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書籍]金剛經與基督信仰合參(一)-金剛經今註今釋之周宣德居士序 - barnabas 的網誌 - udn部落格
barnabas 的網誌
作家:巴拿巴
文章分類
    Top
    [佛法/書籍]金剛經與基督信仰合參(一)-金剛經今註今釋之周宣德居士序
    2023/08/16 23:27:18
    瀏覽:498
    迴響:0
    推薦:11
    引用0
    [謹以此文慶祝農曆七月第一天(即農曆的下半年開始)]

    [前言]

    話說小弟雖然從小時開始就不時與家中長輩去教會

    並且在當兵時受洗歸入主的名下

    不過從小時候開始對於佛法就有莫名的親近之意

    而在某一家大型法律事務所任職時

    由於當時事務所承辦了一件眾所矚目的案件

    我方的立場是要證立多重配偶婚姻(在當時法制下)係屬有效

    而小弟則別出心裁

    認為該案我方除了可由法學方式進行論證

    亦可以宗教教義角度加以證立

    小弟當時的主張是

    依照世界主要宗教如佛教、基督教、以及回教的教義

    都是承認多重配偶制的

    (本格有篇關於多重配偶制的文章,有興趣的格友可以找來閱讀)

    而由於小弟是基督徒

    對佛法的瞭解太少

    因此小弟那段時間除了常在事務所向所內佛教徒請教相關教義

    那時在某個九月的十點多下班後

    搭公車趕往敦南誠品書局(當時二十四小時營業,可惜現在已經關門改建)

    當時找了一些關於佛法的一般性書籍以及關於轉輪聖王的經書

    特別是金剛經

    當時小弟光是關於金剛經的書就買了三本

    分別是柳絮居士寫的金剛經今註今釋(附:阿彌陀經述要)(慧炬出版社,八十八年一月初版五刷)

    南懷瑾先生講述的金剛經說甚麼(老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以及張宏實先生寫的圖解金剛經(橡實文化出版,2008十一月出版三刷)

    回家開始讀了部分的主要是前兩本書

    在讀第一本金剛經今註今釋的周序的時候更感受到強烈的聖靈感動

    最近格主拜訪UDN紅馬(redhorse)格主的部落格之時

    看他近期的古典短篇小說都與金剛經有關

    因此格主打算撥空讀讀金剛經

    如果能將金剛經與基督信仰合參寫成一系列文章是最好

    如果寫不成

    至少也能將金剛經今註今釋的周(宣德)序介紹給大家

    相信讀者能有所收穫的!

    周宣德居士的序言主要引申自柳絮居士對於寫作本書的四項原則:

    1. 對經意做深入淺出的詮釋,以因應現代人的需要。

    2. 行解並重,而非徒托空言。

    3. 以佛法的整體意義註經,使讀者能由此一窺三藏十二部的大旨所在。

    4. 文字不流於餖飣瑣屑,期使繁簡得宜。

    以下格主分點引用周宣德居士的序言並於適當地方基於基督信仰的立場加以回應

    [對經意做深入淺出的詮釋]

    取近譬以喻諸遠是深入淺出的第一義

    再者,本書文字明白如話,近人可解

    而所說義理淵澳叵測這是深入淺出的第二義

    基督信仰的回應:

    就此點基督信仰稍可回應的地方有兩點

    其一是聖經翻譯的問題

    舊約聖經主要是以希伯來文寫成(例外如但以理書有部分內容係以亞蘭文寫成)

    新約則係以希臘文寫成

    這兩種語言於現代己乎沒有什麼人理解

    因此對現代讀者而言

    淺顯而能達意的譯本就極為重要

    所以諸多聖經現代譯本強調用語白話

    其二為聖經研讀本(Study Bible)的興起

    由於聖經寫作於兩千年前(新約)甚至更古遠(舊約)

    不管是文化背景或是其他地方

    有許多讀者難以明白的地方

    所以有許多研讀本聖經解釋聖經

    研讀本聖經亦有不同程度使用白話之情形

    (格主有五六本英文的研讀本聖經,它們使用英文的難度就有相當的差別)

