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豆腐乳,又因地而異稱為「腐乳」、「南乳」或「貓乳」。豆腐乳是一種二次加工的豆製食品,為華人的常見佐菜,或用於烹調。中國許多省份及港澳、台灣、東南亞都有生產,但各不相同,比如蘇州的豆腐乳呈黃白色,口味細膩;北京的腐乳,呈紅色,偏甜;四川的腐乳,就比較辣(阿咧~小豆豆怕辣!)。在湖南因諱虎(Fu)而稱貓乳;另外還有臭豆腐乳等變種。
而台灣苗栗客家人俗稱豆腐乳「豆腐飴」,這種將豆腐加鹽、豆麴封瓶發酵,封裝發酵的加工方法,可以將豆腐的蛋白質轉化成胺基酸,豆腐的黃豆味,轉化成香甘味道,由於耐保存,而且好下飯,是客家人家庭常見食品。
祖母級的客家婦女,大都有自醃漬豆腐乳的本事,以前用醃缸封存醃漬,風味特別,豆腐乳製作原理相似,但各有各的獨門秘方,有人加紅麴酒渣、有人加豆豉,喜歡香辣味的人,還會加麻油、香油或辣椒,一次醃一大缸,開封取出一小塊配飯吃,一次可以配個兩、三碗白飯,到現在仍有許多長者愛吃。
傳統客家豆腐乳為了方便保存,大都重鹹,現代人恐怕吃不習慣,而且不符合現代人的健康需求,公館鄉福星村郭家莊加工醃漬漬的豆腐乳,特別減少鹽用量,而且沿用傳統醃缸製作,口道甘美。
製作方式:
豆腐乳的製作過程分乾燥與不乾燥二種,阿嬤作豆腐乳,是用較結實、水分較少的豆腐來製作,比軟豆腐還硬實,像軟豆腐一樣地厚,切割成小方塊,曬得乾乾的,加豆豉、食鹽等,一層一層地放入玻璃瓶中,其中放鹽時,是一把一把地鋪厚,然後密封;一至二個月,就可醱酵成豆腐乳。
另有一較不鹹的豆腐乳,用三斤糯米粕(先用熱開水清淡過,再風乾後,用米酒發過膨脹),玻璃罐中一層豆腐,一層糯米粕與糖(加入 二磅 糖打勻)然後封緊,也是存放一至二個月間即可進食,若瓶不乾淨或作料不潔,則會發霉壞掉,有白色的霉菌塊,若是封得不緊也會讓蟲蟻或髒物跑進去,也會發霉壞掉,過程也要很小心。
豆腐乳裝瓶自然發酵大約要半年左右,顏色由白轉黃,夏天高溫有助於加速發酵,一般經過兩個夏天的豆腐乳,顏色轉為深褐色時,最能展現豆腐乳的風味,不過顏色不受歡迎,所以市場仍以半年到一年左右的黃色豆腐乳為主流。
現今豆腐乳是華人愛吃的加工食品之一,冷冬吃薑母鴨(滴口水…)、羊肉爐或煮火鍋湯底常用到它。還有業者推出方便的小包裝,外食、旅遊或用量較小的使用者是相當便利的設計。
資料來源: 美食 健康 養生~台灣手工釀造禪味豆腐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