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心得(159) 自性真佛偈〈六〉 - lotus4401 生命愛徒 - udn部落格
lotus4401 生命愛徒
作家:生命愛徒
文章分類
    Top
    六祖壇經心得(159) 自性真佛偈〈六〉
    2007/08/24 11:06:21
    瀏覽:3908
    迴響:1
    推薦:2
    引用0
    六祖壇經心得(159) 自性真佛偈〈六〉

    今生若遇頓教門,忽悟自性見世尊。

    若欲修行覓作佛,不知何處擬求真。

    若能心中自見真,有真即是成佛因

    不見自性外覓佛,起心總是大痴人。

    頓教法門今已留,救度世人須自修。

    報汝當來學道者,不作此見大悠悠。

       今生若遇頓教門,忽悟自性見世尊。當行者有前述的體驗(婬性本是淨性因,除婬即是淨性身。性中各自離五欲,見性剎那即是真。)此稱為今生若遇頓教門,忽悟自性見世尊。(見世尊法身,亦即如來智慧徳相,而此法身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人人本具。)

           若欲修行覓作佛,不知何處擬求真。若不用菩提自性直了成佛,而落於外相計數修行,或放生、或施財、或誦經三千部、或環島經行、或禪坐一百天、或水陸法會、或非想非非想處定、皆屬欲修行覓作佛,此等人是不知何處擬求真。

           若能心中自見真,有真即是成佛因。如前所引用的阿含象諭經「緣起便法,若見法便見緣起。」大乘稻芊經:「見緣起則見法,見法則見佛。」行者在生活中,能體驗大覺者所說「宇宙間沒有宗教,連教也沒有,法就在那裡,看得到的自己拿。」此時稱為心中自見真,能自己肯定自性本自具足,這才是成佛的因地。若尚未有如此體驗,仍然無妨,照樣自性起用,在生活中「恩則親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萬惡無喧」,如此行,終有一日頓悟,「喔!這就是。」這時與覺者無異。

           不見自性外覓佛,起心總是大痴人。若不能或無緣知此「見性」法門者,一定落於身心幻垢上修,就算用對方法,但錯用材料,卻是『磨磚成鏡』無有成功之日。是故,惠能大師說,此等人離開了自性(起心者,離開了心性而落於外相的追求),就算有學佛之心,但在覺者來看,如佛陀在圓覺經形容此等人是愚癡者。

           頓教法門今已留,救度世人須自修。報汝當來學道者,不作此見大悠悠。如今透過惠能大師的修行經歷,將此頓悟法門留在人間,而吾等行者須自悟自度,莫數他人心中寶,總是要在日常生活中「自性起用」,保持不取於相的察覺,進而選擇適當的心行,扮演好自己角色該演出的,以致趨近諸法如義〈宜〉。惠能大師如此不厭其煩的告訴吾等學道之人,若不具此正知正見,則這一輩子就白來了。

    回應
    迴響(1) :
    1樓. 平安書苑《Godnews》果願.溥化
    2007/08/31 20:39
    六祖壇經心得回應(159)

    比鄰同居一甲子,照面從不打招呼。

    難兄難弟互不識,渾渾噩噩過東西。

    迷迷糊糊六十年,若有若無共進出。

    兩隻蚱蜢拴一起,大難到時才各飛。

    本來就想馬虎過,那知靈光一閃到。

    上賜使徒來相照,分享真理弘正教。

    漸頓悠悠來開竅,一朝明心現本尊。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