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cerpt:叔本華的翻譯作品《世界上的每一朵玫瑰花都有刺》-1 - Notes of a Proustian - udn部落格
Notes of a Proustian
作家:le14nov
文章分類
    Top
    Excerpt:叔本華的翻譯作品《世界上的每一朵玫瑰花都有刺》-1
    2025/05/10 04:47:37
    瀏覽:80
    迴響:0
    推薦:2
    引用0
    Excerpt:叔本華的翻譯作品《世界上的每一朵玫瑰花都有刺》-1

    書名:世界上的每一朵玫瑰花都有刺:要麼庸俗,要麼孤獨!叔本華說人生就是痛苦
    作者:阿圖爾.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
    譯者:六六
    出版社:崧燁文化
    出版日期:2023/08

    本書特色
    本書集結了叔本華的哲學思想與人生觀,以及對藝術、文學、音樂等方面的深刻見解。其中,叔本華強調享受當下的智慧和意志力量的自由,並探討人性中的痛苦和孤獨,還有美的價值和存在意義。全書風格優美簡潔,言簡意賅,是一本極具啟發性的哲學經典。

    Excerpt
    〈經過深思熟慮的東西才是我們的真知〉

    即便是藏書最為豐富的圖書館,倘若裡面的書籍胡亂擺放,那麼它的實際用處還不如一個收藏不多卻整理得井然有序的小圖書室。同理,倘若大量的知識沒有經過自己細心的思考加工,那麼它的價值也遠遠低於數量較少卻經過大腦反覆思考的知識。這是因為只有將每一個真實的知識進行比較,並把我們所知的東西從每個角度和方面去融會貫通以後,才算是我們徹底掌握了這些知識,它們也才能完全地為我們所用。我們需要深思自己所知的東西——這樣才能真正學到一些道理,也就是說,唯有經過深思熟慮的東西才是我們的真知。
    然而,即便我們能夠任意安排自己的閱讀和學習,卻不能任意安排自己的思考,就像是火的燃燒需要在通風的情況下才能進行一樣。同理,我們的思考活動必定能讓我們對思考對象產生興趣、激發情感。當然這種興趣可以是純客觀的,也可以是出於主體的利益。只有當涉及個人事務時,人們才能感受到這種因為主體因素而產生的興趣,而對事物產生客觀的興趣則只是本質上喜愛思考的人的事情——大自然賦予他們喜愛思考的頭腦,對於他們而言,思考就像呼吸一樣自然。只可惜這樣的人非常稀少,所以大部分人很少對事物產生客觀的興趣。
    獨立自主的思考和閱讀書籍對我們在精神思想上產生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其差別之大是不能預料,甚至難以置信的。因此,這種不同的效果讓那些在精神能力方面原本就有差別的人差距拉得更大了。因為根據不同的思想能力,人們大都傾向於獨立思考或閱讀別人的思想。也就是說,閱讀強行給我們帶來了一種與我們之前的精神情緒和思想傾向完全不同的、陌生的思想,兩者的不同就像圖章和火漆——圖章要強行在火漆上留下印痕。如此一來,我們的頭腦精神就會在一種來自外在的壓力下去思考,接著又要思索這一道理——而我們在進行這樣或那樣的思考活動時,是毫無欲望和情緒的。與之相比,當我們自主思考時,我們只是遵從自己的興致,而這種瞬間的興致卻是受外在的環境或我們頭腦中的某一份記憶所限定的。換句話說,我們所見的外在環境並不是像閱讀時那樣,將某一確定的見解強行加入我們的頭腦,它只為我們提供同當時我們的思考能力相稱的素材和機會。因此,閱讀得太多會讓我們的精神喪失彈性,就像將一個重物長時間地壓在一根彈簧上,那麼這根彈簧就會喪失彈性。確保沒有自己思想的最穩妥的辦法,就是在空閒的每一分鐘,隨時拿起一本書來讀。這種習慣能夠解釋為什麼死記硬背的書呆子最後往往變得頭腦簡單和愚蠢,而他們的文字寫作也沒有得到更進一步的提高。就像波普所說的,這些人只是一味地閱讀別人,卻從未被別人閱讀。
    書呆子就是閱讀書本的人,但是思想家、天才,以及照亮整個世界並推動人類進步的人所閱讀的卻是世事、人生這樣一本大書。
    總之,自己的根本思想產生是真理和生命力的基礎:因為我們真正、完全了解的是我們的思想。我們閱讀的別人的思想只是他們留下的殘茶剩飯,是陌生人脫下來的衣服。
    透過閱讀所獲得的思想永遠是屬於別人的,與自己的思想相比,就像史前時代的植物化石與在春天怒放的植物一樣。
    閱讀不過是我們思考的替代品,閱讀時,我們的思想往往是被別人牽引著的。除此以外,大部分書本的用途只是為我們指明錯誤的道路竟然如此之多,一旦我們放任自己的思想,就會拐入不可預想的迷途。而聽從自己守護神的指引,知道自主、獨立、正確思考的人,卻牢牢地掌握著可以找到正確方向的羅盤。所以我們最好在自己的思想源泉出現乾枯時再進行閱讀——而這種思想乾枯,對於那些頭腦思想優秀的人而言,也是非常平常的。而將自己的、最原始的思想趕走和消除的目的,只不過是為了閱讀隨手翻開的一本書——這樣做就像是為了察看植物標本或者欣賞銅刻的大自然而刻意迴避真實的、一望無際的大自然。
    雖然有時我們可以輕而易舉地在一本書中找到自己原本需要艱辛、緩慢的思考才能發現的某一見解或真理,但是透過自己思考後所得到的見解或真理卻更有價值。這是因為只有自己思考後的見解或真理才會真正地融入我們的思想體系中,成為整體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某一活的肢節,從而與我們總體的思想完美連繫在一起,我們才能了解其根據和結果,而這種見解或真理也就帶上了我們自己思維模式的色彩、色調。當我們需要它時,這一認知就會呼之即來,為我們所用。因此這種見解或真理是有扎實的基礎的,而且不會消失。由此我之前提到的歌德的那兩句詩在這裡可以完全適用,並得到合理的闡釋:

    我們只有流下熱汗,
    才可以重新擁有先父們留下的遺產。

    也就是說,那些獨立思考的人,只有在以後才能了解並贊同自己看法的權威,而那些權威的看法也只是確認了他的見解,並增強了他的自信心。與之相比,那些書本哲學家常常是從權威的看法出發,將閱讀後得到的別人的見解、看法綜合成一個整體。這種經過東拚西湊形成的思想體系就像由一些陌生、奇特、怪異的零部件構成的機器人,但是獨立、自行的思想整體卻好像一個活生生的人。出現這種情形的原因是,獨立、自行的思想就是以活人誕生的類似方式產生的:思考的頭腦接受了外在世界的播種,思想的果實也就跟著生成了。


    回應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