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尼采的超人,諸神的黃昏之一
2005/11/23 18:55
瀏覽506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尼采的超人,諸神的黃昏–希特勒與第二次世界大戰

 

集理論家、組織家和領導人於一身的人是這地球上所能找到的最稀奇的事物。這種組合將造就一個偉人。

–希特勒,《我的奮鬥》

 

不論是誰,要是在歐洲點起戰火,除了混亂外不能希望得到別的任何東西。但是,我們堅決相信,在我們的時代裡實現的將是西方的復興,而不是西方的衰亡。德國可能對這項偉大的工作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這是我們引以為豪的希望和不可動搖的信念。

–希特勒,一九三五年和平演說

 

每一個人都必須認清我們已經下定決心從一開始起就同西方國家作戰。一場生死的鬥爭……長期的和平對我們不會有什麼好處……勝利者在事後是沒有人問他當初說的是不是實話的。在發動戰爭和進行戰爭時,是非問題是無關緊要的,緊要的是勝利。……誰若是仔細想過這個世界的道理的話,誰就懂得它的意義就在於優勝劣敗,弱肉強食……。

–希特勒,一九三九年戰爭前夕

 

這是恢復個人名譽的唯一機會……假如我們不名譽地離開世界的舞台,我們將只能沒有意義地活著。

–希特勒,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五日祈求一場最後的軍事勝利

 

請容許我用「偉人」(great man)這個字眼來形容希特勒此人。世界上的偉人何其多,既然稱之為「偉人」,自然就有一些不同於平凡人之處,也就是這不同之處,才能成為大家口中的偉人。而偉人的定義,所作所為不一定只在於「貢獻」而已,其實還有一點恐怕大家都忽略了,就是「毀滅」!

 

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哲學家)有許多觀念被以希特勒為首的納粹黨拿來使用,尼采曾提出「超人」一詞,意指日後會出現高貴、能力、智慧、狂傲、愛好冒險、愛好奮鬥等特性者,能夠帶領這個世界愛護生命,努力生活。結果就有人套用在希特勒身上,宣傳希特勒是來拯救德國人民的「超人」,可是最後發展的結果卻是帶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文簡稱「二戰」)的破壞,如同華格納(Richard Wagner)的歌劇中諸神大戰的景況一般。

 

可是,不管是偉人還是超人,希特勒身為一個「人」,仍舊擺脫不了人性,或許我們從人性的角度來解讀希特勒會有不一樣的感受。直至目前為止,世人對希特勒的嚴厲批評只能以登峰造極來形容,彷彿他是撒旦派來人間挑戰上帝權威的代表,……不,應該說簡直就是撒旦的化身!不過,對希特勒極端負面的批評,其實有部份原因是政府與媒體極力宣傳所形成的結果。筆者並不是說希特勒是個值得大家去效法學習的榜樣,而是身為一個人都具有光明與黑暗兩張臉孔,要回歸到人的本位來觀察希特勒,才有可能全面了解這個在二十世紀不論是生前或死後都是眾人注目焦點的人物。

 

二戰的爆發和發展都與希特勒有重大關聯,我們甚至可以說,整個二戰,並不是盟國與德國的戰爭,而是盟國與希特勒本人的戰爭。另外,受電影等傳播媒介的影響,一般人對德軍的印象恐怕多是邪惡、頭腦遲鈍、不知變通,還經常「自願」成為盟軍打靶的目標,事實上德軍是當時世上非常優秀的軍隊,盟軍的表現常不如德軍。而二戰的結果與影響也形塑了日後的世界局勢,因此了解這場戰爭仍是刻不容緩的。

 

附帶一提的是,拙作並不是在頌揚希特勒以及納粹,而是想平心靜氣地探討過往的歷史。拙作成文於倉促之間,歡迎批評與指教,謝謝!

