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美國防授權法案定案5年供台100億軍援
2022/12/11 09:26
瀏覽155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美國聯邦參、眾兩院軍事委員會於美東時間6日晚上正式公布協商定案版「2023會計年度國防授權法案」(NDAA 2023),計劃未來5年提供台灣100億美元軍援。

 

Bach: Concertos for Recorder, Vol. 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6hbRtUN6ws

 

【摘要2022.12.9..聯合報】美國聯邦參、眾兩院軍事委員會於美東時間6日晚上正式公布協商定案版「2023會計年度國防授權法案」(NDAA 2023),計劃未來5提供台灣100億美元軍援。外交部今表示,對美國國會持續展現對台灣安全的強勁支持表示由衷感謝,該法案仍待兩院院會表決,將持續關注後續進展。

 

美國防助理部長:確保北京侵台會付出高昂代價【摘要2022.12.9..自由】美國國防部印太事務助理部長瑞特納今天表示,他不認為中國2027年會貿然犯台,但美方會積極提升自身能力,更新軍力部署,強化區域嚇阻力,讓北京領導人為侵略台灣付出高昂代價。

瑞特納(Ely Ratner)今天協同美國國防部中國事務副助理部長蔡斯(Michael Chase)出席華府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AEI)活動,談論美國國防部1129日發布的最新年度「中國軍力報告」。

俄烏戰爭爆發以來,中國可能犯台時程成為華府熱議議題之一,最常被提及的時間點包括2027年、2035年和2049年;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10月多次警告,北京不願再接受現狀,希望大幅加快統一時間表。

對此,瑞特納表示,部內雖有共識認為維繫和強化區域嚇阻有其急迫性,但若是問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27年是否會不顧一切採取行動,「我們的答案是否定的」。

蔡斯指出,美國把2027年、2035年和2049年視作中共軍力發展里程碑,習近平下令解放軍在這3個時間點前取得一定能力,其中2027年為中共建軍百年,2035年目標是完成軍隊現代化,2049年則是要達成民族復興里程碑,讓解放軍成為「世界級軍隊」。蔡斯認同主持人所說,上述時程重點是發展軍力,不代表侵台意圖。

雖不認為北京短期內會犯台,瑞特納強調美方仍致力強化區域嚇阻力。他引述前美軍印太司令戴維森(Philip Davidson)說,美國要確保當北京檢視台灣問題時,會得出「今天不適合(行動)」(today is not the day)的結論。

瑞特納說,今年中國軍力報告指出,習近平及解放軍正努力發展軍力,要讓奪取台灣或發動軍事侵略變得更容易,但美國目標是要確保中國永遠無法輕易快速奪台,或在不用付出任何代價下就達成任務。

美國眾議院今天通過2023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案(FY23 NDAA),授權未來5年提供台灣100億美元(約新台幣3096億元)軍援。瑞特納表示,法案涉台條文非常重要,象徵兩黨願意合作的精神,他會確保之後撥款法案能跟進。蔡斯則指出,台灣在美國擁有跨黨派強健支持,跨越美國歷任政府,預期未來會持續下去。

蔡斯說:「這向北京傳遞清楚訊號,亦即他們越常從事恫嚇脅迫行徑,各界只會更迫切地盡可能協助台灣,幫助台灣完成軍事轉型、強化嚇阻與軍事能力,提升自身韌性。」

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8月訪問台灣,中國發動一系列報復措施,包括在台灣周圍舉行大規模軍演、發射飛彈等。若下任眾議院議長想訪問台灣,國防部是否會反對?瑞特納表示,拜登(Joe Biden)政府多次向北京表明,美國立法與行政部門平起平坐,這是國會成員與台灣的決定,但會建議他們評估這麼做是否值得。

 

讓世界對台灣放心【摘要2022.12.9..中時】加拿大外長喬利說,將安排更多軍艦通過台灣海峽,以確認台海是「國際水域」

法國總統馬克宏訪美時與拜登討論兩岸議題,重申維持台海局勢的和平穩定至關重要

德國綠黨哈貝克領導的經濟部認為,北京最遲將在2027年併吞台灣,德國不能太依賴中國經濟

德不孤必有鄰,既然有越來越多的國家關切、支持台海安全,讓台灣有更多安全感,那麼,蔡政府是否應調整兩岸政策,強化兩岸和平,讓世界對台灣放心?

