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地球的表面,從北極一路往南到赤道,會看到各種不同的生物群系:先是苔原,然後寒帶針葉林、落葉林、熱帶雨林,水量少的地方是草原、沙漠。如果我們沿著高山的垂直線,由上往下觀察,也會看到同樣的植物分布。
徐弘毅2.25.2009
1. 沿著地球的表面,從北極一路往南到赤道,會看到各種不同的生物群系:先是苔原,然後寒帶針葉林、落葉林、熱帶雨林,水量少的地方是草原、沙漠。如果我們沿著高山的垂直線,由上往下觀察,也會看到同樣的植物分布。
2. 這是因為氣候狀態隨著高度而改變,生物群系為了適應各種不同的環境也會隨之改變。這使得有些本來應該存在於寒帶的針葉林,也會出現在緯度比較低的高山地區,所以連台灣這種亞熱帶國家,也會有寒帶的針葉林。
3. 根據【農委會自然生態資料庫】,台灣亞熱帶闊葉林主要分布在海拔500公尺以下(在南部為海拔200~700公尺)的平地或山坡地。年均溫在23°C以上,年雨量變化大,約在1,000~4,000公釐間。植物組成以桑科榕屬與樟科楨楠屬為主。人工林則有相思樹、油桐、桂竹、綠竹、麻竹等。
4. 暖溫帶闊葉林位於海拔500~1,800公尺(在南部為海拔700~1,800公尺)之處,氣候潮濕溫暖,年均溫17~23°C,土壤富含腐植質,森林鬱閉度高。全世界僅分布於台灣、東南亞區域及婆羅洲高地。
5. 本區代表植物為常綠闊葉樹,以樟科(楨楠屬)、茶科或殼斗科植物(櫧屬)為主。也常散生一些台灣肖楠、台灣黃杉之類的針葉樹,與次生林,如山黃麻、楓香、台灣櫸、栓皮櫟等。此外,本區也常見桂竹、柳杉、孟宗竹之類的人工林夾雜出現,或是各種附生蕨類與筆筒樹等大型蕨類。(筆筒樹混合林 攝影/鄭安怡)
6. 涼溫帶針闊葉混合林因為雲霧終年繚繞,又稱為「盛行雲霧帶」或「霧林帶」。全世界品質最好,材積最大的檜木林就是分布在海拔1,800~2,500公尺的涼溫帶針闊葉混合林中。
7. 本區年均溫10~20°C之間,年雨量約為3,000~4,200公釐,是台灣山區雨量最豐富、最潮濕的地區,尤其在海拔2,000~2,500公尺更是雲霧最濃的地區,植被以檜木林為主。
8. 本區的植被混合針葉林與闊葉林,針葉林以紅檜、扁柏、巒大杉、台灣杉、鐵杉及紅豆杉為主,闊葉林則以殼斗科與楠科的植物為主,如長尾柯、森氏櫟、紅楠等,此外,昆欄樹、木荷、台灣紅榨楓、赤楊、化香樹等也常見。(阿里山紅檜神木 攝影/鄭安怡)
9. 台灣的冷溫帶針葉林(寒帶針葉林)分布於海拔2,500~3,000公尺地區,這裡年均溫15~18°C之間,年雨量約為3,500公釐,組成林型以鐵杉、雲杉為主,此外尚有台灣華山松、台灣二葉松、高山櫟、高山芒等。台灣的冷溫帶針葉林區,常受到火災與侵蝕作用的干擾,植被亦常見到台灣赤楊、玉山箭竹等演替階段植物。林下植物以台灣馬醉木、玉山假沙梨、紅毛杜鵑為主。
10. 亞高山針葉林分布於海拔約3,000~3,500公尺地區,年均溫在8~11°C之間,多屬於乾燥山坡或岩礫密佈的地區,土壤發育不完全,氣候上的特色是冬季乾燥寒冷。代表植物如台灣冷杉、玉山箭竹,地面上常見玉山龍膽、高山白珠樹等植物。
11. 高山寒原(苔原)約位於海拔3,500公尺以上,又稱為「高山植物群帶」或「亞寒帶」。此帶在森林界線以上,年雨量約為2,800公釐,年均溫5°C以下,氣候近似北極圈的寒原,生育地多為裸岩或岩床,日照強且風也大,冬季地表積雪。本區的植物以矮性灌木或草本為主,如玉山圓柏、玉山杜鵑、玉山小蘗、巒大花楸等。(玉山箭竹草原 攝影/鄭安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