 

早年的希特勒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一八八九年四月二十日出生於奧國與德國邊境的勃勞瑙(Braunau),所以就國藉來說,他屬於奧國人,只是他的家鄉在萊茵河旁,對面就是德國的領土。德國與奧國雖然是兩個國家,卻同屬日耳曼民族,後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因德奧皆為戰敗國,都被迫割地賠款,奧國由原本的大型多民族帝國變為一個日耳曼民族的小國。曾經有人提議將德奧合併為一個國家,可是列強考慮到不容許出現一個統一的日耳曼民族國家,故未採納這個建議。不過,對於德奧合併一事,很多日耳曼人並沒放棄,終於在日後希特勒上台執政後實現。

 

希特勒的家庭並不優渥,他父親是海關稅吏,母親是家庭主婦,希特勒很敬畏父親,敬愛母親。希特勒的父親希望他的兒子以後也能夠像他一樣當個公務員,所以送希特勒去林茲(Linz)上中學,可是希特勒並無心於當公務員,於是向他的父親表示自己以後想要當一個畫家或藝術家,原先他父親以為自己的兒子是不是發瘋了,還是聽錯了兒子所說的話,但他確定弄清楚之後,便堅決反對希特勒的志願。父親的反對或許影響到希特勒的學業成績,他在小學時成績相當不錯,可是到了中學後卻一落千丈,甚至沒有拿到畢業證書。不過,諷刺的是,希特勒曾說「自己絕不做公務員」,但之後他卻擔任了德國總理兼總統的職位,做的是他從前所不喜歡的職業。

 

希特勒的父親在一九○三年去世,讓原本就不寬裕的家境頓時陷入困境,他的母親只能靠一點積蓄與養老金維持家計,他母親也認為希特勒應該要聽父親的話去當公務員,因此兩人時有磨擦。希特勒沒有在學校唸書之後,他過了幾年自稱是「一生中最快活的日子」,沒有去找工作,終日只是暢遊城市鄉間,與同伴談論社會弊端,去聽華格納的歌劇,還有在夜間埋頭苦讀。這實在有點奇怪,許多人會想為何他不出去工作幫助家計?恐怕希特勒也受到「人都有惰性」的影響,雖然家境困苦,但是有他敬愛的母親撐持,他自然也就想乘還能夠自由揮霍的時候盡情玩樂。此時他還沒放棄當藝術家的夢想,他去參加兩次維也納美術學校的考試,但都未獲通過。後來他的母親在一九○八年底去世,這對他的打擊很大,他宣佈若不得志,絕不回鄉。

 

希特勒離開家鄉,到維也納居住五年(一九○九~一九一三年)。在這段期間,他生活潦倒,靠替人打零工,畫風景畫過活,後來在一九一三年春天離開維也納,移居德國的巴伐利亞,他的生活還是過得不順遂。後來一九一四年八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所有的歐洲國家都被參戰的熱情所淹沒,在德國南部慕尼黑(Munich)的群眾也聚集在一起慶祝,此時的希特勒也承認「我被這一刻的狂熱所感動,而且……跪了下來,全心全意感謝上帝如此地寵愛,讓我可以生活在這一個時代」。希特勒認為他終於有報效日耳曼民族的機會,於是他加入德國軍隊上戰場作戰。

 

許多人認為希特勒日後的種種作為,是萌芽於早年的經歷,仇視猶太人也是在這個時候形成。希特勒仇視猶太人遭到許多人的抨擊。可是在歐洲的歷史上,猶太人都是被視為殺害耶穌的幫兇而早受歧視,加諸以許多不平等的待遇,例如規定猶太人須佩戴黃色的圓圈標誌,以及將猶太人隔離在猶太社區內(這兩項措施類似日後希特勒處置猶太人的方式),因此在歐洲歷史上早就存在歧視猶太人的傳統。在希特勒所處的時代,猶太人仍是受歧視的族群,所以太過苛責希特勒「仇視」猶太人似乎有待商榷(所須嚴厲譴責的是其「屠殺」猶太人的行為)。

 

