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產業用電阻礙淨零轉型?曾文生:產業也在尋求突破
2022/12/11 08:57
瀏覽73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經濟部次長、台電代理董事長曾文生今出席台電活動時回應,台灣產業都在努力找尋方式突破。

 

Rachmaninoff: 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Op. 4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NBfBbJzh2M

 

2022-12-06聯合報】經濟部次長、台電代理董事長曾文生今出席台電活動時回應,台灣產業都在努力找尋方式突破。

曾文生表示,綠電目標方面,根據現在統計,原定2025綠電要占供電占比20%,現在進度雖然有落後,但2026年就可以達到這樣的目標,時程上晚了一年,以長期計畫來說,稍微晚了一年也會加速來趕進度。

曾文生指出,至於國內產業用電,國家資源有一定的限制,產業繼續成長是要提升資源使用效率和生產附加價值,包含土地、人才,都是有限資源,怎樣在有限資源提升使用效率,是每個產業共同的目標。

他說,不只半導體,鋼鐵也會因製程工藝提升價格變高。產業怎麼發展出更多功能因應未來需要,像電動載具的結構、車體可能要更輕,這要怎麼設計、用什麼材質互相搭配,都會是新的工業、工藝。曾文生指出,以台灣過去發展的狀況,他相信台灣企業都已經努力在找尋各種突破的方法、也在進行各種研究。

 

國科會推淨零科技將砸1192022-12-06聯合報】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昨召開第二次委員會議,並在會中通過淨零科技方案,將依程序報請行政院後公布。國科會主委吳政忠表示,國科會明年將投入119億元推動五大淨零科技領域,包含推動氫能發電、自然碳匯、碳捕捉利用封存等,但其中最棘手的議題在於「社會溝通」。

國科會科技辦公室執行秘書葉哲良指出,淨零方案路徑有五大科技領域,包含永續及前瞻能源、低(減)碳、負碳、循環、人文社會科學。其中包含碳捕捉利用及封存、氫能發電、綠運輸等,但他認為,最重要的是人文社會,因為科技不可能解決人類所有問題。

國科會明年將投入119億元推動淨零碳排,談及預期效益,葉哲良表示,2030年前將啟動全球首座一百MW(百萬瓦)級浮動式離岸風電商轉、一GW(十億瓦)級甲烷裂解去碳燃氫機組,並透過跨部會協作,數位科技協助生活與產業轉型;

2030年後希望深層地熱電廠總裝置達GW級,並完成商業化氫能儲運技術與設施。另要擴大低碳製程與氫能燃燒等技術,協助產業減碳達兩千萬噸,布局廢棄物資源循環應用體系,讓營建廢棄物與塑膠廢棄物全循環應用。

不過,葉哲良也說,台灣是製造業大國,產業減碳相當重要,吳政忠也以天然氣接收站為例,一弄就是十年,若氫能要在2050年前啟用,社會溝通將會很重要。氫能是邁向零碳排的重要技術,歐洲目前也把氫能當作重要的工具,但氫能也有極限,目前科技轉換效率不是太高,科技研發將扮演關鍵角色。

 

鴻海劉揚偉:電動車是台灣「百年一遇」市場機會 現階段最缺這3件事【摘要2022-12-06.壹蘋】鴻海(2317)董事長劉揚偉表示,台灣ICT產業正面臨極端氣候、新冠疫情、地緣政治角力等衝擊,應善用群體智慧,以創新力量促進整體產業發展,電動車是台灣「百年一遇」的市場機會,也是台灣ICT產業轉型的一個重要方向。

但現階段台灣電動車最缺乏的是整車研發、測試與驗證的環境與人才,以及電動車使用環境的普及化。中華民國工商協進會昨晚發布新聞稿指出,昨舉辦「第264次公亮紀念講座」,邀請鴻海董事長劉揚偉以「台灣在全球電動車產業的機會與挑戰」為題發表演講。現場共計200位工商界人士參加,反應熱烈,但這次講座應演講方要求,全程不對外開放。

劉揚偉演講時,以近日出席印尼B20峰會(Business 20)演講所提出的「分享(Share)、合作(Collaborate)、共榮(Thrive)」理念,向現場與會來賓分享。他表示,台灣ICT產業正面臨包括全球致災性的極端氣候、起伏不定的新冠疫情,以及科技力所延伸出來的大國地緣政治角力等衝擊。

會中,劉揚偉表示,台灣ICT產業最擅長的就是在當地快速打造大規模的產業鏈,鴻海集團結合自創的BOL商業模式,透過「建造(Build)、運營(Operate)、在地化(Localize)」,攜手客戶、當地政府、產業打造產業生態系,建立出海口。

劉揚偉也向政府提出電動車產業的政策建言,他指出現階段台灣電動車最缺乏的是整車研發、測試與驗證的環境與人才,以及電動車使用環境的普及化,像是充電、智慧電網等基礎設施,公協會可以作為產、官、學界穿針引線的角色與平台,大家群策群力,一起讓台灣成為全球電動車產業最信賴與可靠的夥伴。

工商協進會理事長吳東亮致詞時則表示,淨零排放(Net ZeroEmissions)是當今全球最重要的公共議題,運具電動化是日常生活中落實淨零排放的重要路徑之一;就製造業的角度而言,台灣具有半導體、ICT(資通訊)等領域的優勢,非常適合發展電動車產業。

吳東亮指出,鴻海集團在2020年推出的MIH聯盟,目前已吸引全球超過2500家策略夥伴加入,吳對此構想深感認同並進一步表示,台灣產業製造能力精良,但不該繼續單打獨鬥,只賺代工財,需要策略聯盟合作,整合產業的力量,才可能提升產業的附加價值,成為推升經濟的新驅動引擎。

 

我外匯存底破5500億美元創歷史新高2022-12-06.自由】中央銀行今日公布11外匯存底餘額為5522.01億美元,創下史上新高,單月激增94.09億美元,為20212月以來最大量,並穩居全球第4

央行外匯局局長蔡烱民表示,11月外匯存底增加主要受3因素影響,包括美元指數在11月大跌5%,央行持有外幣資產如歐元、英鎊升值,兌換美元增加,加上央行外匯存底孳息在11月收入較多,以及央行進場調節,造成我11月外匯存底大幅增加。

根據央行統計,外資11月在集中市場轉為買超,扣除盈餘匯出,外資在11月淨匯入約60億元,是推升新台幣匯率最主要原因,也因此,有幾個交易日,外資進出較大的時候,央行進場調節。

蔡烱民表示,台灣之外,南韓11月底外匯存底較10月增加17億美元、印度至1125日為止的外匯存底也來到4833億美元,月增達165億美元,皆與美元在11月大幅走弱有關。

另外,11月在市場預期聯準會將放緩升息步伐後,全球股市大漲,加上外資回頭買超台股逾千億元。根據央行統計,截至11月底,外資持有國內股票及債券按當日市價計算,連同其新台幣存款餘額共折計5148億美元,較10月底增加1030億美元,約當外匯存底93%,也比上個月增加17個百分點。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