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15 新印象派 (Néo-impressionnisme)
2007/09/11 18:05
瀏覽3,108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新印象派 (Néo-impressionnisme)

背景 :
「新印象主義」一詞出現於1886年,藝評家亞爾森 (Arsène Alexandre)所賦與。他們承繼了印象派的基本技法,並有系統地加以整理分析之,但 「新」 的領導者卻質疑印象派的主觀性及那種片刻經驗的不可捉摸,因此,為了達到一件作品的可預期之效果、掌握度及表現意圖,他們認為需要更依靠科學的分析。因此,他們採納了藝術史兼藝評家布朗克 (Charles Blanc) 及化學家雪弗赫 (M.-E. Chevreuil) 的色彩混合理論及概念。如前者著有「繪畫藝術的法則」 (Grammaire des arts du dessin, 1867) 一書,研究關於線條導引感情的觸動而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並且在書中以德拉克瓦 (E. Delacroix) 作品之色彩分析。後者著有「色彩的並置對比法則」(De la loi du contraste simultané des couleurs, 1839),另外,再如他們也研究物理學家兼畫家魯德 (Ogden N. Rood) 所著的「現代色彩學研究」,以及對多方面的新美學、新的科學和藝術資訊的注意,再再都顯示新印象主義與科學的關係。

特色 :
1.畫家小心翼翼以一層一層的方式在畫布上慢慢疊上。
2.經常畫框也帶有色點的組合,形成既是畫的邊緣界線,也是延伸。
3.畫布最後很少漆上亮光漆。
4.選擇的描寫對象,常以工人或工廠裏的現代生活,他們對一些民俗活動感興趣,如市集節慶、馬戲、咖啡演奏廳,然而他們所涉獵的仍和風景、鄉村、海景、裸像及人像有關。
5.描繪出的形象大致算精確,但帶有平板而透明性的特徵,風格上帶有較強的裝飾色彩。
6.作品的展現以短線條或色點組合而激起情感觸動之綜合圖像。
7.運用原色系及使用棱鏡色系和它們的中間色,綜合視覺混合的理論,將不同色調所組合成的小筆觸,運用在畫面的最後一層 (即分光法),因此,色料可以保留它們的鮮艷以及在畫布上反射出閃耀的效果。
8.明暗問題是由色彩的反差所產生,並且是經由光線效果所強調出來的。
9.小筆觸之色點,暗示所謂 「點描派」的觀點,其大小比例是依畫幅尺寸,以及畫面的組合線條和輪廓而定。
10.精神方面,新印象派重經驗分析及知性成分,較壓抑感性的依賴。

相關名詞 :
1.分光法 (Divisionnisme) ―
大多用純色,不調混顏料,讓中間色在觀者的視網膜中產生混色效果。此法可使顏色的彩度獲得最鮮明的效果,因為這種性質好比色光之混合 (屬積極性),它能增加光量,提高反射率與明度,故稱為加法混合。與其相對的是色料的混合,屬機消極性,混合後,光量、反射率與明度均會降低,故稱為減法混合。其實這種技法在華鐸 (Watteau)、德拉克瓦 (Delacroix) 及透納 (W. Turner)的作品中均已運用過。
點描法 (Pointillisme) ―
以色點描繪的技法,類似現代彩色印刷或噴墨印表機之原理。

代表人物 :
法國 ─
*畢沙羅 (Camille Pissarro, 1830-1903)
*克羅斯 (Henri-Edmond Cross, 1856-1910)
*秀拉 (Georges-Pierre Seurat, 1859-1891)
*希涅克 (Paul Signac, 1863-1935)
比利時 ─
*里賽貝葛 (Théo Van Rysselberghe, 1862-1926)
義大利 ─
*佛勒裴多 (Giuseppe Pelizza da Volpedo, 1868-1907)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其他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