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種不理性的投資行為 - 生活簡單、深居簡出、學習控制風險のtrader - udn部落格
生活簡單、深居簡出、學習控制風險のtrader
作家:goukotegawa
文章分類
    Top
    8種不理性的投資行為
    2014/06/15 18:12:19
    瀏覽:1378
    迴響:0
    推薦:3
    引用0

    國際行為財務學大師 Shlomo Benartzi 教授來台演講時,運用了許多生活化又趣味橫生的例子,向聽講者介紹了投資人常見的8種不理性行模式。

    1.懷抱過度的希望:人性中多少都會有一些不切實際的遐想與希望,像是銷售樂透彩券,或是利用獎金來吸引消費者索取統一發票,都是在利用人們的這種心理。

    在投資行為上,人們容易認為他們能夠選到下個投資的「大熱門」,為他們帶來大筆的財富,因此會不斷的進行押寶式的投資,而不去思考押對寶的機率有多小,最後得到的投資結果當然是慘不忍睹。

    2.過度樂觀:人們還容易有過度樂觀的傾向。舉例來說,絕大多數的駕駛人都認為他們的駕駛技術優於其他駕駛(那誰是落後的?)。同樣的,投資人也容易認為他們的投資能力優於其他人,能得到較好的投資成果,因而喜歡自己進行投資決策。

    有趣的是,過度樂觀的幻想不但反映在未來的預期,也會出現在已成事實的過去。根據研究,投資人對於過去自己實際的投資報酬率,普遍每年會高估8%,意思是一個認為自己長期平均報酬率為每年10%的投資人,實際上很可能是幾乎沒有獲利。

    3.過度依賴過去的績效:想像以下的情形,投擲一枚硬幣10次,人頭每次都向上的機率和人頭、數字依序輪流向上的機率何者較大?大多數人傾向於認為後者機率較大,但事實上兩者的機率是一樣的(因為每投擲一次,機率就是重新起算的二分之一)。人們會因為對「二分之一」機率的認知,而過度推論實際投擲結果就是應該一半一半的機率較大。

    在投資上,投資人也容易將過去投資績效較好的投資標的,過度解釋為未來的績效也會較好。結果就是眾多投資人一窩蜂搶購當時熱門投資標的,但實際的情形是,過去的績效無法做為未來績效的參考。

    4.單憑感覺或過度自信:研究結果顯示,愈常短線進出的投資人,投資成果就愈差。而且如同喜歡開快車的駕駛人並不曉得自己危險駕駛,這些投資人也不會察覺自己的錯誤投資模式。

    另一個有趣的關聯是,喜歡開快車的駕駛人通常也是過度自信、短線進出的投資人。

    5.盲目追隨、高買低賣:就人們長期以來的生活經驗,當看到一群人都擠向同一個地方時,似乎也該一起去看看發生什麼事,而一群人往某方向逃亡時,跟著跑似乎才是明哲保身之道。

    所以在投資上,投資人同樣在群眾買入投資標的時跟著買進、拋售時跟著賣出,但是盲目的追隨群眾幾乎保證最終所獲得的是失敗的投資成果。

    6.討厭損失或害怕損失:根據行為財務學家長期研究,損失一塊錢帶來的痛苦程度,是賺到一塊錢帶來快樂程度得的兩倍。因此大多數人害怕損失的痛苦高於獲利帶來的喜悅,即使是少量的損失也會讓他們退避三舍。

    同樣的,多數投資人害怕投資的損失而不願意承擔合理的投資風險,但他們卻忽略了忍受短期虧損的能力正是換取長期較佳投資報酬的來源。

    7.短視的看待事物:不難想像,在大霧之中發生車禍的機率較大。這是因為等到人們看到近在眼前的車輛、察覺到危險時已然太遲。這是人的天性,我們傾向於認為近在眼前的事物才是真實的,只願意對近在眼的事情做處理。

    在投資上,投資人會把短期的、眼前的結果當做是長期的事實。因此即使他們知道需要的是長期投資,仍然會將注意力集中在短期績效上。

    8.容易受不相干的事影響而做決定:這樣的情形常常聽聞,生病的人不尋求專業醫師的診療,卻聽信朋友的建議的偏方,只因為覺得這個朋友值得信任(但值得信任的朋友跟他的醫療專業可不相干!)

    同樣的,投資人會向他們親近的朋友尋求投資建議,儘管對方可能並不具備投資專業。

    另一個更有趣的現象,是美國的投資人在選擇退休帳戶的投資標的時,居然會因為選擇表上列了多少格線,而影響他們選擇基金的數量。

    綜觀各種投資人常見的不理性投資行為,得到的結論是大多數人投資結果不理想的原因,不在於投資環境不佳,也不是市場上缺乏投資商品,而是因為有太多錯誤的理財行為破壞著他們的理財成果,若要對症下藥,還是得藉規劃的力量來協助他們管理欠缺理性的行為模式,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本專欄反映專家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回應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商業管理
    自訂分類:心態
    下一則: 腦科學對基金經理的八個啓示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