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2日博城讀書會《關山奪路》讀後感
作者:王鼎鈞
出版社:爾雅
出版年代: 2005年;頁數:439頁;共36章+代序+後記
聚會出席者:董汝瑰、羅正瑜、吳怡芳、鄧家齊、王素楠、陳湘君、董映秋

龔則韞
我曾經仔細讀過王鼎鈞的《文學江湖》,但是對《關山奪路》的内容是家父的流淌奔波歲月,他同孩子們説過一些,我熟悉國軍、共軍、戰區、淪陷區、國統區、解放區、游擊區、收復區、軍事衝突、流亡學生、復員等詞匯。内容太揪心,太痛苦,於是我是能躲就躲,拖到我能安靜地開卷讀它再説。此次正好出差中東,從一月底就準備公文,一直到4月初啓行,回國時已是4月中,恰好給自己一個不敢讀此書的藉口。但這本書一定是偉大的書,記錄國共内戰期間(1945-1949),天下大亂,王先生以清晰的脈絡,藉著個人離亂的遭遇顯現火焰山似的戰爭年代的紋理。
王先生説個比喻,珍珠是在蚌裏頭以一粒沙形成的,但是珍珠不是蚌的私人收藏,回憶錄是王先生對今生今世的交代,是他對國家社會的回饋。
小時候,姥叔常吃到大蚌裏的珍珠,但是他常隨部隊移防,沒有固定住所,來看我媽時就交給她收藏,我媽拿一個小玻璃瓶,裏面裝滿長米,珍珠就隱藏在米粒中,我媽説:這些珍珠雖然色澤晶瑩,但是不圓潤成形,還得靠米粒滋養。從小到大,我常去打開瓶蓋審視,二十年中,它們還是不成形,後來我離家出國,有太多的新鮮事吸引著我,我漸漸忘了那個小瓶子。我媽於1989年11月14日去了天堂,那一小瓶珍珠和米粒也不知所蹤,竟成了我人生謎團之一。
家父在2011年復活節回歸天家,我想念他的最好方法就是打開這本書之時,慢慢品讀裏面的珍珠......
羅正瑜
大家好!三月读的是王鼎钧所著的《关山夺路》,以下是我的浅见。
本书是作者的自传体四部曲的第三部,描述了他从抗战胜利后到内战结束四年中的个人经历。这本书里有作者对‘国军’和‘共军’的对照和反思,每一节都充满危机和冲突,所以精彩。关山夺路,指的正是在国共内战中作者曲曲折折惊险求生走出的路。
作者把他个人的阅历用文字传达出来,因为“现实生活的惊险、曲折、诡异,绝对超过所谓天才作家的虚构。” 如此苦难困顿的一段经历,他却能写得精彩起伏,展现了作者坚毅乐观的个性。
书中如下内容让我印象深刻:
1. 新兵训练吃苦挨打,都是为了磨掉每个人的个性,让他们变得麻木,遵从命令。是否现代中外的军队也是如此,只是程度较轻?
2. 第一部第九章,“南京印象”所说到的苏北难民的遭遇是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刚刚结束之后的情况,这和《生死疲劳》这本书中描写的农村的情况非常相似。
3. “黄色”指代色情的意思原来源自19世纪的美国。使用黄色纸张印刷低级趣味的报纸被称为“黄色新闻”。
4. 抗战胜利后,各地日本俘虏和日本侨民的情况让人百感交集,奴役和被奴役者对换,人性的丑陋可见一斑。
5. 宪兵学习的内容,执法的日常,抗战胜利后国军载军的官兵却不能解甲归田,往往无家可归。
6. 运粮过程中形形色色的贪赃舞弊,通货膨胀的噩梦,学潮中青年的命运,山东流亡学生的遭遇。
7. 作者在秦皇岛做后勤,在天津被俘,两次出逃终于到达上海见到亲人,最后在炮火中和父亲登船到达台湾,奇迹般的找到他失散的弟妹。
大部分人经历了不堪回首的往事往往不想再提。很佩服作者把这段经历细细写来,让大家看到历史的这一面。
吳怡芳
讀王鼎鈞的「關山奪路」一書,對中國在二十世紀前五十年「民國」時期發生的種種,真是感觸多至不知從何下筆。
作者寫了四部自傳式的書,我曾讀過三部,他自已說這第三部是他最不願去回想的一段經歷,我很能了解。因為以前的我也一直不願讀這部他講國共內戰時親身經歷的書。我身為隨蔣介石在1949年赴台灣的外省人二代,近年對於國共內戰那段時期的史實看過很多,加上父母就是書中許多人物的同時代人,書中許多人物更曾是家父的同僚,所以我對書中提及的眾多人名,尤其是國軍將領,早已熟悉,家父的工作也使他得以見到民國時期國共兩方和中外重要人物無數,他生前「偶而」提及一些往事,現在對照我以前聴來的片段,讀此書時就更常令我搖頭無語,「不忍」讀下去!
