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從祖靈到基督 原民文化的融合再生
2010/08/11 21:28
瀏覽2,234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台灣原住民部落常見基督宗教的教堂,幾乎每一村落至少都有一間教會,成為部落的地景。

台灣史

 

【洪祥和、曹婷婷、周曉婷,高有智中國時報2010.08.11摘要】台灣原住民部落常見基督宗教的教堂,幾乎每一村落至少都有一間教會,成為部落的地景。

然而,原住民族普遍信仰自然神靈和祖靈,儘管逐漸被基督教取代,文化上卻產生許多融合和再生,打造原住民族特殊信仰模式。 

    原住民生活與信仰都和自然環境緊密結合。不同族也建立不同名稱的神靈、祖靈,原住民的祖靈信仰集體式的,也不同於漢人的家庭式「祖先崇拜」。 

    「祖靈並非單指神祇,而是先人或天地萬物,由祭師主掌儀式,它有法律功能,嚴禁偷竊等違紀行為,並規範成年男女社會家庭責任,男的要會狩獵,女人須學會煮飯、織布。」

花蓮縣秀林鄉姬望教會牧師吉洛.哈簍克表示,太魯閣族350年前從南投仁愛鄉合作村往東遷移,散居在立霧溪峽谷沿岸各處,承襲著祖靈習俗信仰。傳統信仰重視人與天地的關係,每年播種前,須請祭師主持儀式;豐收感恩祭,也會獻上農作當祭品,請祭師代為謝天謝地一番。 

    姬望教會,是為了要紀念太魯閣族婦女姬望設立,姬望生於1871年,受到漢人李水車夫婦傳教影響,是太魯閣族第一位受洗的基督徒。

1930年代左右開始傳教,不僅足跡遍及佳民、加灣、秀林、富世與崇德等地,也影響了花東地區的阿美族、布農族和泰雅族等,被封為「原住民信仰之母」,也奠定二十世紀原住民福音運動的基礎。 

    吉洛.哈簍克強調,太魯閣族遇上日本等外來強權侵入,歷經多次衝突,傳統好的信仰習俗被嚴禁,傳統文化也逐漸瓦解

外國傳教士在東部興學蓋醫院,雖然帶進西方文化,同時也在部落從事保留鄉土文化的工作,教會人士同步提倡保存文化工作,推動母語與保存傳統歌謠,幾經衝突與折衝,反而發展原住民獨特的敬拜特色。 

    台南縣左鎮是西拉雅族的重鎮,左鎮鄉不到五千人,擁有平埔族血統者逾半數,其中,一半以上早已改信上帝,而非傳統阿立祖,儘管在左鎮鄉找不到也看不見平埔傳統祭祀了,但傳統平埔文化仍潛移默化在生活裡頭。 

        左鎮人文史工作室茅明旭說,阿立祖的傳統宗教在左鎮早就式微,左鎮鄉現今雖仍存在一百多座公廨,但夜祭儀式早就消失不復存,少數改建為土地公廟,多數則已荒廢,僅剩四座公廨仍具功能,但都已經受到漢化,甚至拿香祭拜。

他也強調,左鎮人雖然大都改信基督教,但「平埔族人吟唱的聖歌,仍是與眾不同,保有平埔祭祀歌謠的唱法與調性,這何嘗不是一種保留信仰與文化的方法?」 

    平埔族的傳統宗教文化凋零之際,也有許多文化人士鼓吹復辦慶典祭儀。台南縣是西拉雅族聚居地,大內頭社、佳里北頭洋東山吉貝耍等地的夜祭活動,也是近年來重要的文化祭典。

平埔族人圍著圈圈吟誦「牽曲」,一代一代傳唱接續,內容多為追憶祖先,這也與平埔祖靈信仰有關,希望能保存沿襲祖先的傳統文化。 

    宗教和人民生活息息相關,也是不斷經歷時代變遷。儘管宗教文化有所不同,對於原住民而言,敬天愛地的傳統心意卻永遠不會改變。

霞雲坪部落護生態 上演蝴蝶秀 【黃文杰/桃園 中國時報2010.08.11摘要】   桃園縣復興鄉霞雲坪一群原住民,為了生態復育,聯手投入部落再造,最近陸續傳出好消息,最引人矚目是紫斑蝶隨處可見,只要拍手或發出任何響聲,眼前有數千隻群蝶飛舞,「蝴蝶秀」相當壯觀。 

    霞雲坪部落永續發展協會執行長江春錦指出,早期霞雲坪水稻田很多,生態多樣性物種豐富,可惜山上謀生困難,很多原住民為了生計不得已移居外地,家鄉的美逐漸荒廢,還被平地人惡意棄置垃圾廢土。 

    這幾年部落深度之旅大受歡迎,成功行銷復興鄉的好山好水,年輕一代陸續返回山上,投入部落的社區營造。自從協會成立後,大家開始編織夢想,自然回憶起早年,群山蝶舞的美景,於是選在北橫18.5公里處,開闢一處園地,種植蜜源植物。 

    紫斑蝶的成長過程,彷彿原住民投入部落耕耘,需要時間淬鍊與淚水才能羽化成蛹,一次就來一大群,晨昏時分站在園區,拍拍手或是高聲呼喊,整片天空蝴蝶飛舞,磅礡氣勢,讓人嘆為觀止。 

    她說,讓霞雲坪群蝶飛舞,是生態復育第一步,未來協會還會投入各種生態體驗建設,好比動植物認識,加上鄰近羅浮紅橋等景觀欣賞,讓外地遊客來復興鄉,可以感受不一樣的原住民風貌。

 

 

全站分類:時事評論 教育文化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