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政府的“新南向政策”失敗無人負責
一、南向政策完全失敗無人負責
媒體報導蔡總統和蘇揆雙雙在臉書大讚台灣三月出口創新高突破一兆元,但是台灣對大陸出口也創了新高,使得台灣對大陸的出口依賴度上升到四四・三%的新高。而中國大陸海關總署發布新聞表示,第一季大陸出口換算成新台幣為20兆,約為台灣7倍,増長38.7%,進口換算成新台幣為17.79兆,增長19.3%;貿易順差為新台幣3.34兆,擴大690.6%。所以台灣的經濟成長是依附在中國大陸經濟成長下。蔡政府推動新南向政策五年,台灣對大陸的出口比重從40.3%上升到44.3%;相對的,對新南向國家的出口則從18.4%降為16%。政府花了兩百多億元冤枉錢推動,包括補貼外國遊客來台觀光爽遊,只圖表面數字好看,新南向一事無成,政府官員只會裝傻,所謂新南向辦公室成了吃餃子老虎。
中國推動一帶一路影響全世界經濟,東協早已成為中國最大貿易夥伴,再加上去年底RCEP正式運作後,台灣的南向已成為笑柄。若台灣不改善兩岸關係,不能融入國際自由經貿組織如RCEP或CPTPP的話,台灣將被邊緣化,對外貿易也將喪失競爭力,經濟會很危險。
二、南向政策以往失敗教訓
(一)李登輝時就提出害慘台商的南進政策
當年受到李登輝的信口胡說,一腔熱誠遠赴東南亞打拼的臺商,賠到脫褲子!這種“南進”政策,如果沒有做好充份的調查研究,提不出投資風險評估,最好不要貿然宣佈這種不切實際的“政策”,在越南的排華暴力中,首當其衝的受害者是台灣企業。臺企聯會長王屏生也表示,他也是李登輝時期“南向政策”的受害者,當年到泰國投資,耗了兩年時間拿回來的不到17%,“真的是血本無歸”。王屏生直言:“南向政策”已經失敗過,又來一個“新南向”,搞不懂也毫無新意。
(二)陳水扁的南向政策
1993年時任經濟部長的江丙坤率團赴越南、新加坡考察後,提出了“以東南亞國家為今後對外投資和貿易重點地區”的“南進政策”。但東南亞的投資與商業環境不佳,有不少臺商血本無歸,而且也未能阻擋臺商前進中國大陸。陳水扁執政時要求“臺商要致力於東南亞投資,政府將政策配合,作臺商的後盾”。事實上台灣最大競爭對手南韓大舉進軍中國大陸佔領市場,僅僅十幾年光景,亞洲四小龍前兩名已換作南韓和新加坡了。“帽子大王”戴勝通就是因當年響應陳水扁號召前進中南美洲,結果公司倒閉。政府推動政策應該審慎,因為政府只是一句話,企業面臨的卻是生死的問題。
(三)不可漠視東南亞的排華運動
台灣最早在無邦交的越南投資,上次越南排華暴亂讓台商工廠遭到砸毀,政府並無能力保護台商。
三、南向政策錯誤的思維
(一)空洞的論述
蔡英文宣布“新南向政策”,表示鑑於東南亞與印度將成為強大經濟體,與之前專注於投資的老“南向政策”相比,將致力於建立“多元、多面向的伙伴關係”。台灣與東南亞及印度均無外交關係,國際又很現實,蔡英文一廂情願要建立關係很難,目前關係是台灣雇用東南亞外勞、菲律濱槍殺我漁民、越南漁船進犯東沙、印尼槍擊我漁船都不是甚麼好關係。
(二)故意忽視中國大陸對東南亞的影響力