一個積存有多年來陋習的中國政府及軍隊制度,好不容易除掉帝制,孫中山和他委以重任的蔣介石所領導的國民黨力圖統一軍閥猶在的新興共和國,但在外仍有西方殖民勢力繼續迫壓,甚至有日本明目張膽的入侵大肆掠奪我國土和資源,在內有祟信那外來的共產主義的共產黨自建軍隊意圖武裝奪權,現在所謂的「民國時期」其實是非常脆弱不堪的。然後中國獨自苦撐抗日直至美國參與世界大戰,但國家已幾乎面亡。熬至八年後抗戰終於勝利,人人準備返家回鄉重建新生的同時,台灣的人民也歡欣鼓舞地去迎接故國來收復,但在基隆港口歡迎的人群所見到下船的卻是腳踩草鞋身掛破銅爛鐵的國軍,他們無法理解那就是對日本打了八年抗戰的祖國軍隊啊!而在大陸上那積弱已久且陋習仍存、甚至變本加厲的國民黨政府又立刻得和已經蓄積勢力數十年的共產黨對戰,共黨有非常厲害的組織力、滲透力、有能眩惑人心的宣傳術和戰術,情緒未穩的年青學子被鼓動反對政府,各地「學潮」不斷,加上政府金融措施不當,民生凋敝,人心惶惶,一切徵象都指向政權將亡,而國民黨軍隊之敗退就如天已注定,此書讀來真是情何以堪?年青的王鼎鈞當時身歷其境,身為國軍一員,心念在山東因家鄉被「解放」不得不逃離失所的父親和年幼弟妹,直至自身被共軍俘虜,終於逃出生天,但身心歷經痛苦與難堪,這些經歷使得他年老後仍不願回憶,久久不能成此書!
近日看到友人胡宗南子介紹蔣介石的基督信仰的演講稿,他引用蔣的日記,提到內戰時國軍節節敗退、國軍將領紛紛倒戈「起義」,蔣眼見政權將易手,幾次想自裁以謝國人,終於因為宗教信仰堅定了他必須活下去的念頭。他最終失去了大陸,退守台灣後痛定思痛,終於把台灣建設出一個安康局面。
當然,從古至今沒有一個領導者是完人,蔣政權在大陸時和在台灣都有過令人詬病的舉措,如台灣近年每被有心人士喧染利用的所謂「白色恐怖」即其一,作者王鼎鈞在第四部書中就講到他在台時親身目睹及經歷的白色恐怖(當時還沒有這名辭),那大概亦是他一九六零年代就早早離台赴美的原因之一吧?但相比於中共,台灣的白色恐怖還只是小巫見大巫,大陸後來遭受文革浩劫,始作俑者的毛澤東不就是再次利用了無知的年青人造反以達成目的?
王鼎鈞的這第三本書以他當時小小憲兵尉官的身份將他在東北和華北親身經歷和目睹的國共兩方的各種見聞,鉅細靡遺、不偏不倚的忠實記錄下來,他見過的人物有大有小,有權傾一時的,有虛有其名的,有真正忠心的能人,有投機取巧的,有為國犧牲的,有臨陣先逃的,對許多我早已熟悉其名字的人物他常能以短短幾筆就描繪出其不為人知的另一面。也許受他去台灣後從事的新聞事業影響,作者行文用字非常簡潔,但又有金句無數,每每可見許多足以令人深省且傳世的句子。他字裏行間對某些人物的臧否又深藏有不欲言明的內涵,需要讀者自己去領悟,所幸在台灣長大的外省二代如我多能體會。他多處文字又太「絕」,常令人又笑、又淚、又痛!寫山東流亡學生到達澎湖後的遭遇,尤其令人激憤悲痛。我受教過的兩位大學教授,朱炎、和王鼎鈞自己的親弟弟王曾才正是二位倖存者,萬幸兩位老師日後都大有成就。
王鼎鈞的文筆令人激賞,而所述的每件親歷事件或個人感觸皆為有血有肉的史實,這部書不愧為他嘔心瀝血的鉅作!
