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塑化劑DEHP污染氾濫,河川也早已受害,環保署委託學界過去十年對全台三十條河川監測,不僅發現河中塑化劑有逐年增加趨勢,學者甚至發現,部份河川魚體中,可測到幾十到幾百ppm不等的高濃度塑化劑!食物鏈遭塑化污染範圍超出想像。
環保新聞與評論
〔摘要6.10.2011自由 王昶閔、劉力仁〕台灣塑化劑DEHP污染氾濫,河川也早已受害,環保署委託學界過去十年對全台三十條河川監測,不僅發現河中塑化劑有逐年增加趨勢,學者甚至發現,部份河川魚體中,可測到幾十到幾百ppm不等的高濃度塑化劑!食物鏈遭塑化污染範圍超出想像。
最新出爐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進行的「98—99年毒性化學物質環境流布背景調查」,再次證實這項危機,不僅底泥,河流野生魚體中也都發現DEHP,且濃度是六種塑化劑最高的。
成大團隊九十八年完成愛河、老街溪、新虎尾溪、二仁溪及濁水溪五條河川,九十九年再完成淡水河本流、大漢溪、新店溪、頭前溪、大甲溪、北港溪、秀姑巒溪、基隆河、客雅溪、朴子溪及將軍溪等十一條河川底泥及魚體樣本採樣。淡水河流域底泥DEHP含量與九十四年度比較,高出四倍。
魚體方面,九十八年報告DEHP平均濃度為0.29mg/kg,最大濃度為1.1mg/kg(濕重)﹔九十九年調查,魚體樣本DEHP平均濃度為1mg/kg,最大濃度為7.5mg/kg(乾重),六種塑化劑中以DEHP之濃度分布為最高,其中秀姑巒溪魚體中DEHP平均濃度2.6 mg/kg(乾重)最高。
國衛院學者黃柏菁博士、台大教授郭育良與成大教授李俊璋也在去年「台灣醫界」期刊發出警告,我國河川底泥的DEHP高濃度,已和高度工業化的德國相近,部份河川魚體中甚至測到數百ppm的DEHP高濃度。研究人員分析全國主要河川資料發現,南部河川底泥中的DEHP污染最嚴重,其中又以彰化以南到高雄地區的污染量最高。
據國衛院黃柏菁等人於二○○八年在Chemosphere期刊發表的DEHP環境流布調查就顯示,有河中的野生吳郭魚被檢出DEHP濃度高達1.4到129.5mg/kg、白鮻檢出1.7到253.9mg/kg、石斑魚檢出1.2到33.1mg/kg、溪哥檢出1.5到92.7mg/kg。河川上游魚體的污染量較低,中、下游污染較嚴重。
若吃到DEHP污染值最高的野生溪哥,依魚體含水率約五到七成計算,每一百公克魚肉約含4.6毫克DEHP。對六十公斤成人來說,已達歐盟與美國的人體每日最大容忍攝取量(TDI)的1.5與3.8倍。
「我很早就呼籲大家不要吃台灣河川中的魚。」成大微量環境毒物研究中心主任李俊璋表示,台灣河川污染嚴重,河川魚體中不僅有DEHP蓄積現象,另外也檢出壬基酚、雙酚A等有害環境荷爾蒙。
學者研判污染來源主要來自含塑化劑的各類民生用品,尤其是經由垃圾掩埋場所滲出的污水滲入河川。環團與學者則疑慮也可能來自河川沿岸的塑膠工廠。學界五年前就已呼籲環保署要提升DEHP列管等級,但都未獲環保署回應,也遲遲未提升塑化劑管制層級。
環保署至今不曾針對石化與塑膠業的工業廢水進行塑化劑檢測。成大教授李俊璋表示,河川DEHP污染應該大多來自於垃圾及民生污水,因民眾大量使用塑化用品,塑化劑量也大增,譬如塑膠製品灰塵含有塑化劑,民眾擦家具的生活污水進入河川,導致河川中DEHP污染嚴重。
台大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教授詹長權則表示,河川塑化劑污染相關調查結果太令人匪夷所思,河川的DEHP來源或許很多,但一定有人製造排放,環保署竟從未針對工廠廢水這個最重要的上游源頭進行檢測,把關上顯有疏失。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指出,河川DEHP主要來源,應是來自河川沿岸的塑膠工廠與垃圾掩埋場,環保署應進行污染源調查與監控。
