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喜歡在沙士中加鹽,認為這樣喝下去的感覺比較涼快,以實驗者的客觀測量,沙士加上鹽並沒有造成溫度太大的變化,那麼,涼快的感覺怎麼來的? 很可能就是鹽解離的時候,離子之間的動態平衡所造成的,這只有舌頭親自貼近飲料時,才能感受得到這種微妙的變化。
1. 參與反應的分子就是「獨立的系統」,與分子緊鄰的「周遭環境」定義為隔離不同獨立系統的「介質」,跟化學反應完全無關的其他空間世界定義為「宇宙」,那麼。
2. 一個化學反應時,就是幾個「獨立的分子系統」,彼此互相影響。我們觀察化學反應,會思考它們對彼此的影響力有多大?為什麼影響力大或者小?化學變化的時候,他們的周遭環境有沒有同時帶給他們影響?我們人類,包括實驗者自己所處的空間世界,就是「宇宙」。
3. 為什麼我們人類的世界稱為「宇宙」--一個與「系統、周遭」幾乎不相干的世界?因為我們的行動,絕多數對那些獨立的分子系統沒有影響,我們在實驗室走動、呼吸、講話,雖然也產生能量,但是這些能量都不能影響分子內部的重力,因為它們太微小了,我們粗大的動作,對那些系統來說沒有方向性,不能產生直接、有決定性的影響。
4. 因為體積大小差異太大、移動速度差距太大、質量差距太大,而變得互相起不了作用,就如地球用龐大的力量自轉,卻沒辦法打翻我們桌子上的茶杯一樣。
5. 在我們所有的活動中,只有極少比例的特定活動能對那些系統產生影響,譬如我們把空調的氣溫大大地降低或升高,或者刻意地去干擾系統,譬如對它們加壓、把不同化學物質參雜在一起。
6. 我們生活的世界,重力、空間與時間大小與分子系統差距太大,所以,我們如果完全用自己的感官來推測系統內的變化,就會發生誤差。
7. 譬如,人類有很長一段時間都認為,化學反應「釋出的能量」,就是啟動一個化學變化所需的能量,結果就忽略了「活化能」,也就是在確實發生化學變化之前,物質要吸收「比我們測量出來的結果」還要多的能量,才能啟動反應。
8. 每個分子系統,有自己獨立的引力世界,使它們保持穩定的狀態,在那樣的世界裡,每個原子有自己感受到的空間與時間,每個系統中的原子有自己運轉的速度、振動的頻率。
9. 電子分享的性質,在我們的世界來看,不過就是共價、極性一點點距離的差距,可是在那樣微小的世界,這一點點的差距就是非常大而巨量的變化。這種「差之毫釐,失之千里」的現象,就如同台灣目前一個生態現象,台東發展觀光後,因為人類排泄物直接倒入海洋,造成一成的珊瑚罹患黑皮病。
10. 因此,一旦幾個獨立的分子系統互相碰撞,流失或者獲得一些電子、質子,那對原本分子系統來多,變化會多大?少了一個電子、或多一個電子,就代表整個引力全變了。
11. 化學變化之後,每個原子感受到的空間、時間都產生巨大的變化,因為他們各自的動能、彼此的距離、振動的頻率都變了;我們該怎麼想像這種巨變呢?
12. 如果太陽系最外圍的行星軌道,受到其他重力影響,而偏離原本軌道一些,或其他星系的外圍行星軌道靠近我們太陽系一些,對地球來講,就是冰河期與間冰期的差距,對紐約來講就是淹沒在冰雪或者所有的冰河都溶解消失。而這種星系外圍偏離現象,在化學名詞來說,不過就是從中性變成酸性,或者從氧化數0變成+1。
13. 「氧化還原」反應,「系統」與「周遭」的能量交流微小,系統之間碰撞的能量直接釋放到宇宙,所以,常常會發生小質量的化學變化,產生非常巨大的能量,例如氫與氧的燃燒是「氧化還原」反應,所釋放的能量之強,可做為焊接金屬的工具。
14. 「酸鹼平衡」反應,「系統」與「周遭」的能量交流較大,系統之間碰撞的能量,先在系統與周遭之間流入、流出之後,才釋放到宇宙,這當中勢必造成宇宙得到的能量變少。我們不能忘記,實驗者的生活世界就是宇宙,我們的感知與化學變化的世界完全不同。
15. 教科書會計算「氧化還原」反應的放熱與吸熱多少千卡,但是不會去討論「酸鹼平衡」反應前後到底放熱、吸熱多少,因為酸鹼平衡反應過程中的熱量變化都在系統與周遭之間流動,沒有釋放太多到宇宙。
16. 雖然沒有太多熱量被釋放到宇宙,但是,不可否認的,「酸鹼平衡」反應是激烈的動態活動,這可以從某些濃度很高的酸或鹼,被冒然倒在一起中和的時候,會發生爆炸看得出來。
17. 台灣人喜歡在沙士中加鹽,認為這樣喝下去的感覺比較涼快,以實驗者的客觀測量,沙士加上鹽並沒有造成溫度太大的變化,那麼,涼快的感覺怎麼來的?
