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最南端的七美鄉東湖村頂隙,雙心石滬(又稱頂隙滬)是澎湖現存石滬中最具代表性的景點,以其獨特雙心造型和浪漫寓意聞名全臺。
歷史與建造
傳統捕魚智慧:石滬為先民利用玄武岩及珊瑚礁在潮間帶砌築的捕魚陷阱,透過潮汐漲退將魚群困於滬房內。
特殊結構:現存雙心石滬於1937年由吉貝島師傅重建,採「一房兩窟」設計,兩座心形滬房頭尾相連,形成「心心相印」意象。
觀光特色
最佳觀賞時間:需配合潮汐,退潮至漲潮間(滿潮後至乾潮前)可見完整雙心輪廓,漲潮時石滬被海水淹沒,退潮過度則玄武岩裸露影響美感。
浪漫傳說:相傳順時針繞行石滬可獲得完美愛情,成為情侶必訪勝地。
石滬是在潮間帶區域堆砌弧形石牆,利用海水漲潮時會淹覆石牆頂部並且帶來魚群,退潮時海水流走而魚群便會困在石牆內的一種捕魚陷阱,澎湖的石滬極可能是全世界密度最高、數量最多的地方。
雙心石滬原先並非目前所看到的式樣,為「二窟一滬房」的設計。後因舊滬遭颱風吹襲倒塌,因此鄉民顏恭規劃重建,並委請吉貝人「芭樂師」於現址建造新滬,於1937年完成修築。新滬比其舊滬多增加了一個滬房,而形成今貌。
澎湖石滬群,為一種利用潮汐的傳統陷阱式漁法,屬於魚梁的一種石滬。石滬在潮間帶堆砌兩道長圓弧形堤岸,從淺水處一路延長至深水處,在深水處盡頭向內做成彎鉤狀。漲潮時,魚群順著海水進入石滬覓食海藻;退潮後,因石堤已高於海面,魚迴游至捲曲處而被困於滬內。
石滬成滬條件
石材:在沿岸需有岩石或漂石可做為建滬材料。澎湖有玄武岩、珊瑚礁石灰岩與灘岩可使用。
潮差大:漲潮時,海水帶領魚群入滬,退潮時,石滬高於海面,魚群便被困於滬內,潮差愈大,集魚效果愈好。澎湖群島地勢南高北低,由南至北沉降地形愈明顯,造就北海多石滬聚集。
石滬建造方式
大多就地取材,在岸邊搬運或斧頭打石,斧頭係代表人出資或由公司購買。基地附近若不夠石材,則用舢舨載運或用廢棄舊棺材板杉木捆成木筏,從它地裝運石材。修建石滬需質量較重的石塊,以玄武岩為優選,或以白化或團塊狀的微孔珊瑚遺骸來建造,其它質量輕、片狀或枝狀的珊瑚只能填補空隙用。填造石滬的石頭有上百斤重,除奠基或下層的石頭能藉用海水的浮力,能靠個人搬運,其餘常常使用網繩,許多人分工合力才能加以吊到滬堤上。
雙心石滬浪漫的心型,吸引廣告影片前來拍攝取景,也成為澎湖觀光行銷的重要景點之一。石滬是當地傳統的捕魚設施,是由玄武岩及珊瑚礁所築成,製作過程相當不易,石滬是用工法推砌,並無黏著媒介,通常要動員數人用上數年的時間方能完成,在冬季時利用漲退潮來捕捉漁獲。
雙心石滬因位在七美頂隙的地方,又稱為「頂隙滬」,特殊又浪漫的心型,吸引廣告影片前來拍攝取景,也成為澎湖觀光行銷的重要景點之一。
全世界石滬不到六百口,而澎湖縣即有五百七十四口以上。七美鄉雖然僅有此一石滬,但因造型優美,反而成為遊客駐足的焦點。
愛在七美.情定雙心-很有愛意的字句
澎湖住宿與旅遊行程,可點選如下熱門旅遊平台預訂
澎湖旅遊景點圖文.請點選如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