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為什麼頒給劉曉波?
2010/10/10 22:19
瀏覽701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中國人權異議人士劉曉波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為什麼是劉曉波,不是馬英九?
〔陳嘉銘 中國時報2010.10.10〕 中國人權異議人士劉曉波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為什麼是劉曉波,不是馬英九?
馬政府對中國人權的評論,傾向以鼓勵取代負面批評。主張台灣應該盡量避免成為刺激中共的麻煩製造者,如此作法最能帶來和平。
但是,今天為什麼是長期刺激中共,以「對抗和緊張」威脅所謂的穩定和和平的罪犯得諾貝爾和平獎?而不是以「務實和妥協」取代「對抗和緊張」的馬政府? 為什麼諾貝爾獎頒給「緊張和對抗」的製造者?
根據諾貝爾的遺願,和平獎應該頒給「那些為國家之間的友愛、廢除或減少常備軍、召開或者促成和平會議,做出最多或最好貢獻的人們。」看起來沒有提到人權。事實上,諾貝爾和平獎自從在1935年頒給納粹階下囚德國記者奧西茲基以來,這已經是第七次頒給批判專制政府的人權異議人士。
挪威諾貝爾委員會主席賈格闌說,他們委員會一直相信,「人權和和平,有密切關係,這些權利是國家之間友愛的必備條件」。這是諾貝爾激進又前瞻的想法。
康德相信,每個國家「民主化」自然會帶來國與國間的和平。「民主討論」可以讓公民更正確瞭解自己的利益,因此更不會發動戰爭。
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亞理斯多德的政治學中談到的真正的友愛:我們所以真心喜愛朋友,是因為朋友的人格為我們所敬愛。
如果兩岸的和平以「國際和平」為念,我們該不間斷地去談和實踐,兩岸彼此對全球基本價值的共識,並以此贏得雙方真正的友誼。但是我們準備好這無可避免會帶來的「對抗和緊張」的暫時代價了嗎?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助研究員)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