至於希特勒在這段時期閱讀大量書藉竟也受到後人批評,說他對於一些名著只是隨意瀏覽,並且誤解其中涵意。這些批評的話有其立場,不過在這世上又有誰能真正了解這些名著的真正涵意呢?重要的是,不讀死書,又能夠吸收利用書中知識才是要緊的事。姑且不論日後希特勒行為的對錯,他似乎也作到了這一點。另外,這段時期的希特勒既不抽煙,也不喝酒,也沒有紊亂的男女關係,這在當時可說是「異類」,就連希特勒自己也說:「我相信,當時我認識的人都把我當作一個怪胎」。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希特勒恪盡他作為士兵的職責。他在作戰時勇敢無畏,因此被提升為下士,還獲獎兩次:第一次是因傷勞獲二級鐵十字勳章,第二次是因俘虜敵軍榮獲一級鐵十字勳章(這一級勳章很少授予普通士兵,除非有特殊戰功)。由此可知,在戰場上他並不是個懼戰的人。後來一九一八年十一月德國戰敗投降,德皇退位逃往荷蘭,德國共和政府成立,與戰勝國簽訂凡爾賽條約,不僅將在一八七○年普法戰爭中戰勝得到的亞爾薩斯和洛林兩省份再割讓給法國,還必須賠款相當於五十億美元的鉅款。此時的希特勒也因戰爭結束,回到慕尼黑。但是國內左派與右派份子相互鬥爭,社會動盪,時局混亂。德國的陸軍也參與政治,猜忌左派份子,當時希特勒為陸軍政治部效力,奉命調查一個名為德意志勞工黨(Germany Worker’s Party)的工人性政治團體。原本他並不在意這個小黨,可是卻答應這個團體的邀請入黨,開啟往後希特勒從政之路。

 

希特勒的興起

德意志勞工黨起初不受注意,但在希特勒加入後情況逐漸改變。希特勒在宣傳上非常有才能,而且他的演講經常可以打動人心,因此入黨人數與捐款逐漸增加,連帶地也讓希特勒在黨內的地位、權勢日漸提升。一九二○年,他將黨名改為德意志國家社會主義勞工黨(德文縮寫N.S.D.A.P.),至於納粹(Nazi)一詞則是德文「國家的」(national)和「社會主義的」(sozialistisch兩字縮寫的音譯。接著又採用紅地白圓心,中間有個黑色的帶鉤十字(das Hakenkreuz,常有人稱為萬字或反萬字,帶鉤十字才是正確名稱當作他們的黨旗。當時德國社會不論是政黨或地方均有軍事性組織,用以維持會場秩序或打擊異己,一九二一年希特勒將黨的糾察隊(Ordnertruppe)改名為衝鋒隊(Sturmabteilung,簡稱為SA)。由於希特勒在黨內迅速竄起,引起其他人妒羨,欲削弱其實力,結果希特勒先發制人,控制黨的運作,並在一九二一年七月後確立「領袖原則」,希特勒的地位開始朝至高無上邁進。

 

一九二○年代的德國由共和政府執掌,雖然有一部很理想的憲法,可是中央政府勢弱,部份地方政府對中央命令經常陽奉陰違。共和政府還被懷疑是在德國背後刺了一刀才讓德國戰敗的兇手。由於德國政府不能解決社會與經濟問題而受到民意批評,其人民生活困苦,通貨膨脹嚴重,一九二三年十一月馬克已跌至四十億兌換一美元的地步,而且幣值仍繼續下跌。此時德國南部的巴伐利亞政府想要脫離中央控制,宣告獨立,這是主張日耳曼民族主義的希特勒不願意見到的結果,但他認為利用這個機會,趁機控制巴伐利亞然後向柏林進軍(有點像一九二二年墨索里尼的向羅馬進軍),於是在一九二三年十一月發動「啤酒館政變」(The Beer Hall Putsch),但是因為準備倉促,加上警察的反擊而失敗。啤酒館政變的流產雖使納粹黨受挫,卻也是希特勒的一個轉捩點。他在法庭受審時,極力為自己的行為辯護,不僅引起在場人士的注意,也成為全國討論的焦點。他後來被判刑五年,只坐了九個月的牢就出獄。在獄中他還在別人的幫忙下口述他的自傳性著作《我的奮鬥》(Mein Kampf),這也是世界上第一本首次將自己的政治想法如此表露無遺的著作。起初這本書銷路不太好,但在希特勒掌權後,銷售量逐漸上升,一九四○年時已經售出六百萬本。

