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核能發電量持續成長已成歷史趨勢
一、核能發電的重要性
核能發電是一種高級能源,在外太空及月球上只能利用太陽能及核能。中國及俄羅斯計畫合作建立月球基地,首先就是要建設一座小型核能電廠供月球基地使用,而美國NASA亦宣稱要建一座月球核反應器。因此主張廢核的人缺乏科學知識及歷史深度。依據人民日報報導,國際能源總署在最近發布的《2025年電力市場年中更新報告》中表示,受日本重啟核反應器、美國與法國核電強勁增長以及亞洲地區新建核電項目的推動,全球核能發電量預計將創下歷史新高。2026年,全球電力需求仍將保持強勁成長,再生能源、天然氣和核能將共同滿足新增電力需求。該機構不久前發布的《通往核能新時代的道路》報告稱,各國對核能的關注已達到自1970年代石油危機以來的最高水平,為未來數十年的核能發展奠定了基礎。目前,核能佔全球總發電量的近10%,是僅次於水力發電的第二大低碳能源。目前,全球運作中的核反應器近420座,其發電量預計在2025年創下歷史新高。根據統計,全球在建核反應器達63座,總裝置容量超70吉瓦,為1990年以來的最高水準。國際能源總署分析認為,當前全球電力需求快速成長,不僅涵蓋傳統產業,也延伸至電動車、資料中心和人工智慧等新興領域。過去10年,全球電力使用量的成長速度是整體能源需求的兩倍,成長速度也將持續加大。
在電力需求成長和去碳化的大背景下,全球已有40多個國家支持擴大核能應用。在東南亞地區,核電計畫正陸續啟動。越南計畫重啟400萬千瓦的核電廠建設;印尼打算在2030年前後引進25千萬瓦的核電廠,並在2050年前建成超過20座反應爐;泰國計畫2037年前引進兩座30千萬瓦的小型模組化反應器;推出《2030年國家核子技術政策》。此外,新加坡、寮國、柬埔寨和緬甸也對核電產生興趣。預計到2040年,東南亞核電裝置容量將超過7吉瓦,歐洲多國也正在重新檢視核能政策。近年來,在能源價格上漲的壓力下,德國反對核電的政策開始出現鬆動。德國核能技術協會近日發表聲明,表示重新啟用德國核電廠能夠為現行能源政策提供安全、經濟且對環境友善的替代方案。比利時、英國、義大利等國近年來對核電的態度也發生變化,部分國家計畫重啟或擴建核電廠。2023年12月,多國在《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第28次締約方大會上簽署《三倍核能宣言》,目標是到2050年將全球核電裝置容量提升至2020年的3倍,協助實現淨零排放目標。隨之而來的是核能投資的大幅成長,2023年全球核能投資已達約650億美元,幾乎是10年前的兩倍。技術創新正在改變核能技術格局,多個小型模組化反應器設計正在研發中,首批商業化小型模組化反應器專案預計將在2030年前後投入運營,主要用於資料中心供電。國際能源總署認為,在當前政策環境下,全球小型模組化反應器裝置容量預計到2050年達到40吉瓦。但在更具針對性的核能政策支持和監管優化下,其成長潛力遠不止於此。若政策和產業協同推進,全球小型模組化反應器裝置容量可達120吉瓦,數量將超1000座。國際能源總署指出,小型模組化反應器規模較小,投資回報週期更短,這使其對商業投資者更具吸引力,從而為私營部門更廣泛地參與核能產業打開大門。
二、2024年全球核能發電量創紀錄
依據富比士雜誌報導,核能發電在全球範圍迎來復興,有些國家開始引進核電而另一些國家正在恢復核電,這使得去年全世界核電創下歷史新高;但是仍有台灣等國家頑固反核。最新的世界能源統計評論稱, 2024 年全球核能發電總量達2,817太瓦時,超過2021 年創下的歷史最高水準。世界成長最迅猛的變化發生在亞太地區,佔全球28%以上,較10年前成長了兩倍多。在過去10年中,日本重啟了許多核電機組,核電年均成長率為2.6%,已擺脫了福島核事故後的低迷影響 。然而中國才是亞太地區的主力,發電量將從2014年的 213太瓦時,飆升至2024年的450太瓦時。印度和韓國的核電也在穩定成長中,這標誌著地緣政治的明顯轉變。美國仍是核反應爐最多的國家,因此仍以每年約 850太瓦時的核電產量佔世界核能產量的29.2%。但是美國老機組偏多,大多數是都1970年代建立的缺乏新核電廠。其中沃格特勒核電廠的3號機與4號機是美國30多年來第一座運轉的新建核電機組,但耗資巨大飽受工期延誤和預算超支的問題。在歐洲方面,擁核與廢核正在拉鋸。法國長期以來一直是核能大國,但受到政治不確定性與時常罷工的影響,法國的核能產量已從 2016 年的 442太瓦時下降到去年的338TWh。不過,法國的核電廠多數都維持運轉,並維持正常的核電政策。但德國維持核電淘汰計畫,目前已實現零核能。比利時、瑞士和瑞典,政策從退役核電廠轉向延役核電廠。東歐的情況則較為樂觀。捷克共和國、匈牙利和斯洛伐克的發電量正在增加,而烏克蘭儘管受到戰爭影響,但每年仍維持了超過50太瓦時的發電量。在拉丁美洲,巴西和阿根廷的核電發電量穩定在15-25太瓦時左右。非洲唯一的核電國家南非核電發電量穩定,保持在13太瓦時。阿聯酋的巴拉卡核電廠於2024年正式運轉,使得核量從2019年的零增長到2024年的40太瓦時。日本已重啟部分反應爐,但其發電量仍遠低於福島核事故前的榮景,去年發電量為84太瓦時,而2010年則超過300太瓦時。台灣已完成廢核,巴基斯坦和伊朗的發電量則持續保持穩定成長。全球核能格局正在分化。有些國家在能源安全和氣候行動雙重壓力的驅動下加倍投入,而有些國家則選擇退出。核能的發展重點正從傳統的西方國家,轉向那些願意為核能提供長期資本和政策支持的國家。
