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首鱲
|
分布:全省各地
俗名:溪哥、苦槽仔、闊嘴郎(雄) 初級性淡水魚。性喜涼溫性水域,廣棲於河川上中外游水域之淺流、淺瀨、深流、深潭,及水庫湖泊與溝渠等多種型態水域。幼魚為雜食性,主要攝食附著性藻類;成長後轉為肉食性,嗜食昆蟲、小魚及蝦。繁殖期主要在春夏季,多隻雄魚經追逐與打鬥後,勝利者與雌魚在河床砂粒上排精、產卵。 |
高身鏟頜魚
|
分布:高屏溪、卑南大溪、秀姑巒溪、花蓮溪
俗名:高身鯝魚、赦鮸、鮸仔 初級性淡水魚。喜在水流湍急且分布有巨石及岩壁的河段棲息,夏季豐水期時分布範圍較大,枯水期時會聚集在潭頭及深潭中,以附著在石頭及岩壁上的藻類為食,有時亦食水生昆蟲,對食用附著藻之專一性比魚為高。成長迅速,體長最大可達50公分,一般皆在25-30公分。 |
何氏棘魞
|
分布:曾文溪、高屏溪、卑南大溪、秀姑巒溪、花蓮溪
俗名:更仔、留仔 初級性淡水魚。本種成魚主要在河川具有深潭之區域中棲息,幼魚則在溪岸之淺水區常可發現,大多棲息在河川中下層水域且河底為礫石之河段,性活潑而善跳躍。主要以水生昆蟲、小魚、蝦為食。生長快,可長至30-40公分。 |
埔里中華爬岩鰍
|
分布:大安溪以南至高屏溪間的中游河段
俗名:石貼仔、簸簊魚、 棕蓑貼 初級性淡水魚。性喜冷涼性流水水域。底棲性,耐激流,常以扁平身體及胸腹鰭平貼於石上;主要棲息在河川中游淺流、淺瀨,底質多為中大型之圓石和漂石之河段,體色往往因河川底質顏色而會有不同。雜食性,主要以啃食河床底石上附著性藻類、有機物碎屑及水生昆蟲為生。 |
台灣間爬岩鰍
|
分布:台灣西部各河川 俗名:台灣爬岩鰍、石貼仔
初級性淡水魚。性喜冷涼性流水水域。底棲性,耐激流,以扁平身體及胸腹鰭平貼於石上;主要棲息於河川中、上游之淺流、淺瀨,底質多為中大型之圓石和漂石。雜食性,主要以啃食河床底石上附著性藻類、有機物碎屑及水生昆蟲為生。 |
台東間爬岩鰍
|
分布:花蓮、台東各河川中上游 俗名:石貼仔
初級性淡水魚。本種是花東兩縣所特有之魚類,底棲性,耐激流,常以扁平身體及胸腹鰭平貼於石頭上,主要棲息於湍急之山區溪流,以石頭上之藻類及水生昆蟲為食,可長至7-10公分。 |
台灣石賓
|
分布:西部各河川 俗名:石斑
初級性淡水魚。亞底棲性,主要棲息於河川中游較清澈之淺流、深流、深潭中。白天喜鑽入石縫裡,幼魚則穿棲於河岸石頭間。夜行攝食者,雜食性,主要攝食石頭上的藻類、水生昆蟲。雄、雌魚的吻部均有追星,雄魚個體較小。魚卵有毒,避免誤食。 |
菊池氏細鯽
|
分布:東部各河川池塘 俗名:Medaka(台東)
初級性淡水魚。生活於河溝或池沼中,喜歡在有水生植物繁生之水域,以掉落水面之昆蟲和藻類為食,可長至7~8公分,性活潑善跳躍。體側自眼後至尾鰭基部有一條藍黑色縱帶,是其重要特徵。 |
台灣櫻花鉤吻鮭
|
分布:大甲溪上游、七家灣溪
俗名:台灣鱒、梨山鱒、櫻花鉤吻鮭 本屬魚類原為溯河產卵之洄游性魚種,台灣特有亞種則已演化成為陸封型初級性淡水魚。性喜冷性清澈及水質良好之水域。亞底棲性,主要棲息於高山森林溪流之深潭及攔沙壩下方落瀑潭中。肉食性,主要攝食蜉蝣、石蠅、石蠶、搖蚊等水生昆蟲,亦食其他小魚或掉落水面之昆蟲。 |
細斑吻鰕虎
|
分布:台灣花蓮、台東之部份溪流 俗名:甘仔魚
屬於陸封型或非必要降海型之魚種。目前僅發現其分佈於花東地區之花蓮溪、秀姑巒溪、馬武窟溪及卑南大溪等溪流,惟東部地區之部份溪流上游尚未完全調查,因此推估其分佈之溪流不僅於此,其生態習性甚待了解。 |
斑帶吻鰕虎
|
分布:曾文溪及高屏溪水系 俗名:狗甘仔、苦甘仔
為典型的河海迴游魚種。底棲性。仔魚具浮游期。本種游泳能力強,常棲息在本流及支流較低海拔的溪段之急流、瀨區、潭頭等水域中 。棲息的區位可很明顯地與南台吻虎區隔出來。肉食性,以水生昆蟲、小型魚蝦類為食。 |
台灣細鯿
|
分布:大湖、內湖、汐止 俗名:車栓子、台灣黃鯝魚
初級性淡水魚。本種係喜歡棲息於營養豐富之水域,雜食性,以攝食浮游動植物、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物來浪。可長至7~10公分左右。 |
資料來源:台灣魚類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