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這是一個不愛閱讀的世代? - 蘋果蘇打的風格 - udn部落格
蘋果蘇打的風格
作家:蘋果蘇打
文章分類
    Top
    誰說這是一個不愛閱讀的世代?
    2013/11/27 07:28:34
    瀏覽:4396
    迴響:9
    推薦:95
    引用0

    在捷運車廂裡一長排低頭滑動手機的人群中,一個大孩子一坐下來就打開書本認真讀著,心想難得看到有人閱讀書籍,仔細一瞧,封面是教科書,或許是要考試了,是個努力抓時間用功讀書的孩子。

     

    當滑手機幾乎成了全民運動的此時,「一卷在手樂趣無窮」的畫面也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機在手歡樂無限」的景象,每次在車廂裡看到許多人如此專注滑動著手機,我不禁想起小時候大人告訴我:「書是我們最好的朋友」,「閱讀是很好的休閒活動」,言猶在耳,這個世代的閱讀活動已從印刷品轉成數位化,閱讀層面也不再是專注於長篇的文字敘述,而是跳躍式的短句或微型閱讀,而手機也成了這個世代最好的朋友了。

     

    當我們憂心網路世代的孩子們不再閱讀,不再愛看書時,是否想過成人書籍的閱讀人口也正在下滑?

     

    前幾天到校園附近的一家經營多年的獨立書店買書,店家談起近年來經營不易,在各家書店紛紛吹起熄燈號的時候,他說開書店「要不是靠興趣在辛苦的支撐著,早就收攤轉行了」!也嘆氣說看書的人越來越少了,更何況是買書呢?即便是新書打了折扣銷售,也拉不回昔日的買氣。

     

    數據會說話,銷售數字和庫存量的賣壓早已讓出版業和書店哀鴻遍野,至於要如何挽回書市榮景?誰也說不準啊,畢竟網路上供閱讀的文章太多,除了工具書之外,越來越多人習慣線上閱讀,大人一方面殷殷期盼孩子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另方面卻逐漸深陷於網海之樂,在讚聲與已讀未讀或叮叮咚咚傳訊聲中完成了一日的閱讀質量,並期望能達到紓發壓力和休閒的功效。

     

    如果閱讀只是為了休閒,網路大量龐雜的各式文章足矣,那我們又何須買書、讀書或閱讀長文呢?如果閱讀於一個人沒有其必要和迫切性,他又如何能拾起書本來讀?一隻手機或一個平板電腦不就可以替代一切嗎?且拿著手機或平板閱讀的人,又有多少人是為了看完一本又一本數萬字的電子書而手不離機的?大人如此,何況孩子?

     

    若說這個社會沒有閱讀風氣,不如說很多人都失去了閱讀長篇文章的勇氣,書店老闆告訴我,市場消費型態向來就以民生需求為主,書籍屬於非必要品,因此順位排最後,乃至被剔除、拋出預算之外,雖然對於愛書人而言,買一本書的附加價值往往遠高過於書籍本身的可計價值,但是對於沒有閱讀習慣的人來說,買書像是在吃點心,不能餵飽也還不至於飢不擇食,介於可吃可不吃,乾脆放棄不食的狀態。

     

    而現在孩子們的閱讀情況似乎也是如此,學校教科書要讀的已經太多太龐雜,要記憶要背誦的文字也非常多,孩子們每日都在閱讀,讀學校的教科書,補習班的參考書,一個小腦袋瓜整天被書籍塞得滿滿的,閒暇時只想休息不閱讀,大人卻說孩子們都不讀書,這樣說,孩子們可抗議了!那兒沒在讀書呢?天天讀教科書不就是在讀書嗎?如果課外閱讀只是可讀可不讀的非必要活動,他們寧可放棄不讀,只讀讀輕薄短小的短句或臉書的近況更新,或和同儕哈拉幾句,說說開心事就好,大人也只能會心一笑,如何叨唸孩子?

