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美鄉位於澎湖群島最南端,原名「大嶼」或「南大嶼」,1949年因「七美人塚」傳說更名為七美,全島面積約6.99平方公里,以玄武岩地質、雙心石滬及人文史蹟聞名,為澎湖南海跳島核心景點。
七美人塚傳說
歷史淵源:最早記載見於清光緒《澎湖廳志》(1892年),描述七名女子為避海寇投井,井中長出「色頗絢爛」之花,折之則病。
戰後演變:1949年澎湖縣長劉燕夫將鄉名改為「七美」,強化貞節意象;戰後版本將「海寇」轉為「倭寇」,突顯民族主義色彩。
神蹟敘事:傳說井旁長出七株植物(日治文獻稱「一葉萩」,戰後多稱「香花樹」),開小白花且具靈性,折枝者會腹痛,需道歉方癒。
七美旅遊亮點
雙心石滬:全球少見的心形石滬,退潮時可近距離觀賞。
小台灣海蝕平台:形似台灣島輪廓的玄武岩地形。
南嶼城遺址:明代軍事遺跡,見證海防歷史。
參觀資訊
位置:七美鄉南港村,環島公路旁。
交通:自馬公南海碼頭搭船約70分鐘,島上建議租機車環遊。
事後鄉人,用土填井,後來長出7棵枝葉茂盛的香楸樹,民國38年劉燕夫縣長與何志浩將軍前來憑弔,何將軍有感而發,撰寫七美人歌一首,刻立於石岩上,歌曰:「七美人兮白璧姿,抱貞拒賊兮死隨之,英魂永寄孤芳樹,井上長春兮開滿枝」。七美人貞烈事蹟,遂為擴大整建為「七美人貞節園」,每年都有無數的遊客前來觀賞、憑弔。
為感念七名烈女子的故事,後人填井立塚,在此立了塊「七美人碑」,稱為七美人塚;原名大嶼的七美,也在1949年改名為現在的名稱。
七美鄉位於澎湖群島最南端,距馬公市約36公里,面積6.9868平方公里,為澎湖縣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行政區(2025年約3,915人)。舊稱「南嶼」或「大嶼」,1949年因「七美人塚」傳說更名。明初曾有閩浙移民,後因海禁政策荒廢,明末清初再度開發,曾為倭寇與海盜據點,戰後轉型為漁業與觀光重鎮。
產業特色
漁業養殖:以九孔養殖聞名,年產量高且品質優異,7月舉辦「九孔美食節」吸引遊客。
農業:種植花生、地瓜、風茹草等耐旱作物,廢耕地面積比例偏高。
畜牧業:自然放牧牛、羊,肉質鮮美,近年羊肉需求大增。
自然與人文景觀
雙心石滬:全球少見的心形石滬,退潮時可近觀漁撈智慧。
小台灣海蝕平台:退潮時顯現台灣島輪廓的玄武岩地形。
七美嶼燈塔:1937年建,澎湖最南端燈塔,塔光射程19海浬。
七美人塚:相傳七女抗倭投井,井旁長出香花樹,現為文化地標。
南嶼城遺址:明代軍事遺跡,見證海防歷史。
望夫石
位於澎湖群島最南方的七美鄉上,七美鄉地質是較為年輕的殼灰岩,而也因特殊的地質造就七美島上處處可看到壯觀的柱狀玄武岩地質景觀,氣勢十分磅礡。澎湖早期居民大多從事捕魚行業,討海生活充滿了無數的危險艱困,很多人一出海就回不來,也因此七美以前又被稱為「寡婦之島」,而望夫石就位在七美燈塔東南方海邊的玄武岩岩塊,因長年受到海蝕作用,形成遠望形似仰臥於海面上的孕婦,因而得名「望夫石」。
望夫石因形似孕婦,加上早期澎湖居民幾乎家家戶戶靠捕魚維生,因此漸漸賦予望夫石一段淒美的愛情故事。相傳,有對恩愛的夫妻,丈夫出海捕魚許有未歸,妻子大腹便便在此等候夫君歸航,數日仍不見身影,婦女依舊苦守海濱,終至不知倒臥在海邊。後來,海邊巧合的形成一個狀如孕婦的石塊,從髮、頭、胸、腹、腳,皆栩栩如生,令人嘖嘖稱奇,後代的人都認為這就是那位日夜守望郎君回來的婦人的化身,這個傳說為望夫石增添了淒美的傳奇色彩。
透過kkday與klook知名旅遊平台預購各項服務,超多方案與優惠,方便又省時。
澎湖旅遊景點圖文.請點選如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