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吉祥臥」,實現高質量睡眠】
「吉祥臥」就是佛教主張的臥躺姿勢,意即朝右側臥躺,這樣生理的氣血會整個從背後往上延伸,即使你在睡覺當中,還是處在一種用功修行的狀態裡。當人體在吉祥臥的姿勢睡眠時,明顯身體能得到能量補充,而人體在左側臥(非吉祥臥姿)時,休息效果就相對較差,而且還會流失氣血能量。
●吉祥臥的正確姿勢
1) 身體向右面側臥。
2) 兩腿合攏、微微彎曲。
3) 左手自然輕放在左大腿外側上。
4) 右肘彎屈貼近胸肋,附枕而眠。
5)把右手枕起來,大拇指放在耳朵後邊,其餘四指放在太陽穴的地方。把手當枕頭,但並沒有把耳朵蓋起來(右手拇指伸開,把右手大拇指放在耳垂後面的凹陷中,食指和中指貼著太陽穴,無名指、小指自然分開附於頭側)。有的人這樣睡會把手壓麻木了,可把手往前放一些,不壓在頭下。
●吉祥臥的根據
腎虛的人要想身體快速恢復健康,第一條也是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以正確的睡姿,在最高效的睡眠時間段入睡。
因為中醫養生學認為:養生之訣,當以睡眠居先;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睡補。睡補是天補,是第一大補藥,比吃人參、燕窩、大補藥的效果還好。
右脅而臥也有它科學的依據:我們的腸胃的胃,它的出口在右邊,右脅而臥可以把胃裡的東西都順這個口流到腸裡去,不會積在胃裡而使腸胃通暢。
古人佛家的睡眠不仰、不俯,右臥如弓。右臥是一個健康的姿態,為什麼要右臥?除了普遍知道的一個常識是心臟在左邊,右臥能避免壓迫到心臟;更重要的是當我們睡覺的時候,若俯著的話會壓迫我們的臟腑;若仰著的話臟腑會打開,食物吃進後壓迫在上,便會傷害到我們的腸胃。我們睡覺的目的是什麼?養精蓄銳,是讓我們的陽氣回收更加充足。右臥的時候,臟腑它就關閉了,如此自然可以養我們的精神,大大提高睡眠品質。
睡覺的時候,我們不能直接讓空調和風扇吹到我們的身上。因為我們晚上睡覺的時候陽氣很微弱,一旦吹風,便會把陽氣吹散,第二天早晨起來,就容易產生眼睛腫、全身無力的現象。
尤其是男師兄在這方面是受用無窮的,且感受最多:人在吉祥臥的時候,會把三條脈的會聚點「三江口」曲折起來,使睡眠時不易產生慾望,精便不容易漏掉了,且更容易讓能量流往頭部上去。
佛門裡有所謂的「四威儀」:立如松,行如風,坐如鐘,臥如弓。這是指站立時如松樹般挺拔端正,走路時大方從容如風,坐的時候也端正如大鐘般穩重,睡的時候採右側睡,將腿像個弓一樣的彎曲。這些形象都是代表著內心,內心因為有誠敬,外面的形象就端正大方;反之如果內心裡有虧,表現出來的儀容就難免有失莊重。故君子通過修學自己的儀表來端正自己的心念。
●吉祥臥的功德
經典中記載,吉祥臥有四種功德:
1)能令身體不放逸
不會因散亂而產生不如法的念頭和行業。
2) 能不失正念
依止臥式而睡,能於睡眠中不會忘失修持善法的正念。
3) 心念保持覺照不昏沉
不會入於酣睡、深度昏沉,而能時刻保持自我覺照而不放逸的狀態。
4) 不起惡夢,經常做吉祥之夢。
在結束了一天的聞思修行和修持善法之後,夜晚入睡時應像佛陀示現涅盤時的吉祥臥一樣,以這種臥式入睡,即使突然離開人間,也不會墮入惡趣當中。
蓮花生大士在《六中陰》中再三地宣講:「任何一個眾生(不僅是人),臨死時若是吉祥臥,就算業力再深重、罪業再大,也不會墮入三惡趣。」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教言!中陰法門也再再強調:「我們死的時候,吉祥臥是最好的,如果自己實在沒有能力,周圍的人也應想盡辦法幫忙。甚至氂牛、餓狗等動物在奄奄一息時,把牠的身體擺成吉祥臥,也不會墮入惡趣。」
釋迦牟尼佛在入涅盤時,頭朝向北方。有些論典中說,這意味著佛陀殊勝的大乘佛法,將在印度的北方--藏地、漢地等處得以弘揚,有這樣一種緣起。
不如法的臥式:如臉朝上仰臥,易生貪心;臉朝下俯臥,易引發嗔心;左側而臥,增長痴心,會引生各種無明煩惱,唯有右脅而臥才最有功德。
作為一個修行人,一天二十四小時都不要空過,而應在修持善法中度過。龍猛菩薩的《親友書》中說:「白天應精勤修積善法,到了晚上睡眠時,將夜晚分成三時,中夜可以睡眠,初夜和末夜一定要修持善法。」
依據此論的要求,晚上如果有十二個小時,中間只可睡四個小時。但一般來說,如果你睡六個小時,從十點鐘開始睡,早上四點鐘起來,這樣就比較適合。
按照《瑜伽師地論》、《大乘阿毗達磨》的觀點,中夜入睡對身體也非常好。
佛陀!我們弟子都很信解四聖諦十二因緣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id=270&cid=43&page=94 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在這個世間上,太陽可以使其變冷,月亮可以使其變熱,雪山可以成為大海,大地可以變為廢墟,佛陀所說的四聖十二因緣的教法,不可令異!
