形成是海洋侵蝕與地質構造交互作用的結果,主要經歷以下過程:
海浪侵蝕:
太平洋強勁的海浪長年衝擊海岸,特別是在岩層的薄弱處(如裂隙或軟弱帶)進行機械性侵蝕,磨蝕出洞穴雛形。
浪花挾帶的砂礫進一步加速岩石表面磨損,形成平滑的洞壁。
化學侵蝕:
海水中的鹽分與二氧化碳與岩石中的礦物(如長石)發生化學反應,促進岩石溶解,擴大洞穴規模。
地質結構影響:
岩層中的節理與斷層為海水滲透提供了通道,使侵蝕作用集中在特定區域,形成貫穿的洞口。
石門麻糬洞的特殊形狀(三處貫穿洞口,形似汽車)可能與岩層局部崩塌及多方向侵蝕有關。
時間尺度:
海蝕洞的形成需數千年至數萬年,具體時間取決於岩石硬度、海浪強度及海平面變化。石門麻糬洞的現今形態是全新世(約1.2萬年前至今)海平面穩定後逐漸成型的。
除「麻糬洞」,愛心形狀海蝕洞也是此地招牌,愛心形狀加上透進陽光,超級夢幻。
花蓮縣豐濱鄉.石門麻糬洞(March洞)
地址: 花蓮縣豐濱鄉台11線60K處 (石門遊憩區)
開放時間: 24H
大眾交通: 花蓮火車站前搭花蓮客運「1140」花蓮-靜浦、鼎東客運、「1145」花蓮-成功,都在石門休憩區下車,依指標即可到達。
交通方式:
自行開車:沿台11線行駛,導航「石門遊憩區」或「麻糬洞」,設有免費停車場。
大眾運輸:可搭乘花蓮客運至豐濱站,再轉計程車或租車前往。
步道:從停車場沿木棧道步行約5分鐘即可抵達海蝕洞,路程平緩,適合全家出遊。
注意事項:
海邊地形複雜,需注意安全,避免靠近浪大的區域。
攜帶防滑鞋、防曬用品,夏季高溫注意補充水分。
人潮較多時,拍照可能需排隊,建議平日或清晨造訪。
周邊景點:
可搭配大石鼻山步道、石梯坪、月洞等豐濱鄉景點,規劃一日遊。
附近有海鮮餐廳及在地小吃,如豐濱的烤飛魚或麻糬伴手禮。
其他資訊
門票:免費,24小時開放。
建議停留時間:30分鐘至1小時。
KKday與klook知名旅遊平台預購各項服務,超多方案與優惠,方便又省時。
花蓮旅遊景點圖文.請點選如下連結
https://tyjls4851.pixnet.net/blog/category/1834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