讀畢此書,我對國共內戰那段歷史有了更深的了解,再看目前身處的亂世,不禁為人類無法和平共處,亦不知由歷史中見錯悔改而嘆息!又或許正如一位台灣的教授最近說的,將來的大歷史長河中若提起這一段,大概會說「中國曾經信奉外來的共產主義七十餘年」,就此一筆帶過,比照此說法,那所謂「民國時期」更不過四十九年,艱苦的八年抗戰和國人自相殘殺的四年內戰所換來的難不成就是歷史長河中一個小波瀾?
董汝瑰
日寇侵華時,作者王鼎鈞才十幾歲,跟著學校流亡後方。勝利後,年輕迷茫,無家可歸的他,加入了憲兵團隊。本書是他敍述1945年到1949年的經歷及國共分裂的政經時局。
抗战八年,每一个相信国家许诺的人都受了伤,都正在护理谎言重创后的心灵。此時中共新兴乍起,許多对國民政府失望,对階級腐敗痛恨的人都歸向了共產党!尤其是抗戰之後國軍精疲力竭,中共养精蓄锐,又得到了日俄的武器,国共内战可说是「废品对新品」的战争,而且跟著國民政府當新兵,所受的責打,也令許多軍人投共。國民政府失去江山也是顯而易見的事實了。
書中敍述 1945-1949 年間,許多動乱時代的細節,由於他有寫日記及投稿的習慣,加上他在戰後以一個流亡學生,加入憲兵,闖南走北,後遷台灣的人生經歷,透過文字,撫今思昔,增添了時代的厚重感,是一段珍貴的回憶錄。他曾参加新闻工作,“新闻不是意见”,后来学写小说,小说也不是意見,所以他的文章很客觀,這是王鼎鈞寫書的作風。
王素楠
這本書是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之三,關於國共內戰的紀錄:
王鼎鈞生於1925年,山東省臨沂市蘭亭縣,家境不錯,曾經在山東讀到初中,因為抗日戰爭已經開始,19歲時,隨著李仙洲校長,跋山涉水,從山東經過安徽,輾轉到了陝西的漢陰縣。在那閉塞的山區高大竹林裏,給他無限的機會想像著自己的未來人生。
他當初只想到回去老家和父母弟妹在一起。豈知在後來的歲月裡,經歷了漫長的旅程類型,受到各種各樣的遭遇,正是自1945年日本投降後,國共處處不能合作,至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前的四年間,所發生的歴史悲慘經歷!
因為作者從小就有寫日記的好習慣,所以對這段時間發生的事情,巨細靡遺,又參考各種文獻,詳盡的資料,顯示這段艱難時期,全國人民有血有淚,所受到的巨大影響力,令人有刻骨銘心的難忘回憶!
作者是在1949年抵達台灣,在那邊做廣播,編輯等工作近30年後,在1976年扺美,從事教學和寫作工作。他收集大量資料和數據,此書是在2005年出版。閱讀時,我對書名中的"奪路",感覺到當時是何等艱難的拉鋸戰,很能領會這個恰到好處,非常中肯的的比喻。對於很多訊息,都是我們看此書才知道,原來如此!
我們在台灣受教育時,完全不知道這些史實的。我們慶幸有機會認識這段真實的歷史的紀錄!雖然非常悲慘,但是總算是知道,我們處在今天的這個階段,是自何而來的?也許給我們一點沉思的機會,想想未來何去何從?
作者稱:我不是寫自己,我沒有那麼重要,我是藉自己的受、想、行、識,反應一代眾生的存在。
In other words, I bear witness, in my own way!
非常佩服王鼎鈞大作家!
(2025年5月2日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