2021年英國《經濟學人》聲稱台海是全球最危險的區域以後,各國就視台海為火藥庫,今年2月俄烏戰爭爆發,但「火藥庫」稱號並未從台海上空移除。尤其8月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大陸大舉圍台軍演,台海戰爭更被認定隨時可能爆發。

認定台海可能爆發衝突的時間點,最早是在去年3月美國前印太司令戴維森指稱,大陸可能在2027年對台動武,爾後美國政軍高層都認定2027年是兩岸爆發戰爭的臨界期,如今連德國經濟部也認定2027年是兩岸難以避免的衝突點。

在各方憂慮台海越來越可能爆發戰爭的情況下,從時間倒敘來看,最新的報導是加拿大外交部長喬利在歐洲參加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外長會議期間,接受英國《金融時報》專訪時表示,加拿大計畫安排更多軍艦通過台灣海峽,「以確認那個中國宣示主權的水道是國際水域」。

德國聯邦經濟部由綠黨哈貝克領導,起草了一份中國戰略,認為北京最遲將在2027年併吞台灣,德國經濟必須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德國媒體援引經濟部的機密中國戰略文件說,由於德中經濟往來十分密切,德國經濟因而受累的可能性很高,哈貝克主張應降低對中國經濟的依賴。

12月初美國常務副國務卿雪蔓,與歐盟對外行動署祕書長薩尼諾會晤,也針對台海議題重申,維持台灣海峽和平穩定是美、歐兩方的重要經濟和安全利益,美歐共同表達對於中國在台海進行挑釁行為的擔憂。同時,雙方再次承諾會致力於保護、維持台海現狀,並反對兩岸任何一方對台海現狀做出改變。

離台灣最近的日本也有動作,自民黨和公明黨122日在一次會議上就打擊敵方飛彈基地的「反擊能力」達成共識,同意將其納入《國家安全保障戰略》等安保相關文件,但是對於是否將中國認定為「威脅」未有定論。日本專家認為,中國對日本已經構成威脅條件,但是基於日中經濟依賴性,將「威脅」寫入安保文件或非必要。

全球把危機焦點放在台海,是蔡英文政府執政6年以來最大的「成就」。然而台灣海峽從馬英九執政時期的「和平之海」,變成蔡政府時期的「衝突之海」,讓各方把眼光放到台海,卻也讓各國憂心台海爆發戰爭,因而調整產業供應鏈,降低對兩岸的依賴,以免措手不及而釀成經濟的重大損失。

最顯著的例子就是台積電,126日在美國上機儀式,不僅美國總統拜登出席,美台政經界更是冠蓋雲集。拜登總統稱讚台積電「地表最先進晶片」到美國生產,將改變「美國製造」的格局。台積電之所以受到美國重視,主要是因為從軍事武器到手機、汽車、家電都需要使用晶片,半導體的應用越來越普遍,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的進步,有分析師預測,半導體爆炸性的需求將讓該產業的價值在10年內成長至少1倍。

台灣這麼重要的「護國神山」無法安心的在台灣生產,還被美國轉移部分產能到亞利桑納州,顯然是出在對台海安全的不放心,足見戰爭的威脅是經濟發展的阻礙。美國可以把台積電搬到亞利桑納州,卻無法把台灣搬到美國,追求台海的和平穩定,是蔡政府無可推諉的責任。

蔡政府高喊「抗中保台」,這次九合一選舉已經遭到人民的否決,蔡政府的兩岸政策到了該改弦更張的時刻。如何調整步伐,重建兩岸的互信,應是當務之急。

 

感想:

1.        2027年的時候,美國所有陸海空與衛星等武器,都使用5奈米晶片;而中國都使用14奈米,科技差距20年,因此美國對中國作戰,保有壓倒性的優勢。

2.        台灣的武器,都是美國技術援助;2027年台灣已經有充足數目的地對地飛彈,可以源頭打擊,反擊中國的雷達站、飛彈基地、軍機場、各大城市的所有發電廠、證券交易所。台灣也有比中國精準的防空飛彈系統

3.        台灣的武器,都是美國技術援助;2027年時,台灣地對艦飛彈,可以同時攻擊中國500艘的航母、軍艦與潛艇。

4.        2027年時,英法德日的所有武器,都是5奈米晶片;而中國用14奈米,俄羅斯用90奈米。國際上的武力排行,必定重寫。

5.        2022年,是台灣過去60年來國際知名度最高的時候,而且沒有花多少廣告費,未來仍持續是國際焦點,因此台灣空前難受,空前安全。

 

雷射戰車時代來了!美軍史崔克裝甲排下月登場【摘要2022.12.9..自由】經過多年開發與數個月的延宕,美國陸軍將在下個月組建史崔克(Stryker)裝甲排,並配備原型雷射武器。

TASK AND PURPOSE》報導,第一個史崔克裝甲排將由導能機動短程防空(DE M-SHORAD)史崔克裝甲車組成,並配備50kW(千瓦)功率雷射武器「衛士」,即將於下個月在奧克拉荷馬錫爾堡(Fort Sill)陸軍基地登場。

美國陸軍快速能力以及關鍵技術辦公室(RCCTO)發言人表示,已替新的裝甲排準備新設備訓練與新設備部署。

報導指出,雖然研發過程有所延宕,但RCCTO發言人指出,該武器的關鍵子系統與其他組件,已於今年3月在新墨西哥州成功展示其功能,據承包商雷神公司表示,原型雷射武器捕捉、追蹤、瞄準並擊中多門迫擊砲,成功完成模擬場景的多項測試。