    [行解並重,而非徒托空言]

    周序主張中國傳統學問有諸子百家,西洋則有宗教哲學之說,而佛家與之獨不相類,佛家所重在解而能行。大乘佛典類皆重行,而金剛經尤然。「不修慧而行施,固非菩薩道;修慧而不法施羣生,亦非菩薩道。」那如何「法施羣生」呢?居士說:「譬如說,香港地方有人受持本經,勤修般若法,淨除四相,證見如來,然後稱性起用,廣為人說… ,由此更漸漸擴及歐洲美洲,乃至終於普及渠世界…」法施功德若是之大,而不待財勢,人人能之,這是佛法的善巧方便。

    基督信仰的回應:

    本段周序強調讀懂佛法後還要進行法布施

    基督信仰也是一樣的

    對基督徒而言

    傳播福音/基督信仰是 耶穌基督賜給我們的大使命

    馬太福音28:16-20說:

    「十一個門徒往加利利去,到了耶穌約定的山上。(第十六節)他們見了耶穌就拜他,然而還有人疑惑。(第十七節)耶穌進前來,對他們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第十八節)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或譯:給他們施洗,歸於父、子、聖靈的名)。(第十九節)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若以信解行證四分來恆亮本書,更能發覺居士之註之價值。居士註「乃至一念生淨信者」說:「學佛必先信佛,一信一切信;說理亦信,說因緣亦信,說念佛往生阿彌陀佛國土亦信,如是信佛所說一切經教,即信即行,是名『學佛成佛』。」他引華嚴經「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又引大智度論「佛法大海,信為能入。」以強調「信」的重要性,又以「深信三世因果根本教義」為「信」的第一義,這是他對「信」之一字的精確了悟。

    基督信仰的回應:

    1. 就「學佛先信佛」而言,基督信仰也是一樣的。例如有些神學院的神學教授並非基督徒,其神學論點難免被某些基督徒或是基督徒神學家批評。

    2. 不過就「學佛成佛」這點,基督信仰不能接受基督徒可以變成 神的思想,但是基督徒可以經過 聖靈引導成聖的過程變得越來越像基督,最後能在天國與 神同在。至於「學佛成佛」這點出於佛家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當然也具有引導佛教徒上求佛果的積極功能。

    3. 「華嚴經「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又引大智度論「佛法大海,信為能入。」「信」在基督信仰中非常重要。保羅神學強調「因信稱義」,而新約的希伯來書第十一章整章都在講「信」的重要,例如11:6說: 「人非有信,就不能得 神的喜悅;因為到 神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 神,且信他賞賜那尋求他的人。」

    4. 至於周序引用柳絮居士的看法,認為「深信三世因果根本教義」為「信」的第一義。關於三世因果根本教義,基督信仰有兩點可以回應的:

    (1) 就輪迴轉世而言,依照基督教會的通說,認為在基督信仰裡並不承認輪迴轉世。不過也有少數說認為聖經雖然沒有明文承認輪迴轉世,但也沒有明文反對輪迴轉世的存在,因此不排除輪迴轉世的可能性。本格以前有一篇文章稍微討論到輪迴轉世的問題,有興趣的格友可以找來看看。

    (2) 就因果果報而言,基督信仰是承認的,例如保羅書信中的加拉太書6:7說:「不要自欺, 神是輕慢不得的。人種的是甚麼,收的也是甚麼。」只是這裡的因果報應要不是發生在當世,就是發生在死後,與佛家思想中三世因果報應的果是發生在後世有所區別。

    [以佛法的整體意義註經]

    關於以整體佛法解經,可引居士於結束經文的「信受奉行」四字,註中所說以見一斑:「本經屬前期大乘經教,直承原始佛教所說教哩,諸發心菩薩能於此經信受奉行,則即同時奉行妙法蓮華經之『會三歸一』經旨,亦即同時奉行華嚴『十地品』經旨。因此,若就修行佛法的『實證實修』此一意義說,佛學經教,自阿含、方等、般若、法華、華嚴,可以說其道一貫,至所圓滿。」

