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讀懂佛經有兩個哲學名詞要先釐清界定,否則就會一直搞混,一是「存在」(exist),二是「存有」(Being)。
「存在」是指物理與現象的存在,但存在並非永恆的,因為任何物質或現象的存在都是因緣聚合(條件配合)下形成的,但因世事一直在變,所以形成後也會一直處在變動之中,而最後也會因條件離散而消滅,謂之「生住異滅」,如於宇宙星球則是「成住壞空」,於人則是「生老病死」。所以「存在」於佛學上稱為假名、假有、假名有,表示它只是空有一個名字而已,並非真的永恆存在。所以有些講話禪來禪去、高來高去的人便說,杯子在那裏,但也不在那裡;我們是有,但也是沒有……(搞不好說話的人也沒搞清楚,只是在鸚鵡學舌而已),那到底有沒有嘛?其實指的就是,它是短暫存在,並非永恆存在,所以是假有,並非真有。而且佛學上也不應說有或沒有,不然就會墜入有觀或無觀,應該說無常(不恆常存在)、無我(沒有自性, 亦卽不能自己獨立存在,必須依附他人存在,緣聚而生,緣散而滅)。
「存有」指的是能永恆的自我存在,佛學上稱為「實有」,你說物質與現象都是短暫的和合,那宇宙是否有有常性(永恆)、有自性(能自我獨立存在)的東西?並且是否是由它們組成物質與現象?部派佛教時最大的教派說一切有部承認時間實有、六根與六境實有、宇宙的本體與自性實有、涅槃也是實有;經量部只認為現在實有、四大的性質實有、一味延續的細微心識實有。總之各派說法不一,不過到了大乘佛教,龍樹統統推翻了,一切皆空,但如前所述,你不能說它有或沒有,要說:「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以中觀視之,不然就會墜入有觀或無觀。
總之,佛教最後不僅不承認存在,甚至也不承認存有,對世界的認知就是「一直在不斷的解構」,不能給出一個答案,不然那就是「有」了,是故,法、非法、非非法、非法非非法,乃至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乃至一合相不可說,到了這個境界那就真正參破有或無了,但說參破,也無參破,只是心念都寂靜了,不起分別想。
結論:存在與存有都是空,空即無自體、無自性,而非沒有,故對其不著不取,不起心念,即是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