     

    這並非是一個不愛閱讀的世代,而是一個不習慣接觸長篇文章的年代。即便短短千餘字,對於習慣在網路上微型閱讀的人而言,讀長篇文章彷彿成了苦差事,能免則免,「眼不見為淨」啊!

     

    曾聽朋友道,「如果在臉書上看到稍微長一點的敘述我就跳過不看,因為讀起來太累了。」朋友說,下班回家處理完家事又督促孩子課業,等忙完想休息看看臉書時也已深夜,「讀幾句短文放鬆一下挺好的,看到貼文落落長的眼睛就酸澀了,哪有精神讀下去啊?」

                                                                                      

     大人沒有精神或閒情放鬆下來好好讀一本書,那麼孩子呢?孩子該怎麼培養閱讀的興趣?十幾年前甚至更早之前,父母擔心的是孩子愛看電視、愛玩電動而荒廢學業,而現在,父母會質疑孩子們天天上臉書看各路來人的近況更新卻不願好好閱讀一本書,那未來又如何能寫出一篇數百或數千字通順的好文章?

     

    即便興趣不夠濃厚,若能成為每日的習慣,父母陪伴孩子每日共讀一小段文章或良言佳句,慢慢再朗讀較長的文章或書籍,就像學習樂器一般,當作每日的練習,一次時間不需太多,即使是短短的十分鐘,有規律的力行不輟,終將涓滴成河,百川匯海,有朝一日也能匯聚成一片寬闊的汪洋。

     

    長篇文章的閱讀需要耐性,故事性強的作品較能吸引讀者目光,孩子也較有閱讀動力,但是缺乏故事推進的敘述文或散文,若無法靜心閱讀,終究難以領略閱讀的樂趣。

     

    閱讀雖不是生活之必須,但透過閱讀可以療癒、滋養心靈的空隙,尤其在這過於喧囂吵雜的生活中,更需要像靜流一般的閱讀活動,讓慌亂與焦慮在河岸邊停歇,然後安靜,思考,重整,啟動。

     

    可以閱讀片段的短句或叮叮咚咚來訊的文字,但缺少了閱讀一本好書或一篇好文章的時光,那口口聲聲說的競爭力,終將更形艱難,而顯得路途遙遠。

     

    閱讀本不是如此困難而無趣的活動,讀得多了,感想就多,感想多了就想提筆寫幾句,孩子也是如此,在鼓勵閱讀的方向上,增設兒少徵文投稿機會,讓孩子藉由稿費或獎金的鼓勵磨筆練習,這也是方法之一。

     

    在我兒時的年代,除了國語日報(至今仍努力經營的兒少優良報刊),還有大華晚報或其他各報刊物有供兒少投稿寫作的副刊,我當時也投稿不少文章刊登上報,並有機會觀摩他人作品。而當時位於重慶南路的的東方書局更是兒少閱讀的好天地,無論是買書看書都提供兒少一個非常舒適良好的環境。

     

    如果大環境能多替下一代設想,多給他們一些發揮的空間,多留一些時間給他們運用,我們的父母就不會覺得唯有讀教科書才像是在讀書,我們的孩子也不會覺得已經讀了教科書就不會想再讀其他書籍。所有的創意都是思考的結晶,我們的孩子不是不願意思考,不是沒有創意,是環境讓他們忘了如何思考,忘了什麼叫創意。或許,我們可以慢慢地,先從閱讀開始,一點一滴拾回那些失落的思考和創意。


    (蘋果蘇打.2013.11.27)


    誠品網路書店:《陪伴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博客來網路書店:《陪伴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回應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迴響(9) :
    9樓. 陸比歐(童子雞)
    2019/05/14 12:50

    紙本書和電子書

    我還是習慣 (紙本書)


    我根本 不知道 老師 的住址 , 怎麼 可能 搬去
    那裡 住 ?
    (PS: 希望 那位 老師 主動 和 我 聯絡 , 不曉得
    她 為什麼 要一直 放 一些 有點奇怪 的 消息,因
    為 老師 可以 輕易 從 ◎◎ 團 調出 我的聯絡電
    話 , 但 我 真的 不知道 她的 電話)

