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史記1
(中央社 張榮祥 台南市15日摘要)鄭成功開台400年,名頭一直不響,直到本土意識高漲,在地方政府的推波助瀾下,終成台灣最受注目的歷史人物,也連結了台灣、日本及中國大陸3地的情誼。
鄭成功攻克台灣,以孤軍和清朝對抗,但鄭成功在台灣時間很短,跨海渡台後隔年去世,台灣的諸項制度,其實都是鄭成功手下大將陳永華建立的。早年,以中國歷史為主流的教育制度,鄭成功在台灣的地位,並不重要,充其量只是中國5000年歷史洪流的一個小人物,但台灣本土意識高漲,這位在台灣只待了1年的孤臣孽子,得享大名。
鄭成功出生於日本,也備受日本人的推崇,日據時代舊名「開山神社」的台南市延平郡王祠,就是祭拜鄭成功;去年延平郡王祠「祠廟合一」後,連戒嚴時期流落在外的鄭成功神像,也被尋回重新供奉。
中國大陸福建去年也送了一尊巨大的鄭成功石雕像,擺設在延平郡王祠外面,象徵鄭成功是兩岸共同的歷史風雲人物。台南市政府今年也準備打造明鄭橫行海上利器「戎克船」,重現鄭氏集團400年前縱橫四海的輝煌年代。
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在海上發跡,確實和海盜集團脫不了關係,且有歷史學家評論鄭氏集團當時「亦官亦商亦盜」,但鄭氏集團和海盜的淵源,並不能抹煞鄭成功的功績。鄭功成退守台灣,當時可能只想把台灣當成反攻基地,卻不知對台灣未來400年帶來重大影響,不僅驅逐荷蘭人,更將漢人文化深植台灣。
李鈞震:
1、 明朝初,鄭和下西洋,其實是到東南亞、印度、中東、希臘、非洲。
2、 鄭和下西洋,超大船隊都在福建的泉州建造,當時,泉州住有數萬的回教徒。顯然,泉州大船隊的建造技術,也有希臘、阿拉伯技術;泉州也是當時的國際商港。
3、 鄭和下西洋,一定包含回教徒擔任領航員;帶回東南亞的香料,其中許多成為中藥的藥材。
4、 事實上,鄭和從小就是回教徒,到中東的麥加朝聖,當然是一生最大的願望。
5、 鄭和下西洋結束之後,數十萬的水手跑到哪裡去?主要散布在東南亞、台灣、與鄭芝龍等海盜手上。
6、 鄭氏集團當時「亦官亦商亦盜」,事實上,從哥倫布時代,西方所有的航海家都是「亦官亦商亦盜」,沒有一個人例外。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瑞典、丹麥、英國、法國等等,都是「亦官亦商亦盜」。所謂各國的東印度公司,都是「亦官亦商亦盜」。
7、 鄭成功的部隊,大都承襲自鄭芝龍,實際上,也等於承傳自鄭和的部將。台灣的文化,也就有中東、回教的文化。例如,台灣飲食所使用的蔥薑蒜辣椒,多來自東南亞、中東,台灣原生種的咖啡豆也是。
8、 台灣許多原住民的穿著,很像中東與東南亞的混成物。
參考資料:台灣文化的奠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