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母語逐漸消失中 文化傳承現危機
2012/08/01 22:42
瀏覽306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中國時報2012.07.31摘要】達悟族作家夏曼.藍波安的海洋文學,寫出達悟族人對海洋、環境和生命的熱愛,他期許原住民作家,對生態環境與族群生存困境繼續投注更多的關懷。原住民社會應該傳承母語文化,才不會讓下一代斷了語言和環境的親密關係。

原住民部落的生活和思維方式,不僅與土地緊密連結,也為文學比喻打開一扇奇妙視窗,豐富台灣文學創作,如布農族作家田雅各以「一粒又半個月亮的日子以前」、「煮熟一粒蛋般大甘藷的功夫」形容時間;而達悟族重視月亮潮汐,月亮每天有著不同的名字,而「我今天是中潮」的表達,更意味著「不餓也不飽」。

夏曼.藍波安也和許多原住民知識青年一樣,長大後離開了自己的島嶼和文化,他在台灣打工、求學,也寫詩為蘭嶼呼救,痛斥核廢惡靈,參與了八年代的原住民運動風潮,最後他選擇回到家鄉,回到海洋的懷抱,重新實踐達悟族的智慧和技能,也找回了自己的語言。

夏曼.藍波安認為,台灣社會對原住民小說好奇,不代表是對原住民文學的熱愛或重視;而台灣原住民作家群像的不同,也在於原住民來自不同族群,有其不同的社會組織和文化。除了不同民族關心的議題不同,他舉南美洲原住民作家為例,作家應對生態環境、族群生存有更多的關懷

夏曼.藍波安憂心下一代遠離了文化,失落了母語,原住民運動的傳承將會出現危機。當前母語課程的時數根本就不夠,原住民孩子如果只會說中文,反而是「變笨」,因為孩子不會用母語描述自己的土地和海洋,就算是身上流著原住民的血液,卻失去了祖先留下的傳統智慧,也失落了一切,語言和環境的親密關係就此不見了。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時事評論 教育文化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