    如果 有問題 和 我聯繫 , 可以 晚上 打來 。應
    該 是 我媽 會 轉接 給我。

    新聞 : 楊秋興 加入 郭台銘競選陣營

    「以前我幫忙你(韓),希望把民進黨陳菊團隊
    打下來,現在你要打總統(選戰),當然不同意,
    我不是卡你,早就在拱郭台銘選總統」

     -

    我覺得楊秋興 的 邏輯 有點 類似 → 既然 韓市
    長 已經 有 高雄市長 的 位子 , 就有 一展長才
    拚經濟 的 機會 , 中央 拚經濟 就交 給 郭董 .

    其實 最近 有 很多人 提到 “打靶 的 ”  是否
    搬家的 問題。

    感覺 我家 鏡頭 滿多的 , 應該 有人 看到 我弟
    希望 我媽 趕快 在 年底 前 買 新房子 這段吧!

    而且 我媽 有說 : 「買了 新房子 , 希望把我找
    去 就 近 看 管。」
    ( 我媽 是 一家之主 , 不要 跟我講 什麼 透不透
    , 她 要 我 搬過去 , 我當然 和 她 去住新房 )

     -

    就像 秋興 邏輯 :韓市長 已經 有 高雄市長 的位
    子 , 就有 一展長才拚經濟 的 機會 , 中央 拚經
    濟 就交 給 郭董 .

    既然 我媽 都要 買房子了 , 又 要我 搬去 住。
    那 ...
    (何必 叫 “打靶 的 ”買 新房子 。)

    其實 是 某人 話 說的太滿 , 說 5/11 (六) 要搬。

    當時 台中市 都 傳出 這個消息。其實 我知道 不太可能
    啦!而且 要 怎麼搬 ?

    有 一說法 , 是 他一個人 搬 下去 ? 那 阿嬤 呢 ?
    外傭 呢 ?

    搞不好 有人會 質疑 我媽 買了 新房 , 只有 我和她住
    。沒辦法 啊 , 我弟 也不是很喜歡 我 , 我爸 大概 也
    捨不得 離開 那些 鄰居 → 當然 只有 住。

     

    8樓. medov醫生(我愛中華民國
    2014/02/22 18:30
    加 油

    我也在首頁幫你加油 推銷您大作

    7樓. Sir Norton 魯賓遜,救命!
    2014/01/01 11:40
    不敏於行的書商, 關門必然
    好見的, 三分球進籃, 指出以讀者為優先的導向。書籍有顧客群、供需關係、有各類競爭, 如同各大行業;人聞哀鴻遍野, 我卻見大好時機!

    是,看來還是很有展望的吧!

    感謝您的來訪回應!

    蘋果蘇打2014/01/02 01:54回覆
    6樓. Pamela巧手潘
    2013/11/29 21:28
    re

    紙本書和電子書

    我還是習慣前者

    後者看得眼睛很吃力

    學生沒耐心看長篇大論

    我就從短短的佳句要求孩子們抄錄

    日積月累也能累積智慧

     

    謝謝巧手潘來訪!

    我也是感覺紙本書在閱讀起來比電子書更舒適些,不過電子書攜帶方便,在旅行時一次帶許多本書外出也不會感到負擔,而紙本書在攜帶上就顯沉重多了。

    蘋果蘇打2013/11/30 02:52回覆
    5樓. 蘇信
    2013/11/28 09:31

    宜蘭的圖書館裡的藏書通常都乏善可陳,

    不過娛樂性的期刊換新倒是満快満勤的,

    不過倒是有一家圖書館對於藝術類的藏書很豐富,

    大家一定不會想到國立傳統藝術園區內還隱藏了這家圖書館,

    人又少,書又多,最重要的是環境又特別好,

    真的!環境不輸士林圖書館。

    就在國立傳統藝術園區內冬山福泰厝旁邊,

    到傳藝很少人會注意到有這間圖書館。

    PS:到宜蘭玩如果要過夜經費許可的話建議住冬山福泰厝,

    比外面的民宿貴不了多少,不過服務和住宿品質不輸五星級,

    還有可以在傳藝玩半天的各種手工DIY。

     