 

希特勒出獄後,持續發展黨的實力,所以黨員人數逐漸增加。在德國南部起家的納粹黨還往北部發展,此時納粹黨雖為小黨,但希特勒頗能善用機會發展勢力,因此還有點名氣。一九二九年以後,因為美國股市崩盤,引發世界性的經濟大恐慌,原本局勢就不穩的德國受到極大打擊,經濟蕭條,失業人數暴增,希特勒利用時機,帶給人民希望,強調他執政將會帶給德國富強,每個人都有工作與麵包,還主張撕毀德國人痛恨的凡爾賽條約。此時民眾對納粹黨的印象並不壞,認為他們有目標,有制度,納粹黨的國會識員還穿制服表現出團結一致的氣氛,於是一九三○年的選舉,納粹黨從國會最小黨躍昇為第二大黨。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一個政黨若要茁壯發展往往會與財團相互合作與利用,此時納粹黨逐漸嶄露頭角,自然也順利得到工商業鉅子的援助。後來希特勒競選總統,他的對手可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爭英雄,極具威望的現任總統興登堡(Paul von Hindenburg),他自然擊敗希特勒繼續連任。而希特勒也在一連串政爭之後於一九三三年當上德國總理。為了鞏固他的政治地位,並且提昇納粹黨的水準以爭取國內支持,勢必要整頓黨內勢力。當時受注意的是恩斯特.羅姆(Ernst Roehm)所領導的衝鋒隊。衝鋒隊的擴張不僅引起德國陸軍的疑慮,也讓希特勒擔憂羅姆的勢力已威脅到他的地位,而且社會大眾也對衝鋒隊的暴力行為反感。羅姆一派的勢力因此遭到希特勒的整肅,原先盛極一時的衝鋒隊沒落,取而代之的是紀律嚴明的親衛隊(Schutszstaffel,簡稱為SS),由希姆萊(Heinrich Himmler)所領導。

 

興登堡雖是現任總統,但年事已高,無心過問繁雜的政治事務,不久即於一九三四年去世。希特勒趁此一時機,根據法律宣佈取消總統職位,由他本人擔任國家元首兼總理,並舉行大選,結果高票當選。此時的希特勒躊躇滿志,隱然有不可一世之感,在他的文告中上說:「今後一千年中,德國的生活方式已經肯定了,十九世紀的神經緊張時代已與我們告別,在今後一千年中,德國將沒有其他革命」!

 

希特勒成為國家元首後,逐漸將德國變為他心目中的德國,也就是要將德國「納粹化」。首先當然要對付猶太人,他制定法律取消猶太人的公民權,不准他們與日耳曼人通婚,也不能擔任公職等。另外還嚴密控制人民各個層面的生活。不過他也開始實現他競選時要使德國富強的承諾,逐漸平穩混亂的政局與經濟。就連日後與希特勒為敵的英國首相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還曾經稱讚過希特勒。希特勒又透過宣傳提高聲望,德國已經名符其實地成為一個極權主義的國家。就連希特勒也不諱言地說:「所謂極權主義國家,就是要造出像神一樣的人類」。

 

常有許多人探討一九二一年至一九三三年這段期間希特勒在政壇上的崛起,並大力批評希特勒運用權謀攬權,還發動血腥行動整肅異己。雖然其說法有其根據,不過,或許我們可從德國當時的社會背景來重新詮釋政治權謀與血腥整肅。一九二、三○年代的德國,社會、經濟陷入困境,社會上人民生活艱難,也不信任對新成立的共和政府,認為他們那一群共和人物是導致德國戰敗的幕後黑手;德國是在一八六○年代集中各邦國所成立的國家,此時一些邦對中央也沒有信心,想脫離其控制,另行獨立;一戰以後,各式各樣的政治團體與軍事組織如雨後春筍般成立,反而更添亂象。所以大眾渴望出現一位能夠帶給希望與光明的人物,而希特勒剛好符合此一需求。而且身處紛亂的時局只有採取中央集權才能快速解決當時的困境。

