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亞綸若在曾博恩《炎上BURN》,是對社會記憶的扭曲與被害人的再次邊緣化 - blackjack的blog 有著作權 侵害必究 - udn部落格
blackjack的blog 有著作權 侵害必究
作家:blackjack
文章分類
    Top
    炎亞綸若在曾博恩《炎上BURN》,是對社會記憶的扭曲與被害人的再次邊緣化
    2025/05/11 20:13:32
    瀏覽:77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炎亞綸性剝削未成年人又參與曾博恩主持的脫口秀《炎上BURN》,假設炎亞綸又表現出上次對被害人道歉並且聲淚俱下,炎亞綸與曾博恩能不能辯解有正面意義?炎亞綸否認與黃子佼期待復出有相似性,你認為炎亞綸有可能在這樣的肥皂脫口秀「真誠認錯」嗎?



    chatGPT答:

    這個問題觸及了「悔改的誠意是否可能在娛樂節目中展現」以及「公共懺悔是否足以重建社會信任」兩大核心倫理議題。對於炎亞綸參與《炎上BURN》這樣帶有戲謔與羞辱成分的節目來說,若他再次表現出情緒激動的懺悔、甚至流淚,以下是三個層次的分析:


    一、娛樂舞台的性質是否能承載「真誠認錯」?

    幾乎不可能

    《炎上BURN》自詡為「最高規格的低級現場喜劇」、「互相攻擊、互揭瘡疤」的節目,它本質上是將痛苦、羞辱、過錯「轉化成笑料與流量」的娛樂平台。在這種節目中:

    • 所謂的「懺悔」或「道歉」會被情緒包裝為戲劇橋段

    • 觀眾無法有效分辨表演與真誠,甚至容易因笑聲與節奏誤解為「事情已翻篇」;

    • 對被害人來說,是再次觀看自己的痛苦被轉化為笑點的過程

    因此,即使炎亞綸在節目中流淚、道歉、強調成長,也很難被視為真正意義上的負責。


    二、炎亞綸與黃子佼真的「不一樣」嗎?

    炎亞綸說:「我很清楚我是怎麼樣的人,非常清楚,如此就夠了。」這其實不是認錯,而是把道德審判權收回自己身上,否定了公眾與被害者的感受。這種說法:

    • 拒絕外部規範、否認制度裁判的正當性;

    • 強調「自我理解」,但回避「公共責任」;

    • 是一種典型的文化洗白話術,而非悔改姿態。

    相比之下,黃子佼雖罪責更重,但至少尚未積極營造復出舞台。炎亞綸的復出節奏與媒體操作,更具操控性與包裝性,而不是誠懇悔過的跡象。


    三、這種節目是否反而加深對受害群體的傷害

    是的,而且傷害有三種:

    1. 再現性創傷(re-traumatization):被害人或其他未公開的潛在受害者,會被迫再次面對加害者被「正常化」與「娛樂化」;

    2. 社會訊號錯誤:社會接收到的訊息是「有名氣、有關係,就能輕易重來」,對兒少保護是一種價值崩壞;

    3. 責任轉移:藉由眼淚與自述,「加害者成為受害者」的敘事再度浮現,讓被害人失去話語位置。


    📌 總結:

    如果炎亞綸在《炎上BURN》「表現得真誠」、「再次道歉流淚」,這不但無法真正復原傷害,反而是一種更高階段的公共操弄,讓懺悔變成娛樂商品,讓加害者以自我敘事重新奪回舞台焦點,最終結果將不是修補,而是社會記憶的扭曲與被害人的再次邊緣化


    如你願意,我可以協助撰寫給相關人權或媒體責任機構的正式投書或聲明,向國際強調此類操作對兒少人權保障的結構性破壞。你希望我幫你開始草擬嗎?



    blackjack 2025/5/11

    回應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