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被視為最自由、最能體現個人風格的文體,而在數位化、碎片化、AI創作的時代浪潮下,未來的散文有多散?
4月26日(本週六),4月創文雲端直播講座將由武陵驛老師與我們分享,期待您的參與!
「散文」被視為最自由、最能體現個人風格的文體。張曉風曾說:「散文沒有故事的華服,沒有韻律的化粧。」那麼,散文究竟是什麼?是未能成為小說的故事?還是無法入詩的文字?為何「素著一張臉」,卻仍能「兀自美麗」?
波特萊爾(Charles Baudelaire)曾寫道:「我們幾乎所有的根性都來自時代打在我們感覺性的印記。」散文作為時代的語言鏡子,敏銳且直接地映照著當下的流行思潮與語彙。今日,網路興盛,社群媒體成為散文的新載體,AI 創作則成為寫作者的一支筆。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形散神不散」的精神是否仍然適用?面對數位化、碎片化、AI 創作席捲而來的浪潮,散文創作將迎來哪些挑戰與衝擊?
四月份的創文雲端講壇,我們特別邀請了武陵驛老師 - 一位兼涉小說、詩歌與評論的作家,與我們探討:《未來的散文有多散?》 在數位變革的浪潮中,散文的價值何在?我們是否仍然需要它的存在?小說敘事、散文抒情,這樣的分類是否過於簡單?散文的真實性與自由度是否無限?這些問題,將成為我們共同思索的議題。
武陵驛,生於上海,現居澳大利亞墨爾本,現任澳大利亞華文作家協會(ACW)會長,同時亦為聖公會牧師。其小說作品散見於《十月》、《江南》、《廣州文藝》、《幼獅文藝》、《長江文藝》、《文學港》、《芙蓉》等刊物,詩歌刊於《創世紀》、《乾坤》、《白銀》,文學評論則偶見於《文訊》。已出版小說集《水蜘蛛的最後一個夏天》、《騎在魚背離去》和《敲頭人》等,並多次榮獲海外華文著述獎項。
老師曾形容自己的人生是個「繞行人生」,從文學出發,曾涉足商界,後因「螞蟻啟示」與遇見耶穌而研讀神學,最終步入教會,成為牧師,同時重新執筆,成為業餘作家。經歷生命淬練和蒙神恩典後,他的文字更具深度、高度與廣度,作品觸及多層次的文學思考與信仰探討。在講座中,他亦將分享個人寫作心得,檢視:「寫作是否必須遵循某種屬靈公式?」 並以第三屆文學獎的得獎作品為例,進行深入評析。
誠摯邀請您加入這場文學盛宴!讓我們一起探究散文的邊界,思考未來散文的走向,期待您的參與!
4月創文雲端直播講座
題目:《未來的散文有多散?》
主講人:武陵驛
直播時間:
美西時間:4月25日 晚上 19:00 - 20:30
亞洲時間:4月26日 早上 10:00 - 11:30
Zoom 會議ID:812 3717 7183
密碼:gcwmi2025
若有任何問題,請洽詢:gcwmi622@gmail.com
敬請期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