當前亞太區域經濟處於RCEP及CPTPP兩股力量的整合及角力,中國大陸與東協之間愈趨緊密的經貿關係實非胎灣所能取代。中國大陸與東協十國已於2010年成立中國大陸-東協自由貿易區,RCEP雖是東協所創但實質上是以中國大陸馬首是瞻。中國大陸與東協十國逐漸緊密的經貿關係,使得雙方經貿關係愈來愈密切,東協亦成為中國大陸最大貿易伙伴。東南亞地區先天上在語言、文化、政治、宗教上與台灣有很大的差異,中小企業台商進駐東南亞地區投資要比大陸困難,中國大陸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全世界都爭相搶奪此廣大市場,若蔡英文放棄大陸妄圖以落後的東南亞取代將置台灣經濟於險境。
(三)台灣無法從東南亞貿易彌補大陸順差
就經貿而言,過去南向政策,希望透過投資東南亞來平衡投資中國大陸熱,但顯然成效有限,新南向政策要能夠創造商機,台灣無重工業,在基礎建設方面無法與中、日、韓競爭,傳統工業如紡織業已被東南亞取代,台灣有何強項能創造商機。
(四)蔡英文當局把南向當成文化交流無助於改善經濟
蔡政府說要成立“新南向政策辦公室”,並設立東協及南亞研究智庫,也將整合成立大型“東協南亞獎學金打算”,透過人才的培育與交流,買通與東協及南亞國家關係的任督二脈。這些天真的想法無助於改善經濟,在亞洲由於台灣長年忽視重工業,附加價值高的汽車、高鐵、核能電廠及軍火業都讓中日韓搶去,台灣能從東南亞國家賺的錢很有限。
(五)蔡英文情願中止兩岸經貿交流,也要謝絕承認“九二共識”
用政治干預經濟是最不利台灣經濟發展,新南向政策無法攻破“九二共識”的障礙。
(六)東南亞語言文化不同、基本建設落後、政治混亂,投資風險極大
“新南向政策”是昧於國際形式,幻想多過實際。
(七)刻意忽視國際關係與兩岸關係的唇齒關係
不理兩岸關係,不但經濟不能改善且可能造成“烽火外交”導致國際寸步難行。
四、正確的南向做法
(一)西向後再南向不可忽視大陸市場
因2014年越南排華事件,轉移經商陣地到廣西的台商莊久毅直言,若事業在大陸或台灣有根基,可向東南亞發展,但若只以東南亞作為根,則並不可行。
(二)製造業及技術須根留台灣
投資環境惡化造成台灣工廠出走、國家漸窮、失業率升高及薪資低得可憐,台灣招外資招不到,卻趕走自己的產業,南向使產業更空洞化。
五、結論
南向政策始於李登輝政府時期,目的在遏制台商對大陸投資的過度依賴,民進黨上臺後,陳水扁當局在同樣的遏制台商赴大陸熱考慮下,重啟“南進戰略”,稱為第二次“南向政策”,但同樣成效不彰,李登輝的南進政策害死更多台商,很多南進的台商後來還是跑回大陸,後來未走的遇到金融風暴跟印尼排華暴動,幾乎全軍覆沒,東南亞的投資與營商環境不佳,不少台商血本無歸,而且也未能阻擋台商的“西進潮”。如今,民進黨不順應歷史潮流改善與大陸關係重啟“新南進”,蔡政府無視大陸這一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世界最大市場,無視兩岸經貿合作及對台灣經濟的積極助推作用,反而不斷鼓勵“南進”,可能會害死台商。
蔡英文的“新南向政策”與李登輝時代舊南向政策,從表象觀察,新南向強調經貿之外的多面向合作,但成功與否重點仍在經貿上的實質效益,倘若“新南向政策”無法解決台商在東南亞市場所面臨的高關税及投資障礙,“新南向政策”仍只是口號。因此,“新南向政策”是否只是舊酒換新瓶,甚至只是華麗的口號,若能維持兩岸和平發展的基調,善用兩岸已有的合作基礎,一同進軍東協市場,邁向世界才是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