至於雷射武器有何優勢,美國陸軍先前曾指出,雷射武器對無人機系統、火箭和迫擊砲有殺傷力,能增加陸軍防空與防飛彈能力,同時藉由減少後勤需求,降低整個系統生命週期的成本。

 

德執政黨議員:德對中政策轉向官方文件首提台灣【摘要2022.12.9..自由】在德國執政黨主管外交的議員穆勒-羅森崔特表示,近年德國政壇和業界對中國的觀感出現很大的變化,他相信只要民主國家團結,中國就不敢攻打台灣,明年年初他將訪問台灣。

台灣民主實驗室6日起在柏林舉辦「中國在世界」(China in the world)會議,吸引全球逾250位非政府組織工作者、官員、學者參加,討論中國如何透過宣傳和資金擴大影響力。

穆勒-羅森崔特說,前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與中國、俄羅斯等獨裁國家領袖關係密切,冷落民主國家,這樣的情況一定要改變,因此去年9月大選後,聯合執政的3個政黨在執政協議、也就是未來4年施政方針中首次提到台灣,「這類官方文件第一次提到民主台灣,對德國來說可是很大的轉變」。

穆勒-羅森崔特表示,他個人認為德國企業不能入股中國港口、但中資可以入股德國港口根本是「胡扯」,但蕭茲身為社民黨員,必須代表黨意。不過,他指出,蕭茲去年底接任總理後,亞洲行第一站選擇日本,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5個常任理事國當中,他最後才出訪中國,跟梅克爾時代截然不同,光這點本身就是政策轉變的信號。

德國正在研擬中國戰略,預計明年初定案,將決定未來數年中國政策的走向,媒體之前披露的草案強調人權將成為對中關係的核心,一改過去經貿利益至上的作法,引起各界熱議。

穆勒-羅森崔特強調,這是德國有史以來第一份詳盡的中國政策文件,光從草案就可看到德國對中政策的改變幅度有多大,視中國為體制對手,打算分散市場減少對中國的依賴。

不僅政界,德國業界對中國的觀感也在改變。他舉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為例,在俄羅斯投資很多的德國企業,因為戰爭蒙受巨大損失;如果中國真的攻打台灣,歐美向制裁俄羅斯一樣對付中國,高度仰賴中國市場的德國企業將受到多大衝擊?光想到這點就讓許多企業警醒。

針對中國對台灣的軍事威脅,穆勒-羅森崔特說,只要民主國家團結起來不被分化,中國領袖研判入侵台灣的代價太高,就不敢貿然行動,西方在俄國出兵後行動一致,應該讓中國相當驚訝。

穆勒-羅森崔特是國會友台小組成員,支持德國和台灣互訪與交流,他坦言,過去德國對中共真的不夠了解,可以向台灣學習的地方還很多。德國對中政策的轉向,也反映在官員和議員頻繁訪台。今年10月,德國國會先後派兩個團出訪台灣,最近德國外交部亞太司長司佩蘭(Petra Sigmund)和經濟部次長布蘭特納(Franziska Brantner)也低調訪台。會後穆勒-羅森崔特向中央社記者表示,明年1月他將與多位國會議員訪問台灣。

 

中國又突襲禁台105家水產輸入 薛瑞元:他們做事情經常這樣【摘要2022.12.9..壹蘋】中國昨日(12/8)無預警暫停台灣105家廠商的水產品輸入,衛福部長薛瑞元表示,中國做事經常這樣,無會預告也無緩衝期。

食藥署今日會發信向中國詢問原因,但中方未必會回應,是否向WTO提出貿易障礙訴求就按程序走,農委會也會輔導105家廠商。

中國繼石斑魚、白帶魚、竹筴魚之後,再度無預警暫停台灣多項水產品輸入,薛瑞元今早出席「2022年國際失智症協會亞太區域會議暨國際研討會」演講,會前受訪說明,中國從去年起要求輸入產品都要登記,108家廠商中有1家登記核准,其他107家需要補件,不過有2家廠商放棄補件被註銷,我們已經協助剩下105家廠商在831日期限之前完成補件。

薛瑞元指出,這105家廠商完成補件後,中國也沒有說可不可以,就讓廠商繼續輸入,直到昨天才突然說這105家廠商的水產品通通暫停輸入。食藥署窗口今天會寄信向中國了解原因,希望他們能夠說明到底是有什麼缺失才暫停進口,但中國不一定會回覆,過去他們就是這樣子。

不過薛瑞元直言,中國做事情經常這樣,這沒有什麼特別,根據過去經驗,中國要禁止從來就不會預告也沒有緩衝期。至於是否跟台灣剛禁止中國猴頭菇輸入,而遭到中方報復,薛澄清「這應該是兩回事」。

有誰推薦more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