 

至於他上台後時常運用權謀發展實力,這其實是從事政治必要的手段,因為政治人物若不運用權謀,如何能在政治舞台上與他人拚搏呢?另外,面對黨內一個強大的武裝團體,領導人又專權跋扈,想在短時間內解決這個問題,若想用「杯酒釋兵權」的手段無疑是異想天開,只有以暴制暴才是一勞永逸也最迅速的方法,也就難怪希特勒會對衝鋒隊採用這種方法。

 

邁向戰爭之路

希特勒執政後,開始實現他的政治抱負(也有人用帶有貶意的「野心」,不過有哪一個政治人物沒有「野心」?要不然怎會從事政治)。首先,是開始拋棄凡爾賽條約的束縛。前文已提過,德國人民對於凡爾賽條約帶給他們的種種約束與賠償,認為是戰勝國片面的決定,所以大多數人心中頗有不滿,希特勒也是這群人當中的一個。

 

一九三四年三月十六日,希特勒公開宣佈恢復徵兵制,要建立一支五十萬人的軍隊,這無疑否認凡爾賽條約的軍事限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召開的巴黎和會中列強擔心德國勢力再起,於條約中規定德國國防軍僅限十萬人,並且有一堆的限制軍事發展的條文。不過到了三○年代,已有一些國家覺得凡爾賽條約過於苛刻對待德國,所以在希特勒宣布不理睬凡爾賽條約的軍事限制後,各國並未提出強烈抗議,英國甚至還在一九三五年提出要讓德國軍備平等的建議。總之,當希特勒這樣做時,隔天德國國內全國上下歡聲雷動,還舉行慶祝活動,因為德國能夠從凡爾賽條約的束縛中掙脫出來,象徵著戰敗與屈辱已經結束了,德國現在開始又重拾以前的光榮!

 

對於希特勒的作為,列強雖然頗有微詞,但沒有進一步的行動,不過他們開始對希特勒是否會破壞歐洲的和平產生疑慮,此時希特勒(請注意,不只有希特勒,就算換作其他人執政亦是如此)必須要表態消除列強的疑慮,特別是英法兩國。一九三五年五月二十一日,希特勒在國會發表著名的和平演說,其中一段說道:「國家社會主義的德國要和平,是由於它的基本信念。它要和平還由於它認識到這樣一個簡單而樸素的事實:沒有一個戰爭可能在本質上改變歐洲的苦惱……每一次戰爭的主要後果是摧毀國家的精華……」。此篇演說受到各國注意,暫時消除國際的疑慮。英國具有影響力的報紙《泰晤士報》(Times)稱讚希特勒此篇演說:「這篇演說結果證明是合理的、直爽的和全面的。凡是本著公正態度來看這篇演說的人,誰也不能懷疑,希特勒先生所提出的一些政策主張完全可以構成徹底解決德國問題的基礎–一個自由、平等和強大的德國」。

 

希特勒除了擴軍外,還準備一統日耳曼民族於第三帝國(The Third Reich,繼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帝國之後第三個偉大的國家)之下。一開始的目標當然就是同為日耳曼民族的國家–奧地利。起先,希特勒為了安定政局,先任用幾位有聲望或有才能的人擔任外交部長、經濟部長、國防軍總司令和陸軍總司令,然後在勢力穩固之後又藉故撤換這些人的職務,藉以削弱德國歷史悠久的陸軍傳統,由希特勒本人擔任國防軍總司令,並取消戰爭部,成立國防軍最高統帥部(簡稱OKW)。接著才開始對奧地利出手。一九三八年他邀請奧地利總理到德國開會,討論奧地利合併的問題,最後奧地利總理在面臨國內和德國的壓力下終於同意合併。不過,希特勒也在德奧兩國舉行公民投票,結果是有高達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人投了贊成票。其實德奧的合併似乎早在各國的考慮之中,他們對於希特勒的此項舉動沒有太多的抗議聲,而且許多奧地利人也歡迎德奧合併。

