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愛來的時候」VS「第四張畫」,金馬獎應增加單項入圍名額
2010/11/19 03:06
瀏覽2,635
迴響2
推薦12
引用0
今年金馬獎吹台灣電影Fu,除了男女主角兩大獎,其它重要獎項
應該是台灣電影的天下,張作驥「當愛來的時候」是台灣今年最
出色最成熟的作品,是通俗好看的藝術佳構; 鍾孟宏的「第四張
畫」維持他一貫精緻陰暗的藝術片風格,水準也不俗。
「當愛來的時候」整體成績奠定張作驥做為台灣中生代導演中流
砥柱的地位,這部從一個未婚懷孕少女,看她家庭悲歡離合的心
靈成長電影,有前陣子話題熱門的大小老婆題材,有最通俗的家
庭關係與親人衝突戲碼,卻被張作驥拍的夠深度、有韻味,這應
該與導演本身人到中年的人生與情感歷練有直接關連。
張作驥用紮實、穩重、流暢的鏡頭語言說故事,他最厲害的地方
,是把全片不同層面的演員,統整掌控到天衣無縫的境界,演大
老婆的呂雪鳳是台灣電影今年最大的亮點之一,這位歌仔戲出身
的中年演員,用她的生命在演戲,精準熟練到已經不能用表演形
容,而是整個人進入到大媽這個角色的軀體,對沒用老公、對她
一手掌舵家庭的無悔愛怨,絲絲入扣、動人心弦。
演二媽的何子華,也出身歌仔戲,她洗掉鉛華的江湖女人味與背
後大片龍鳳刺青,極為搶眼,可惜金馬獎沒入圍,她絕對比林志
玲更是女配角的遺珠之憾,演老公「黑面」的林郁順長期活躍八
點檔本土劇,躍登大銀幕的表演功力也超強,又是男配角入圍的
大遺珠,呂雪鳳、何子華、黑面在大銀幕的驚艷表現,不禁讓想
到台灣表演藝術這塊,還有多少在不同領域的傑出人才,正等著
電影伯樂能引領他們跨界而出。
在這批綠葉老將的環伺下,做為女主角的第一次演戲的完全新人
李亦捷,更是爆發出驚人的能量,是我今年最讚嘆的銀幕新秀,
我向來對口齒不清晰、口條不輪轉的新人敬謝不敏,但李亦捷的
表演去打破我個人準則的成規,襯托她表演的不完美口條與唸白
,反而成為她表演的吸引之處,這原因是劇本好、導演強,自然
會讓觀者進入角色,繼而信服角色在語言與肢體所做的傳達與表
述。
包括演自閉症叔叔的高盟傑、演阿公的魏仁清,都令人動容,張
作驥把一群具備生命底韻或是生命正開展的老將新秀,融合匯整
的天衣無縫,成為今年台灣電影最出色的「群體表演」。
「當愛來的時候」的藝術指導、美術設計也有高水準的呈現,簡
單溫馨的舊式二樓屋宅、有著圓型窗景的舊式餐館,佈景、道具
陳設散發出一股台灣電影失落許久的場景藝術美學。
相對於「當愛來的時候」以極自然寫實手法呈現一個家庭的悲歡
愛恨,導演鍾孟宏講兒童成長心理的「第四張畫」帶著一點點的
刻意,在鍾孟宏細膩慎密揮灑下,形成另一種藝術美學型式。
「第四張畫」是今年影像美學最傑出的台灣電影,全片的攝影、
光影、色彩,瑰麗中滲透著黑暗、絕望中呼吸到新芽,身兼導演
、編劇、攝影於一身的鍾孟宏,用分身創造出一位名叫「中島長
雄」的攝影師,其實就是他本人,與張惠美的分身「阿密特」異
曲同工。
「第四張畫」也有極出色的群體表演,戴立忍、郝蕾、畢曉海、
納豆、關穎、金世傑、梁赫群,正如同這個發生在台灣偏遠鄉鎮
的故事,從未在銀幕上看過台灣有如此色彩瑰麗的鄉間,這群出
色的群體演員也都不沾鄉土味,是一群從城都墜入鄉間的精靈。
在台灣新電影集體大躍進的當下,強調華語片最高榮譽的金馬獎
,單項入圍名額還停留在4個,以致於造成大量遺珠,實在是令
人無法理解的制式遊戲規則,相較於金鐘獎 (純台灣電視節目)
單項5名入圍,金曲獎 (必須在台灣發片的華人音樂)單項5到6名
入圍,金馬獎大量吸收香港、大陸甚至全球華語電影報名,4個
入圍名額相對顯得「小氣」。
遺珠太多直接影響獎項的公正性,劇本暢快淋漓的港片「志明與
春嬌」卻入圍一項最不可能得獎的最佳造型,就是離奇的例子;
故事創意與表演 (薛凱琪、房祖名)都驚艷的「分手說愛你」,
「月滿軒尼詩」裡一群出色的配角鮑起靜、朱咪咪、張可頤、李
修賢,大陸片「孔子」、「無人駕駛」、「80后」等根本連邊都
沾不到。
入圍是肯定也是鼓勵,金球獎近年趨勢是提名不設上限,有一年
男演員表現出色一口氣提名了8位,日本奧斯卡有一年最佳新人
也提名9人,但凡展現出演藝潛質的新人都獲得提名,金馬獎入
圍並不發獎金,入圍人數增加相對加強典禮出席星光,何樂不為
? (麥若愚)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迴響(2) :
- 2樓. Joy2010/11/25 02:37請問您之前上沈春華節目的內容
麥大哥您好:
之前週末看到您跟焦雄屏老師,周守訓上過沈春華節目
提到過在日韓中外片(特別是好萊烏)進口的比例,遠低於台灣
我很好奇的是,是不是代表其實在國外,好萊烏的影響其實沒有像台灣這麼強勢
又或許因為台灣電影工業不如鄰近的亞洲國家蓬勃
所以外來片的比例才會不正常的佔多數
我過去在台灣一直以為好萊烏是橫掃全球電影的,但那天看到節目那塊版子
想問的是:好萊烏的電影是不是沒有我們想像中那樣強勢呢?
謝謝~
- 1樓. 馬房丫頭2010/11/19 08:00「第四張畫」與藝術治療
「第四張畫」的導演畢業於芝加哥藝術學院
那裡不僅培育出許多非主流電影的導演
更是近代心理學發展的重鎮
也因此這部電影的主題不僅只是關切失蹤兒童
其中許多運鏡手法和畫面都運用了
Art Therapy藝術治療的圖像分析概念
尤其特別的電影中的前三張畫
創作原型來自於鍾孟宏初試啼聲的紀錄片「醫生」
那位因為好奇死亡的滋味而自殺的醫生之子
在他遺留的畫作中就包括對性器官的探索
因此這部電影才會打出字幕
紀念這位年輕早逝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