八正道與十二因緣
八正道既與四聖諦密切相關,當然也與十二因緣有關係;因為四聖諦就是為了處理十二因緣的苦集二諦,而說出了滅苦、斷苦集的道諦。八正道的正見,便是讓弟子聞知由於十二因緣的苦集二諦,因果循環,而成生死苦海。也讓弟子聞悉當修苦滅道聖諦,而斷苦集諦,而證苦滅諦。也可以說,八正道的功能,便是能使十二因緣的生死流轉,變成為十二因緣的生死還滅;生死流轉是無邊的苦海,生死還滅是涅槃和解脫。
佛陀在《阿含經》中常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無明緣行,行緣識,……生緣老死」,稱為「純大苦聚集」,便是指的十二因緣的生死流轉,是由苦集而有苦果,在受苦報的同時,又造苦因的苦集,並且循環不已。
佛陀在《阿含經》中又常說「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謂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生滅則老死滅」,稱為「純大苦聚滅」。便是十二因緣的生死還滅,是由修習道聖諦,而斷苦集諦,證苦滅諦。因修道聖諦而得無漏的涅槃智,而滅無明;無明滅、則行亦滅,行滅則識亦滅,乃至生滅老死亦滅,此時便從苦諦與苦集諦得解脫。
由此可知,修習八正道,即是四聖諦中的道聖諦,若不修習八正道,便不得涅槃智;不得涅槃智,便不能斷集、不能滅苦,便永遠流轉在十二因緣的生死苦海而不得解脫了。
八正道是四聖諦中的道聖諦,是用來斷集滅苦的道品次第。四聖諦的苦諦及集諦,便是十二因緣的三世因果;若要出離十二因緣與三世因果的範圍,必須修習八正道的道品次第。所以也可以說,八正道的道品次第,是為了對治十二因緣的生死流轉而設。
八正道的範圍相當的廣,可以說是「戒、定、慧」三無漏學,也可說是「四聖諦法」,四聖諦法之中如果沒有八正道,四聖諦就不能成立;既然八正道與四聖諦是分不開的,自然跟十二因緣也分不開了。因為四聖諦是使我們離苦得樂,而十二因緣就是苦的事實,修八正道就是要滅除十二因緣構成的大苦聚。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id=270&cid=43&page=94
在社會教化方面那麼活躍、在教團內又如此受到佛陀殊遇的阿那律,他的生命史一定有更多偉大而輝煌的事跡,我們現在無法加以敘述,只想到他和舍利弗、目犍連等諸大弟子,在僧團中有著同樣的地位!
關於阿那律尊者,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滅度的,現在無法知道了。不過,可以確定是,佛陀涅槃的時候,在拘尸那揭羅城娑羅雙樹間,阿那律尊者和阿難陀尊者都曾在佛陀涅槃的床邊。
佛陀在涅槃前,二月十五日的那天夜裏,西山上一輪滿月,分外的光明,在白色的樹林裏躺著八十歲的佛陀,四周圍繞的弟子很多,佛陀對大家作最後的遺教,夜靜靜的,大家呼吸都不敢出聲,佛陀叮嚀勸誡弟子們要持戒、要弘法、要修心、要護口、要忍辱、要少欲、要精進,這在《佛遺教經》裏,記載得很詳細。
佛陀講到最後,像很掛念的樣子,提出一個問題問大家道:「諸比丘弟子!我對你們說的法,千萬不要忘失,我如良醫,知病說藥,服與不服,咎不在醫;我如善導,導人善道,行與不行,過不在導。諸比丘弟子!我所說的四聖諦十二因緣,是我所證悟的真理,這是世間的明燈,苦海的慈航,對四聖諦十二因緣信解不疑的人,就是他的入道之門,今我將要涅槃,你們如有疑惑,可速提出來問我,我當為你們解說!」
苦口婆心的佛陀,在靜靜的深夜裏,像這樣問了三次,大家都默默無言,沒有人回答,是佛陀將要涅槃的氣氛,鎮懾了諸弟子,也是諸弟子對四聖諦十二因緣都已深解不疑,他們都是跟隨佛陀多年的常隨弟子,對於根本的佛法,不會有不解的地方,這時夠資格在佛陀將要涅槃的時候,能和佛陀講話的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就右膝著地,合掌恭敬,代表大家稟白佛陀道:「佛陀!我們弟子都很信解四聖諦十二因緣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在這個世間上,太陽可以使其變冷,月亮可以使其變熱,雪山可以成為大海,大地可以變為廢墟,佛陀所說的四聖十二因緣的教法,不可令異!」
佛陀很安靜的聽著,臉上露出微微的笑容,像阿那律尊者最後對佛陀所說的話,才能安慰佛陀四十九年行腳遊化的苦心!
佛陀涅槃後,五百位大阿羅漢在耆闍崛山大石室中集結三藏,阿那律尊者一定也在其中,關於他以後的事跡,就不見其流傳,真是非常可惜!
阿那律尊者有著堅強不移的意志,就因為一次瞌睡而受到教誡,到了失明的程度也不灰心,他那種精進的精神,實在崇高得令人感歎不已!失掉肉眼,而獲證天眼,安詳自在的修行,安詳自在的傳道,實不愧是教團上首的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