18. 很可能就是鹽解離的時候,離子之間的動態平衡所造成的,這只有舌頭親自貼近飲料時,才能感受得到這種微妙的變化。
19. 溶解了「二氧化碳」的沙士,有許多「碳酸根離子」,如果我們開瓶,那些「二氧化碳」會因為大氣壓力的關係,逐漸從溶解的狀態,脫離汽水,變成「氣泡」冒出來。
20. 「鹽」加入這個系統以後,解離成「鈉陽離子」與「氯陰離子」。
21. 首先,「鈉陽離子」會吸引「碳酸氫根陰離子」、「碳酸根陰離子」,「碳酸氫根陰離子」、「碳酸根陰離子」持續保持溶解在水中的狀態,但是大氣壓力又不斷催促溶解的「碳酸氫根陰離子」、「碳酸根離子」變成二氧化碳氣體,回到空氣中,這二方的拉扯,應該會使「碳酸氫根陰離子」、「碳酸根離子」在「成為氣體」或「繼續溶解」之間擺盪,這種亂度的增加,需要消耗能量,能量從哪裡來?
22. 如果直接從汽水內熱量來,那就會帶走一些熱量,那麼也許會讓溫度些微地下降;
23. 如果動能夠強,也可能破壞溶解於水中的糖分子,讓糖分子釋放質子,來獲得儲存在化學鍵的能量;
24. 如果糖分子釋放了質子,質子的正電性,又可加入鈉陽離子滯留「碳酸氫根離子」、「碳酸根離子」的混戰中,那麼,汽水內部的動態活動、亂度又更大。
25. 也許就是因為這些活潑的酸鹼平衡反應(包含解離),創造一種人類的感覺:清涼。如果糖分子「有部分」解離出質子,那就代表水中也有一些「酸」,那麼,喝起來的感覺就會有一點酸,這又符合台灣人喜歡吃鹹酸甜蜜餞口味的喜好。這也許就是為什麼台灣人喜歡喝加鹽沙士的秘密了。
26. 社會的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經濟、教育、社團活動,會使得每個人產生變化,而老子認為,管理者自己要不斷學習高深的學問,謙卑低調不作秀,一切照學術的道理做事,用文化的力量來增強國民素質。
27. 老子《道德經》不尚賢,使民不爭;社會、媒體,不要去吹捧權貴或只有智商高的人,社會大眾就不會為了名利,爭得你死我活。
28.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社會、媒體,不要鼓吹奢華,大眾就不會拜金主義而滿腦子投機取巧,想要犯罪搶錢。
29.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社會如果講究簡單、樸實,不特別刺激消費,不鼓吹情色文化,那麼社會的風氣就不會狂亂。
30.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所以厲害的領導人的管理,首先就是要淨化社會大眾的心思,讓每個人謙卑好學,民生物資充足,降低名利欲望,強調運動,增強人民的體魄。
31.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這樣使人民沒有詭詐的心智,沒有不勞而獲的欲念,使一些愛耍權謀詭計的人不敢亂來。
32. 為無為,則無不治。這樣表面上好像沒有特別做什麼建設,實際上以高尚的文化力量端正社會風氣,行政管理人民就會順利。
33. 無為的意義:第一、沒有必要的事、譁眾取寵的事、個人崇拜的事都不要做,叫無為。
34. 第二、透過層層管理的智慧,使社會秩序運作正常,不浮誇包裝實際上根本沒有做的政績,不做秀、不廣告,這也是無為。
35. 第三、樹立樸實、好學、奮鬥不懈的典範,讓人民追求高尚的精神價值而努力,這也是一種無為而治。
36. 第四、管理者,自己多多進修增長智慧,他的判斷力就會精準,也就避免勞民傷財,不用特別做什麼大動作,就自然有政績。
37. 第五、多冷靜觀察社會,尊重專業意見,提拔人才,這也是無為而治。
38. 台南市公園,木質走道交錯橫臥在花草繽紛與樹林間,充滿日式庭園的禪意與現代感,在那個環境中,人不知不覺就會變得沉靜,易於思考,不知不覺當中,審美觀念提升,親近植物空間的意願提高,心胸變得開闊,因為人民的情緒不容易暴躁,社會就不容易產生犯罪心理,這就是一種「弱其志」之無為而治。
39. 宜蘭的冬山河,是台灣歷史第一條被汙然嚴重而被整治成功的範例,從此台灣人不再畏懼水,而願意跟大自然親近,從這裡人們可以建立珍惜水資源、愛惜大自然、保護環境的思想意志,同時,國際知名大學的划船運動賽,不單促進國民外交,體育交流,推廣台灣新興體育活動,更可以讓人民學習到奮鬥、勇氣與強健體魄的精神,從此,宜蘭人成為獨立自主、愛鄉愛土與國際化的典範,這是一種「強其骨」之無為而治。
40. 台北縣的四號公園,最醒目的就是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每個假日上午七、八點,所有學子都在圖書館外排隊等著進入,一座大型中央圖書館,裡面有中外文期刊、圖書與高級自修室,這讓所有在那裏的居民都知道,人應該經常讀書、親近書本、愛惜智慧,尊重有知識有學問的人,也會要求子女好好地求學,做一個飽學之士,社會如果充滿這樣的風氣,人民自然競爭力強,學習新事物會變快,人也容易變得理性、好溝通,自然而然暴戾之氣就會下降,投機取巧的犯罪也會下降,這是「虛其心」而達成的無為而治。(徐弘毅3.19.2009)
- 1樓. 【無★言】雲遊到世界的另一端2009/03/21 21:52碳酸氫根
二氧化碳溶於水中形成碳酸.碳酸解離產生氫離子與碳酸氫根.碳酸氫根再解離才會產生碳酸根.第二解離常數遠小於第一解離常數,也就是說,碳酸根很少,大部份都是酸酸氫根.
一般可樂中都加有磷酸,pH為3.5左右.沙士是否也加?不知道.若也加了磷酸,則糖不太可能解離.
再者,糖解離並不會產生醋酸根.很感謝無言先生的指教,原文內容已修正,說明全文請詳:http://blog.udn.com/michalle77/2775570。
micha 於 2009/03/23 23:26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