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於4月28日進行國會改選,執政的自由黨在新任黨魁卡尼的帶領下,成功取得連任,開啟自由黨連續4屆的執政。自由黨雖然未能贏得國會過半的席次,但是長期低迷的民調在短短不到2個月的時間居然反敗為勝,打敗近年來一路領先的主要對手保守黨,堪稱奇蹟。自由黨之所以能夠逆轉,除了更換領導者、改變不受歡迎的政策路線之外,最大的原因還是在成功應對川普對加拿大主權與經濟的霸凌,無怪乎美國媒體皆認為卡尼的獲勝是反川普的勝利,給川普就職百日重重打了一記耳光。

討厭川普 擺脫對美國依賴

加拿大在前總理杜魯道長達12年的執政下,近年來飽受生活成本大增、移民失控、治安惡化之苦,民眾怨聲載道,杜魯道有如過街老鼠,所到之處飽受民眾的抱怨與羞辱。黨內同志也不相挺,去年年底副總理兼財政部長方蕙蘭求去,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只好在今年年初辭去黨魁的職位。長期待在財經界的前加拿大央行、英格蘭央行行長的卡尼臨危授命,當選自由黨黨魁並接下總理職務。

自由黨自從2021年杜魯道贏得第3任期不久,政黨支持度就一直落後給保守黨,今年1月底,自由黨的支持度還遠遠落後保守黨17%。自由黨在2月底的民調出現黃金交叉,還領先2個百分點,此後一路領先,雖然幅度不大,但最終自由黨以43.7%的得票率拿下169席,比2021年的32.6%、160席還成長不少,幾乎完全不受杜魯道政績不佳的影響。保守黨也有不錯的表現,從上屆33.7%得票率的119席增加到41.3%的144席。而激烈的選情讓兩個小黨丟失不少席次,流向兩大黨,可見「換黨做做看」與「討厭川普」成為這次選舉兩大拉扯的力量,但最終討厭川普的聲勢還是超越政黨輪替的訴求。

自由黨這次勝選,卡尼自然功不可沒,他曾經帶領加拿大挺過2008年的金融風暴以及協助英國處理2016年脫歐後的經濟挑戰,危機處理能力舉世公認,自然贏得人民的信任。為了因應川普的關稅戰,他成立戰略應對基金、進行對汽車業的補貼,並承諾投資基礎設施,致力於貿易多元化以擺脫對美國的依賴。他給民眾的不只是穩定與團結的口號,更是憑著專業能力讓加拿大人在動盪的國際政經變局中重燃希望。

反觀他的對手博勵治在自由黨換人後,並未調整政策訴求與選戰策略,還是以尖刻的語言攻擊卡尼,但是年輕缺乏歷練的博勵治在卡尼面前就像毛躁的小伙子,特別是兩人在電視辯論時,當卡尼提出具體的產業政策以因應美國的關稅戰時,博勵治還重複減稅、自由市場的老調,讓不少中間選民失望轉向自由黨。

脫中入北 賴政府執迷不悟

更致命的是博勵治對川普畏首畏尾、進退失據的表現,在加拿大愛國意識高漲的時刻,讓人質疑他對抗美國的領導力與決心。長期以來他就有「北方川普」之稱,他強烈的民粹色彩、支持在疫情期間反政府防疫措施、主張減少政府支出,並對所謂「覺醒文化」充滿敵意,要回歸「常識政治」。因此當自由黨全力反擊川普時,他只能弱弱地喊「加拿大優先」,不敢怒懟川普。

獲得連任的卡尼在勝選感言中表示,加拿大要重新定義與美國的關係。加拿大自由黨的獲勝不能只視為加拿大人反川普的愛國主義宣洩,接下來澳洲的大選也可能出現類似劇情,原本民調落後的工黨政府在川普上台後,聲勢也逆轉親川普的自由黨,可望贏得連任。這些國家政情的變化代表在面對國際政治經濟的劇烈變動時,不是只有迎合川普一途,唯有調整與美國的關係才有出路。

日前美國智庫布魯金斯研究所公布調查發現,認為美國形象「非常正面」或「正面」的台灣受訪者比例,從去年7月的54.3%急速萎縮到33.5%;高達65%的台灣民眾對川普重返白宮後的台海安全更沒信心;當台灣有事,認為美國不可能介入者,由35.4%增加至46.7%。這表示台灣民眾與許多國家一樣體會到世界格局發生巨變,必須重新審視對美關係,分散風險。現在看來,全世界只有賴政府還執迷不悟地想「脫中入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