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來美國的時候,看到美國公司的總裁大多是財經銷售出身的,
感到很驚訝,與想像中的不同,即使是高科技的公司也是一樣。
當時的理解是,公司產品的優勢與品質雖然重要,
但是產品賣不出去也沒用,而總裁是要負責公司業績的,
它直接影響股價,也是董事會得到利潤的通道。
所以當蘋果競爭不過微軟股價一路向下的時候,董事會決定換人,
找了百事可樂的總裁來當蘋果的總裁。
這也相當程度的解釋爲什麼總裁是財經出身,
即使是高科技公司也是如此。
但是近年來風向改變了。高科技公司的總裁多半是科技出身的。
蘋果也把賈伯斯找回去當總裁,帶領蘋果走向繁盛,
一度是市值最高的公司。
現在市 值最高的公司是Nvidia,它的總裁是黃仁勳,
台灣出身的。另一個值得一提的是,
AMD的總裁Lisa Su是台灣出身,美國長大的,
一路從MIT學士到博士都是電機系的。
當然還有Super Micro 的總裁是台灣出身,美國創業,
又回到台灣建廠的企業!
這些人都是總裁,都是科技出身,在技術領域有獨到的地方!
一些其它美國高科技公司也是如此,例如Meta,特斯拉,亞馬遜,谷歌這些大公司的總裁,都是科技出身。似乎一切走向正軌!
蘋果公司的故事最能解釋爲什麼以前用財經人士作總裁,
而現在改用科技出身的人。
蘋果的成功也很大程度的改變了用財經人士的這個趨勢。
原因也可以用蘋果曾經嘲笑三大汽車公司:
“數十年沒什麼改變!”。
科技公司賴以生存的就是產品,如果產品沒什麽改變創新,
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環境裡,很容易產品競爭不過別人,
而被逐漸的淘汰。
過去很多高科技公司,現在都沒有了,
曾經的晶片業龍頭英特爾,現在是老三,
比不過AMD了。競爭很激烈,也很殘酷。
英特爾的總裁曾是MICRON 的財務總監,
又是一個所用非人的公司,難怪它競爭不過!
三大汽車公司的經營最能夠顯露爲什麼需要技術領先的公司不應該用財經人士!
財經人士應該去財經公司,而不是科技公司!因爲他們不知道如何帶領公司達成技術創新,
只是想要把財務報表弄的好看而已!
AMD 總裁Lisa 說她喜歡學習,
常常瞭解公司在發展的產品,並提出改進意見!這件事說明了,
員工在工作上要蒙蔽科技出身的老板並不容易,也比較容易讓公司產品走在希望的方向上!
這是小的方向,在大的方向上,
科技出身的人更容易看出業內應該走的方向,
而研發出有競爭力的產品。
AMD爲了趕上Nvidia的GPU,它也有自己的GPU,
雖然它沒有Nvidia GPU那麼快跟好用,
但性價比上卻是比較好的,
在一些不是要求速度的應用上,它還是很有競爭力的!
如果是財經出身的人,如何競爭呢?
底下的人要蒙蔽他是否比較容易,
中國人有句話,外行領導內行,就是如此!
而外行領導內行的結果也顯而易見!
我們就看看英特爾的結果吧?眼看它起高樓,眼看它樓塌了!
是否如此,就拭目以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