據統計,全球在建核反應堆達63座,總裝機容量超70吉瓦,為1990年以來的最高水準。 國際能源署分析認為,當前全球電力需求快速增長,不僅覆蓋傳統產業,還延伸至電動汽車、數據中心和人工智慧等新興領域。 過去10年,全球電力使用量的增長速度是總體能源需求的兩倍,並且增速還將繼續加大。 在電力需求增長和去碳化的大背景下,全球已有40多個國家支持擴大核能應用。在東南亞地區,核電專案正陸續啟動。 越南計劃重啟400萬千瓦的核電站建設; 印尼打算在2030年前後建設25萬千瓦的核電站,並在2050年前建成超過20座反應爐; 泰國計劃2037年前引進兩座30萬千瓦的小型模塊化反應爐; 馬來西亞推出《2030年國家核技術政策》。 此外,新加坡、寮國、柬埔寨和緬甸也對核電表現出興趣。預計到2040年,東南亞核電裝機容量將超過7吉瓦。近年來,在能源價格上漲的壓力下,德國反對核電的政策開始出現鬆動。比利時、英國、義大利等國近年來對核電的態度也發生變化,部分國家計劃重啟或擴建核電站。2023年12月,多國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八次締約方大會上簽署《三倍核能宣言》,目標是到2050年將全球核電裝機容量提升至2020年的3倍,助力實現凈零排放目標。技術創新正在改變核能技術格局,多個小型模塊化反應堆設計正在研發中,首批商業化小型模組化反應堆項目預計將在2030年前後投入運營,主要用於數據中心供電。 國際能源署認為,在當前政策環境下,全球小型模組化反應堆裝機容量預計到2050年達到40吉瓦。 但在更具針對性的核能政策支持和監管優化下,其增長潛力遠不止於此。
三、中國在新能源發展上走對道路
中美兩國對核電發展的態度截然不同。在過去十年中,中國的核電裝機容量幾乎翻了三倍,而美國的核電裝機容量卻略微下降,且這種分歧趨勢正在加速。中國剛剛一口氣批准了 10 座新核電站的興建,這將使中國加速超越美國和法國,成為世界核能第一大國,中國的核電站多係新機組而美國多屬老機組,甚至很多都延役二十年。中國在興建新型核電站及研發核融合上均領先美國。美國眾議院的共和黨人準備摧毀核工業,包括削減關鍵的能源貸款和稅收抵免計劃。如果獲得通過,核電將受到最嚴重的打擊。核電站的興建通常需要巨大的前期資本,若國家不政策支持很難推展。美國人害怕未來而中國人卻擁抱未來,美國人對人工智慧和核能的負面程度比中國人要低得多。核電傳統上被認為是共和黨的密碼,但這一次共和黨人投票要摧毀它。美國一直是一個處於技術前沿的緩慢發展國家,經濟命運將主要由隨機的衝擊決定,而不是由緩慢而穩定的技術進步決定。害怕變化是因為變化意味著風險。在美國人大部分生活中,技術進步一直是風險的主要來源。例如日本的混合動力汽車給傳統汽車製造商帶來了競爭壓力、翻蓋手機製造商被智能手機淘汰。在現代中國長大的人經歷了完全不同的事情,快速技術進步會從根本上改變生活,而新技術帶來的風險相當低。在快速增長的經濟中,如果工作實現了自動化,通常可以去找更好的工作。不僅人工智慧和核能,許多關鍵技術最近經歷了革命性的突破,並準備在未來幾十年內重新安排全球權力和財富。在這一系列技術方面,美國正在倒退,而中國則佔據了全球領先地位。
川普做了許多不利美國發展的措施,他取消了電池補貼,而如果沒有補貼則美國抵禦中國所需的電池和電機製造能力根本不夠。隨著軍用車輛電動化,無人機也是如此。川普認為讓中國製造世界上所有的電池和電動機就是個傻瓜。然而,在美國共和黨中,對電氣技術的仇恨根深蒂固。他們通過將電動未來描繪成氣候政策而不是促進經濟增長和國家安全的政策,出賣了自己的電力未來基礎。歸根結底,民主黨試圖效率低下地推動電力技術的發展,而共和黨則扼殺這種努力。無論國家有多大和多強,都無法讓技術轉變消失,或者讓世界回到過去的樣子。1793年,英國使團前往中國向清朝皇帝提供了來自西方的各種技術奇跡,蛋清皇帝不為所動,對他所看到的奇跡表示完全不感興趣,造成中國貧弱受盡列強欺凌。快速推進幾個世紀後,美國主導了全球秩序及實力版圖。我們真的正在成為一個科技的文明,向內看我們瑣碎的國內衝突,回顧我們偉大的歷史成就,即使一個敵對的文明擁抱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