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20 放客藝術 (Funk Art )
2007/09/11 20:24
瀏覽2,148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放客藝術 (Funk Art ,1950-1960)

Funk或Funky一詞,是援用在紐奧良的爵士樂樂隊的行話,關於 Funk Art 從1950年發展於美國加州三藩市,而在所謂的「放客藝術」(Funk Art) 一詞裏,是包含著多重的意義的,如:膽小的、鄉土味的、難聞的、震撼的、丟臉的、腳踢。

在1951年,「放客藝術」發表了他們的第一次作品於三藩市,就是所謂的:「平常的堆積藝術」,由Bruce Conner 和他的「保護劣等老鼠協會」(Rat Bastard Protective Association)的一些朋友所共同策劃,在這個展覽當中,散佈著一些不合常理的、荒誕的堆積物、不具持久性的材料、垃圾桶翻出來的廢棄物,這些都被這些藝術家稱之為 funk,他們展完就丟棄,以彰顯作品的暫時性。

Bruce Conner, Wally Berman 和 George Herun被認為是這項藝術的開拓者,Funk Art 這種藝術是處在反文化的挑釁和達達主義的諷刺之中,成員有 Bruce Conner, Wally Berman, George Herun, Robert Arneson, Roy De Forest, Robert Hudson, John Mason, Ken Price, Paul Theck, Peter Voulkos 和 William T. Wiley,他們推動這股運動持續十餘年。其中,Conner, Berman 和 Herun 咸認是這個團體之最重要的開拓先驅。這個藝術團體流露出一種反訊息的味道,這是他們所謂的「這就是給你去發現」,他們也不去定義它,「當你看到它,你就明白它」。

最初,他們使用的媒材都是一些脆弱性、短暫性、未完成的,以及一些小資產階級的一些庸俗物品。然而,他們的真正重點是在於他們反文化、具諷刺性的挑釁態度,尤其受到達達、杜象的啟示,以及史維特斯 (Kurt Schwitters) “merz” 一作的影響 (見「達達主義」部分),另外,超現實主義那種揚棄理性,但又處在對整個美學關注與道德的邊緣。他們常應用粗俗不堪或者是帶有情色成分的影像。

他們的這些舉措正意味著次文化(或反文化)的浪潮 ─ 激起一些所謂的「打擊派詩人」( Beat Poets) ─ 這可謂相反於整個50年代道德與禁忌的大氛圍,那些伴隨著爵士樂、一些「行動」…. 信手拈來的詩歌朗讀陸續在 Ubu King 畫廊呈現。 在50年代末, Arlo Acton, Joan Brown, Robert Arneson, Robert Hudson 和 William T. Wiley 等人接續這個團體的發展,並且在極限藝術佔盡優勢之時,做出在形式上與抽象表現不錯的反應。羅森柏格 (R. Rauschenberg) 的第一件「繪畫連結」(combine-paintings)的作品,以及稍後的普普藝術都影響了這些藝術家。他們與普普藝術吸取這種尖銳的作風,與一些紐約藝術家合組了 “Schocker Pop” 或稱為 “Acid Pop” 的團體:在結構方面,是介於繪畫和雕塑的組合,是一種具有刺眼色彩,放蕩不拘的「壞品味」,沒有一般的主題,常常從一些舊貨店或者破爛廢棄物中找尋材料,透過這些建立他們主要的風格。
Edouard Kienholz 的環境雕塑作品是在 Funk 和普普藝術的遇合,又在接觸到一些超現實主義者,所做出的一些獨特的表現,他所呈現的是,對美國社會的荒誕現象和價值觀,做出極盡挖苦諷刺之能事。

1967年由Peter Selz 所策劃的 Funk 展覽於Berkeley展開。便表現出在一個大環境趨向的環境氛圍中,在製作作品的選材與完成時的更謹慎,於是他們開始使用一些較具有恆常性的材料,像是陶瓷,這類藝術家有:R. Arneson, D. Gilhooly, D. Kenneth Price, R. Shaw, J. Melcher, P. Saul,另外運用一些新材質,如:塑膠、玻璃纖維、紡織纖維、玻璃塑膠的藝術家有:R. Hudson, A. Acton, Harold Paris, Jeremy Anderson,以青銅為材質的則有Peter Voulkos。

在1966年,Jim Nutt, Gladys Nilsson, Karl Wirsum, James Falconer於芝加哥組成 “Hairy Who” 團體,幾乎全以連環漫畫方式的平面作品,呈現一種荒誕可笑、無政府狀態的態度,這種風格也接近加州的 Funk Art藝術家。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