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生活無相頌(一)(69)
韋公又問,在家如何修行,願為教授。
師言:吾與大眾作無相頌。但依此修常與吾同處無別。若不依此修,剃髮出家於道何益。頌曰。
心平何勞持戒 行直何用修禪 恩則親養父母 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 忍則眾惡無喧 若能鑽木出火 淤泥定生紅蓮
苦口的是良藥 逆耳必是忠言 改過必生智慧 護短心內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 成道非由施錢 菩提只向心覓 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 天堂只在目前
師復曰:善知識,總須依偈修行,見取自性,直成佛道。法不相待。眾人且散,吾歸曹溪。眾若有疑,卻來相問。時刺史官僚,在會善男信女,各得開悟,信受奉行。
心平何勞持戒。持戒是於諸法不起以免犯錯,若我心如秤,能衡量審度一切緣起,而選擇適切的心念與行為,以趨近諸法如義,則何勞持戒。但若我心尚不能平,則须持戒來規律自己。
行直何用修禪。禪定是於諸法無住,能無所住而生其心。故真實禪是在強良禪之後,能思惟應所作、且如何作。若已行得正直,應作已作,是住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則何用修禪。但反觀我們自己,若行止未能諸法如義,則须修禪,詳加思惟以如實知。
恩則親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佛法就在日常的人、事、物當中,能做到的才是佛陀所稱讚的『有力大人』。無法做到的,則一切談話皆屬戲論。生命的實際是從生活中顯出來,而不是從知識上累積的。所以這四句是生命成熟與否的指標。
若能鑽木出火,鑽木取火要有智慧、技巧、毅力。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以幻修幻,亦復如是,諸幻雖盡,不入斷滅。以常人的眼光看,世間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而在這些煩惱中,自性自然起用,當智慧明照,煩惱亦消,是謂煩惱即菩提,故可說淤泥定生紅蓮。
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王鳳儀大善人,聽三娘教子,悟「賢者爭不是,愚人爭理」長了十二年的瘡癆,一夜的工夫,竟結了疤,以後完全好了。請參閱王鳳儀言行錄(三九)悔過好病
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在日常生活中,將自己該做的做好,在自己能力範圍內的舉手之勞,就是成就自己的生命。而刻意的放生、捐獻,卻不是成就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