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馬公中央老街,又稱為媽宮老街,是澎湖歷史最悠久的街區,也是馬公市區的發展起點。這條充滿歲月痕跡的街道,不僅保存了許多傳統閩南式建築,更承載著澎湖豐富的歷史文化與人文風情。漫步其間,彷彿穿越時空,回到了昔日繁華的媽宮城。
歷史悠久的街道: 中央老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時期,是當時澎湖的經濟、文化和貿易中心。許多百年老店和古老的宅邸依然屹立於此,見證了澎湖的發展歷程。
傳統閩南式建築: 老街兩旁林立著保存完整的閩南式街屋,紅磚牆、木造門窗、精緻的雕花裝飾,展現了傳統的建築美學。部分建築還留有「亭仔腳」(騎樓)的設計,方便行人遮陽避雨。
古蹟巡禮: 老街周邊擁有許多重要的古蹟,例如:
開臺天后宮: 歷史悠久、香火鼎盛,是全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媽祖廟之一,也是澎湖居民重要的信仰中心。
施公祠與甘泉寺: 紀念清朝將領施琅的祠堂,以及一旁的甘泉寺,都具有歷史意義。
四眼井: 一口水井開鑿四個取水口,是早期居民重要的水源,造型獨特。
摸乳巷: 一條非常狹窄的巷弄,兩人交會時可能會不小心觸碰到對方,因而得名,是老街的趣味景點之一。
日治時期,中央街更成為商業中心,主要繁榮的商業區域為「七街一市」,分別為大井頭街、倉前街、右營橫街、右營直街、渡頭街、海邊街、左營街、魚菜市集,熱鬧活絡,規模頗具。直到光復後,馬公市街道重新劃分後,商業區逐漸增加,貿易區域也逐漸分散開來。
中央街舊稱為「大井街」,清朝將澎湖納入版圖後,軍隊的消費性需求增加,天后宮附近才逐漸出現店家,和原在天后宮前的「魚市」形成了馬公的「街市」。
中央街,至馬公建城以來與居民相伴,是澎湖歷史最悠久的一條街,短短兩百公尺的閩式商店街,可看到四百多年歷史的四眼井、摸乳巷、施公祠等,許多在地傳統特產都由此發跡
遊客穿梭在中央老街中,會經過「摸乳巷」,此巷弄是條連接中央街的巷道,因為早期澎湖民房之間的間距狹窄,於巷弄中與人相遇時,需側身才能行走,故當時的婦女走過此巷弄,都會以雙手護胸而行,故稱為摸乳巷,現在經過重建後,巷道已變得十分寬敞。
懷舊的街巷中也不乏異國風情,巴洛克式的中藥行與日式老旅社,保留當年風華榮景,值得細細品味。
中央老街是澎湖發展最早的一條街,因此有「第一街」之稱, 民國73年正式將中央老街列入「古蹟保存特定區」。
民國83年,澎湖老街居民組成「澎湖第一街振興協會」,由政府補助經費修復整建,將老街整頓成現今仿閩式建築風格,並搭上澎湖觀光熱潮,讓老街重現當年的榮景。
萬軍井與施公祠同位於馬公市中央里中央街1巷之民宅內。清康熙二十二年靖海侯施琅攻克澎湖後,苦無飲水,乃鑿井禱告於神,井湧甘泉,萬軍汲之不竭,故名「萬軍井」。
中央老街以四眼井最為有名,也是老街上最古老的古井,已有四百多年歷史。原本是一口巨大的井,後來為了防止居民取水時跌入,使用花崗石條覆蓋,分割成四個石環小孔,因造型非常奇特,所以稱為四眼井。
老街旁頹圮古宅,意境十足
澎湖地形平坦,缺乏樹材及石材等建材, 然而由於澎湖四面環海, 因此當地人將腦筋動到這片資源豐富的海洋。利用俗稱「咾咕石」的珊瑚礁,建造住屋, 既堅固又耐久,還可以防海風吹襲以及鹽分的侵蝕。
澎湖的民宅,早期更多以硓𥑮石為主要建材,澎湖四周廣大的潮間帶,加以海水溫暖清澈,為珊瑚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採集硓𥑮石,也成為一門重要的產業與謀生方式。
咾咕石跟玄武岩形狀雖然歪歪扭扭,在堆疊完成後會使用一種砱仔燒製而成的石灰去塗抹填縫。砱仔是一種堆積於澎湖海濱的珊瑚礁碎屑,部分含有孔蟲或貝殼砂...等。
寶貝女兒
透過kkday與klook知名旅遊平台預購各項服務,超多方案與優惠,方便又省時。
澎湖旅遊景點圖文.請點選如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