 

接下來輪到捷克的蘇台德區(Sudetenland)。捷克境內民族多屬斯拉夫民族,可是也有日耳曼民族,主要多居住在蘇台德區,有一些住在這裡的日耳曼人也想與德國合併,還成立政黨來宣傳,自然也成了希特勒想要合併的地區。由於擔心捷克與德國兩國會因此引發戰爭,英國首相張伯倫(Neville Chamberlain決定召開會議商討解決辦法,此即著名的慕尼黑會議。一九三八年九月召開的這場會議,參加的人有英國首相張伯倫,法國總理達拉第(Edouard Daladier),義大利的墨索里尼與德國的希特勒,奇怪的是捷克代表卻被摒除在外!經過協商以後,英法兩國同意蘇台德區的日耳曼人可以與德國合併,並認為這是希特勒最後一次的作為。捷克因此被迫割讓此區給德國。

 

英法這種對德國妥協的方式受到後世批評,認為他們「姑息」德國,反使希特勒坐大。的確,希特勒幾次行動並未遭到列強大力阻撓,所以他就更放心地朝他在《我的奮鬥》所主張的東向政策繼續發展。合併蘇台德區後,他的目標是合併捷克,以便取得捷克的重工業能力。一九三九年三月,他出兵佔領捷克,還將一部份土地讓給匈牙利。希特勒併吞捷克的舉動,英法兩國才在輿論壓力下向德國提交抗議書,兩國政府也認為事態嚴重,為避免希特勒下一步向波蘭進逼,向波蘭政府保證會支持波蘭的主權獨立完整。

 

佔領捷克後,希特勒的下一個目標就轉向波蘭,可是英法兩國已經表態支持波蘭,雙方已在戰爭邊緣,而且波蘭問題還須考慮蘇聯的態度,以免蘇聯懷疑德國佔領波蘭之後,下個目標就是蘇聯本身。此外,德國若因波蘭問題開戰,必須避免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東西線作戰的窘境,所以更需要拉攏蘇聯。而英法兩國也想遊說蘇聯牽制德國。在這種情況下,蘇聯的立場令人矚目,英法德三國都派人至莫斯科談判,由於德國的條件符合當時蘇聯的利益,也就是雙方可共同瓜分波蘭領土,所以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消除希特勒的後慮之憂,讓德軍在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凌晨正式進攻波蘭,揭開了二戰的序幕。

 

從希特勒執政到侵略波蘭這段期間,他以文攻武嚇的方式佔領奧地利、捷克,受到了世人的謾罵,更令人驚訝的是反共的納粹竟然會與共產黨狼狽為奸,共同簽訂條約?若有看過《我的奮鬥》一書的人,就能夠明白希特勒都是向東方發展他的領土。在書中,希特勒認為高貴日耳曼人的生存空間已逐漸狹隘,唯一的方式就是向東方發展,認為斯拉夫民族不配統治這片區域。所以希特勒上台後他的重心幾乎都向東方擴展,至於西歐部份並不在他考慮之中,直到開戰後想法才有些許改變。

 

另外,我們可從納粹與蘇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了解到國際政治沒有永遠的敵人,亦沒有永遠的朋友,一切以能夠符合國家利益為優先。況且可別忘記,英法等國對蘇聯也是沒有好感的,這可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法美試圖圍堵蘇聯的例子可以得知。

 

還有,在文章一開始有節錄希特勒一九三五年的和平演說與一九三九年戰爭前夕所發表的談話,這兩者說詞相互矛盾,為何短短幾年所說的話如此前後不一致,從此處就可以得知政治人物所說的話不一定可信了。在政治上,優先考慮的是當下的利益,這可不是只有希特勒一人會這麼想而已,所以也不用太過批評希特勒以和平演說媚惑英法兩國,戰爭前夕所發表的談話才顯露其意圖。試想,如果德國與英法兩國在開戰前夕之前又妥協的話,那麼另外一篇主張和平的文稿又會出爐。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