淡水河流域底泥DEHP含量高,關渡橋下釣客也表示:「淡水河的野生魚,我也不敢吃!」在台北橋、忠孝橋、中興橋及關渡橋下常見淡水河的魚種,釣友常口耳相傳有毒或重金屬污染,根本不敢吃。
對於秀姑巒溪的溪魚,驗出高達2.6mg/kg的DEHP塑化劑,瑞穗鄉民則感到十分驚訝。瑞美村的阿美族陳小姐說:「從小吃秀姑巒溪魚長大!怎麼可能有塑化劑?」她說,會在秀姑巒溪捕魚的都是阿美族,也是部落過去主要的蛋白質來源,但主要是自己吃,鮮少販賣。
因秀姑巒溪沿線都沒有生產、使用塑化劑的工廠,鄉民對這樣的檢驗結果難以置信。瑞穗鄉代鍾紫韻說,懷疑是溪流沿線的禽畜養殖區的排泄物,及種西瓜使用的農藥導致污染。
花蓮縣環保局水污染防治科長王至惠推測,秀姑巒溪魚體會驗出微量塑化劑,可能是每年秀姑巒溪的遊客數太多,將塑膠袋等垃圾丟入河川,環保局將與觀光單位加強聯繫,宣導遊客不要亂丟垃圾。
毒物專家林杰樑醫師及新光醫院江守山醫師建議,吃魚時,盡量不要吃污染物較易累積的內臟、頭部和油脂較多的魚肚及魚皮等部位。
美雞肝含砷 疑輝瑞飼料添加藥惹禍〔摘要6.10.2011自由 張沛元、鍾麗華〕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八日表示,促進家禽生長藥物洛克沙砷(Roxarsone),可能導致雞肝殘留微量無機砷。生產該雞飼料添加成分的輝瑞藥廠,已宣布自下月起停售該藥。
洛克沙砷自1940年代起被用於加入雞飼料內,以去除寄生蟲與促進雞隻生長物。農委會防檢局副局長黃國青表示,洛克沙砷目前普遍使用添加在雞隻的飼料中,可以促進生長、提高換肉率,對治療雞隻罹患的球蟲症也有效果。
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表示,砷是一級致癌物,會降低人體免疫力,使人罹患肺癌、肝癌、膀胱癌、皮膚癌等,而砷進入動物體內不一定會轉換成有機砷,進而代謝,也可能會累積在體內。
林杰樑強調,國人吃雞的習慣與美國不一樣,不只吃肉,也吃內臟,因此可能暴露在風險之中,他建議民眾,少吃一點雞內臟,最好就不要再吃了。
六輕再出包 煉油廠停車歲修 悶燒冒黑煙 〔摘要6.10.2011自由 黃淑莉、陳燦坤、鄭旭凱/雲林〕台塑六輕廠區九日再傳工安意外,台塑石化煉油廠疑因停車歲修過程不順,造成熱煤分餾程序塔底油內漏,遇高溫發生悶燒冒黑煙。
火勢很快被控制,六輕管理部強調是單純作業程序,非突發工安事故,籲請村民放心,但一個月內發生三件工安,地方民眾憤怒要求全面停工;雲林縣長蘇治芬則表示,是否為工安事故,已交由環保局做專業判斷。
食品包材遭濫用第二波塑毒風暴來襲 〔摘要2011.06.10/陳德愉、何豪毅 中時〕 台灣民眾體內的塑化劑,高於歐美先進國家5到7倍,多人認為是因為近來被踢爆的黑心起雲劑事件,塑化劑被當成食品添加物,被不知情的民眾吃下肚。
不過也有專家指出,台灣為石化王國,從大賣場、超商到小攤,塑膠製品無所不在,消費者多所誤用、誤食,讓塑化劑從塑膠製的食品包材中進入人體。 塑膠食材包裝長期被誤用及濫用的問題,一直被政府所忽視,有法無人管;這些包著三明治、盛著熱湯的塑膠袋,釋出多少毒素?第二波塑化劑風暴只是時間問題。
到了午餐時間上班族提回在街角買回的一袋袋熱麵,招呼全辦公室來分享;小學門口,家長們提著一個個塑膠盒裝著的便當,要送給孩子們吃;街角一個路邊攤,一群人圍著小攤,每人前面一個塑膠碗裝著熱騰騰的麵線;便利商店裡,店員正把裝著水餃的塑膠盒放進微波爐裡加熱。
這是台灣社會最常見的景象,塑膠袋、塑膠碗、塑膠杯、塑膠筷,早就是我們飲食文化的一部分。而事實上,這些塑膠製品,大多都沒有經過任何檢驗、認證可以加熱,甚至可以包裹食材。
歐洲人對包裝的要求,比起台灣不知道嚴格多少倍, 德國官方不但要求他們提供藥品內容的檢驗報告,連外包裝也要他們說明。為了證明包裝是純淨的,做遍二、三十種檢驗,提供報告給德國官方;德國官方則將這些報告上網,公布給全歐洲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