     

    謝謝蘇信提供的資訊,非常感謝! 蘋果蘇打2013/11/28 17:56回覆
    4樓. 一畝桑田
    2013/11/27 10:22

    大作寫得好,

    低頭族最傷眼而不自知,

    使用三c電磁波動輒數萬倍危害大矣,

    還是看紙本書最安全,

    大人買書看書增智慧,

    大人買書贈書做公益,

    大人就帶動小孩來閱讀吧。

    謝謝一畝桑田的欣賞。

    以我個人經驗,閱讀紙本書還是比電子書舒適,所以我平常閱讀書籍還是以紙本書為主,但是閱讀報章雜誌則兩者皆可。

    蘋果蘇打2013/11/27 23:55回覆
    3樓. 蘇信
    2013/11/27 10:08

    我們家以前的娛樂是上街吃個小館,

    之後就是全家人找家書店看書,

    各取所需,

    像我就是會再找到之前沒看完的那本翻到上次做的記號繼續看下去,

    不過現在在羅東很難了,只剩下一家還能『有書看的店』,

    不然就是要開二三十公里的路到宜蘭市誠品看書。

    PS :我家兩個小孩常被他們老媽念,

    每次回家都帶好幾本書,看完的也好,還沒看完的也好都有,

    他們老媽都說家裡擺不下了,三樓被你們擺満了,

    還想發展到一樓客廳?

    那天找個舊書商來把這些書全賣掉!

     

    羅東只剩一家「有書看的店」?看來喜歡逛書店的人還真的得跑到宜蘭去了。

    蘇信喜歡看書,到圖書館借閱也是不錯的選擇啊。

    蘋果蘇打2013/11/27 23:43回覆
    2樓. 蘇信
    2013/11/27 10:00

    不知道數位書可不可以貼『便利貼』?

    我看書的習慣是除了劃線以外,還會在書頁上貼便利貼,

    這樣以後要查要看都會比較方便,

    畢竟記憶力也不像年輕時的便給了,

    書看過之後保存下來就是當作後來使用的『工具』,

    雖然已不如現在的『搜索』方便,

    但在翻閱查尋時看到以前所做的註記、隨想‥‥

    不也是種無法明喻的樂趣?

    聽說好像有一些電子書載體可以畫記標註,不過我還沒有使用過。 蘋果蘇打2013/11/27 23:34回覆
    1樓. 瘦骨
    2013/11/27 08:12
    陪伴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陪伴孩子一起閱讀,養成閱讀習慣,我想是給孩子一生最受用的禮物。


    紙本的式微,少了一卷在手的感覺,而數位的崛起,卻讓文字更具滲透與傳播力,這種變革,讓書籍的生命,在時間的尺度與空間的廣度,都或獲得倍數的延伸。或許在快速的步調與豐富的媒體中,讀者的閱讀容忍力逐漸縮短中,但整體而言,閱讀人口應是增加的,總體閱讀量也是增加的。您的著作,有出電子版嗎?目前對作者的權益,有沒有好的保護方式?

    謝謝瘦骨來訪回應!

    我也同意您說的書籍數位化之後,「書籍的生命,在時間的尺度與空間的廣度,都獲得倍數的延伸」,在閱讀廣面而言應是擴大的,只是個人觀察目前台灣電子書出版環境還未成熟,雖然出版的數位閱讀已逐年增加,但仍顯不足,較多人是訂閱電子報或電子月刊 。期望不久能見到更多電子新書上架。

    我在網路上曾看到「陪伴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電子書上市,在權益方面我會多加留意,謝謝瘦骨關心。

    蘋果蘇打2013/11/27 08:53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