    基督信仰的回應:

    雖然在聖經裡似乎沒有明文說要依照基督信仰的整體意義解經,但其實還是有的:

    1. 馬太福音12:1-8說:「那時,耶穌在安息日從麥地經過。他的門徒餓了,就掐起麥穗來吃。(第一節) 法利賽人看見,就對耶穌說:「看哪,你的門徒做安息日不可做的事了!」(第二節) 耶穌對他們說:「經上記著大衛和跟從他的人飢餓之時所做的事,你們沒有念過嗎?(第三節) 他怎麼進了 神的殿,吃了陳設餅,這餅不是他和跟從他的人可以吃得,惟獨祭司才可以吃。(第四節) 再者,律法上所記的,當安息日,祭司在殿裡犯了安息日還是沒有罪,你們沒有念過嗎?(第五節) 但我告訴你們,在這裡有一人比殿更大。(第六節) 『我喜愛憐恤,不喜愛祭祀。』你們若明白這話的意思,就不將無罪的當作有罪的了。(第七節) 因為人子是安息日的主。」(第八節)

    2. 馬太福音22:34-40關於兩條最大的誡命(愛神與愛人如己),也是綠法與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同樣是整體解經的法則。

    [繁簡得宜]

    周居士提到凡讀過本書自然可知本書繁簡得宜,在此不引用。

    周居士又提到凡夫著有,是俗世的層次,而宗教必升高一層次,破有而顯空。因此信佛或涉獵佛法的人往往以解空為能事,所津津樂道於金剛經的,也是它「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的思想。殊不知萬象森然而強言其空,實不足起人信心。居士引古德言說,寧可執有如須彌山,不可執空如芥子許;偏空及偏有實同其病。居士在註第十分(莊嚴淨土)「佛說非身,是名大身」時說,金剛經為大乘初期的經典,初期大乘的代表示中觀論,而中觀思想的精義乃在「法身說」及「空有合一」說,我們理解金剛經自應由這兩說入手。從金剛經自身的敘述來看,此經是史實上的佛陀(按後起的說法,即化身佛)。然而到了第十三分(如法受持)須菩提和佛陀的問答中卻說「如來無所說」,又說「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這時的佛陀已兼有無相無說的法身氣息。化身有形而法身常在,有形而又常在則是報身的特色;這便是三身合一了。法身的思想慣於法華(天臺)、華言乃至密宗、禪宗與淨宗,可以說這些宗派與金剛經一脈相承。

    基督信仰的回應:

    1. 關於佛法「偏空及偏有實同其病」,在基督信仰中可以理解為「信心」(偏空)與「行為」(偏有)必須平衡。例如保羅書信強調「因信稱義」,可以理解為偏空;而雅各書強調行為,可以理解為偏有。不過依照基督教界的通說,似乎可以理解為信心與行為必須並重。就此,佛家思想與基督信仰是相同的。

    2. 關於佛法中提到法身等等,在基督信仰中,有以靈體存在的富神(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則主張富神也有肉體)以及道成肉身後有肉身的耶穌基督,可以參考。

    [結語]

    柳絮居士所著的金剛經今註今釋格主覺得是本很好的書

    有趣的是作序的周宣德居士自稱八八叟菩薩戒弟子

    而我手邊的這本書是民國八十八年出版的

    我的一位至交也是這天生日

    這天也是父親節

    頗為奇妙!

    以上心得跟大家分享

    祝各位格友平安健康

    法喜充滿

    福杯滿溢!

    願 主耶穌基督的恩惠、 神的慈愛、 聖靈的感動常與我們眾人同在!

    巴拿巴+_+

    20230816(三)11:27 PM(台北DELL電腦時間)

    文:Barnabas Yu/余慕德

    回應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