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獨自在山區待了三天三夜, 雖然不算久, 卻也不算短暫, 終究還是要回家....家, 才是旅途真正的終點.
在黑水塘休息一會兒之後, 也該繼續踏上歸途了, 重裝再度上身, 就邊走邊拍吧.
望著奇萊北峰, 想像著站立在那山頂的視野, 確實令人難忘哩.
黑水塘附近的山坡地, 早年應該是曾經發生大火, 因此有很多松樹 ( 松樹是火災之後的先驅樹種 ).
黑水塘算是途中的最低點, 因此後面幾乎都是上坡, 慢慢往上走, 偶爾回望奇萊北峰
轉了幾個彎,看得到遠方的 鋸山連峰 了, 那條雲霧帶, 是花蓮 立霧溪 的上空, 一般會延伸到 小風口 附近, 也就是合歡山地區常見的雲海
再走個幾步, 已經可以看到, 奇萊北峰 底下的小瀑布, 只是一條細細的白線
奇萊主山附近的主稜線, 已經被雲霧籠罩
這是 屏風山, 雖然高度不高, 但是可不好惹, 總爬升量很嚇人的一座山 ( 所謂 中橫四辣 的四座山裡面, 最辣的那一座 ).
這個雲海, 左邊 ( 北面 ) 是 鋸山連峰, 右邊 ( 雲海的南面 ) 就是 屏風山
上坡路徑旁, 有三棵松樹, 就叫它們 迎賓樹 好了
再度回望奇萊北峰, 這裡又看不到瀑布了
隨著逐漸上升, 看到的角度跟景觀也慢慢變化
蠻喜歡這種藍天綠樹的感覺
這是 鐵杉 的幼樹, 好像一顆大球, 結果長大之後的樹型, 又完全不同了
距離逐漸拉遠之後, 奇萊北峰的山形, 也越來越突出
這算是一種 " 風剪樹 ", 可以判斷強風吹襲的方向, 造成這樣子的外觀
配上雲海, 遠方是鋸山連峰與 畢祿山
沒拍樹, 純粹雲海
雲海與屏風山 ( 右側山巒 )
越爬越高之後, 能夠看到 合歡山北峰 了 ( 左邊遠方的高處 ).
再拍一張雲海
雖然背得很重, 但是一步又一步前進, 路程也持續在倒數....再努力一陣子, 就快到了.
待續...
看到吳季芸的消息時
我有想到大哥您
您也是常常一個人山行
獨自面對大山的黑夜
是能思考深刻的人
很了不起
一般女生都喳喳呼呼的挺受不了
哈,我不是喔
我也喜歡深度思考
只是我受過傷無法伏重
山行,只有羡慕。
如果有能力長距離行走的話, 無法負重倒不是什麼大問題 ---> 花錢請 嚮導 或 協作 ( 早年稱為挑伕或是揹工 ) 就可以了, 重點是, 一定要走在一起, 不可以脫隊.
另外嘛, 其實也未必要到偏遠的高山, 公路可達的合歡山一帶山區, 就能夠看到與拍到很多漂亮風景了.
這個冬天特別溫暖, 回位一下, 2018 年 2 月初 的涼爽天氣.
新竹縣 1500m 左右高度的山區
週二愉快
登頂, 應該只能佔 5% 的重要性 ( 純粹只有一個點而已 ), 另外 95% 的 " 往返過程 " ( 兩條路程相當漫長 , 而且去回的視野角度又剛好能夠互補 ), 應該更為珍貴.
至於負重嘛, 設法去習慣, 就好了, 呵呵.
在山坡地上迎著強風 ( 能夠吹斷那麼粗的樹枝, 風勢應該非常大 ), 大概也是很辛苦的事 ( 如果不讓樹枝斷裂的話, 就得直接斷樹幹了, 代價更大 ).
因此, 人類有房子可以躲避強風, 真的很幸福.
或者, 生活在避風的山凹, 也不錯
週二愉快
松樹是火災後的先驅樹種,這麼棒哦!
知道也學到了;謝謝。
啊,今天沒白過了。
一般在 新崩塌地/火災過後/自然荒漠 或是人為過度開發所造成的荒地, 一般認為生長最多最早的稱為 " 雜草 ", 呵. ( 地衣/苔蘚/禾本科植物 )
其實, 先驅植物的種植有許多, 包括一些筆者叫不出名稱的某些灌木.
以木本植物來說, 台灣二葉松, 五葉松, 台灣赤楊, 山黃麻, 野桐, 白匏子, 血桐........都屬於先驅樹種, 松樹與台灣赤楊最高可以到中海拔 ( 1500~3000m 以下 ), 其他名字排後面的, 主要是生長在低海拔山區 ( 0 ~ 1500m ).
因此在中海拔山區, 如果多數別的山頭都有很多 鐵杉/雲杉/冷杉, 某個山坡地卻主要是松樹與芒草, 大概就可能是發生過森林大火. ( 不是絕對, 只能說是猜測 )
週二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