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道逆流,造成的各種症狀 - 善慧堂中醫診所--李秋慧中醫師 - udn部落格
善慧堂中醫診所--李秋慧中醫師
作家:善慧堂中醫診所---三重管理處
文章分類
    Top
    胃食道逆流,造成的各種症狀
    2013/08/21 17:40:46
    瀏覽:173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胃食道逆流,造成的各種症狀

    壹、            胃上口之賁門痙攣:

    心窩和上腹部灼熱、吞嚥困難、胸部悶痛、呼吸困難

    一、症狀:

    (一)     胃上口之賁門痙攣,造成心窩和上腹部灼熱、吞嚥困難、胸部悶痛、呼吸困難。

    (二)     賁門肌肉無法正常縮放和變得鬆弛,食物不能順利通過而堆積在食道末端,發炎致癌率高。

    (三)     胃上口之賁門痙攣原因未明,可能是食道運動神經失調所致。

    (四)     孩童因賁門發育未全,容易吐奶疼痛;

    (五)     老人家賁門鬆弛則易發炎。

    (六)     容易引發食道發炎和胃潰瘍,是胃癌好發的位置;萬一逆流嗆入氣管,可能會引發呼吸道發炎。

    二、緩解方式:

    (一)     諮詢專業合格的中醫師,為您對症用藥。

    (二)     宜:可喝少量蘇打水。

    (三)     進食細嚼慢嚥;吃固體、軟食比湯粥好,避免在胃裡產氣太多;

    (四)     飯後超過半小時才可躺下,且將頭部稍稍墊高。

    (五)     忌:反胃時勿強壓抑;

    (六)     勿吃太飽;

    (七)     避免刺激性食物;

    (八)     睡前3小時不進食,讓胃腸道內盡量排空。

    三、西醫治療、檢查:

    (一)   反胃嚴重時,可服保護胃黏膜、或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

    (二)   以「內視鏡」檢查會發現食道末端和賁門肌肉變厚,管壁內徑變窄。

    貳、            胃酸過多、胃酸逆流:

    一、症狀:

    (一)   常打嗝、嘔酸水、口腔異味,並出現慢性喉炎、慢性咳嗽、吞嚥困難、心口和上腹部灼熱。

    (二)   逆流嚴重時會胸悶、胸痛、氣喘和呼吸困難。

    (三)   主因是激素或交感神經使胃酸大量分泌,導致消化液與食物比例失衡,胃壁在強酸侵蝕下發炎或潰瘍。

    (四)   有時會刺激賁門括約肌變得鬆弛,導致胃中食物泥團逆流至食道。

    二、緩解方式:

    (一)     諮詢專業合格的中醫師,為您對症用藥。

    (二)     宜:可吃少量蘇打餅酸鹼中和。

    (三)     晚餐只吃七分飽,並細嚼慢嚥。

    (四)     忌:作息勿過度緊張和熬夜。

    (五)     少吃刺激胃酸分泌的食物:洋蔥、辣椒等。

    (六)     別穿過緊的衣褲,以免增加腹壓。

    三、西醫治療、檢查:

    (一)   醫生可能給制酸劑來中和胃酸,或給黏膜保護劑,或調整胃酸分泌的藥物。

    (二)   胃鏡檢查可確認胃的發炎和潰瘍情形。

    參、            反胃(噁心、想吐):

    一、      症狀:

    (一)   反胃指噁心,甚至嘔吐。

    (二)   常伴隨缺乏食慾、消化不良,嚴重嘔吐須提防脫水。

    (三)   若是胃腸炎引起的反胃,會合併腹痛、腹瀉、發燒等。

    (四)   反胃的原因包括吃太飽、暴食後遺症、動暈症、聞到臭味、懷孕害喜。

    (五)   或是感冒、細菌、病毒性腸胃炎、梅尼爾氏症、情緒恐慌、手術麻醉、放射線療法、腦震盪等,須先查明原因,勿自行服用成藥。

    二、緩解方式:

    (一)   諮詢專業合格的中醫師,為您對症用藥。

    (二)   宜:控制心情平和,可聞薰衣草精油,或用薄荷精油淨化空氣,讓噁心感淡去。

    (三)   少量的薑可抑制反胃,可磨成薑泥加在飲食裡。

    (四)   嘔吐時,暫停飲水2〜4小時,同時禁食,等症狀緩和再小口喝開水或稀釋的運動飲料,可吃少量蘇打餅乾、白饅頭或白飯,或新鮮果汁。

    (五)   忌:少用乳製品、咖啡、茶、含酒精的飲食。

    肆、            中醫對腸胃病的看法與治療

    一、中醫臟腑理論稱腸胃系統為脾胃,是「倉廩之官」。

    (一)脾屬臟,脾主運化,脾喜造惡濕,脾主升,脾主四肢。

    (二)胃屬腑,胃主受納,胃喜濕惡燥,胃主降,胃主肌肉。

    (三)脾胃相表裡,透過脾胃的交互作用,完成飲食的消化吸收。

    二、        脾病中醫證治:

    (一)脾氣虛:健脾益氣。

    (二)脾陽虛:溫陽健脾,溫中散寒。

    (三)中氣下陷:健脾補中,升陽益氣。

    (四)脾不統血:益氣攝血。

    (五)寒溼困脾:溫化寒溼,和胃健脾。

    (六)濕熱傷脾:清熱利溼。

    (七)脾虛水腫:溫陽健脾,益氣行水。

    (八)胃氣虛:益氣健脾。

    (九)胃陰不足:滋陰養胃。

    (十)胃寒:溫胃散寒。

    (十一)                胃熱:清瀉胃火。

    (十二)                食滯胃脘:消食導滯。

    (十三)                血瘀傷胃:調氣化瘀止痛。

    善慧堂中醫診所  李秋慧中醫師~提醒您~

    若有體質問題,請找合格專業的中醫師,

    為您的病情,做有效的診斷用藥,根本治療,

    請勿自行使用網路中草藥偏方,以免傷身。

    回應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