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六祖壇經心得--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26〉
2007/01/08 14:24
瀏覽17,040
迴響0
推薦5
引用0

  一日思惟,時當弘法,不可終遯。遂出至廣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時有風吹幡動。一僧云:風動。一僧云:幡動。議論不已。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一眾駭然。

  一日思惟,時當弘法,不可終遯。遂出至廣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如同五祖所說,佛法難起,不宜速說。惠能大師在獵人隊中一十五年。有一日時機到了,起了弘法的念頭,因為生命更加成熟了,總要負起責任,將法點燃傳遞下去。

   佛法的傳遞如同佛陀在滅度之夜,以大悲心,復為眾說:「汝等比丘,勿懷悲惱,若我住世一劫,會亦當滅。會而不離,終不可得。自利利他,法皆具足,若我久住,更無所益。應可度者,若天上人間,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緣。自今以後,我諸弟子,展轉行之,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是故當知,世皆無常,會必有離,勿懷憂惱,世相如是。當勤精進,早求解脫;以智慧明,滅諸癡暗。」【佛遺教經】,所以惠能大師不再躲藏,離開獵人隊到廣州法性寺。那時印宗法師證開講涅槃經。

    時有風吹幡動。一僧云:風動。一僧云:幡動。議論不已。風動是因,幡動是果,兩者並存,這是常識,理應不引起議論。故兩僧議論不已,絕不是指外在的風及幡,而是另有所指,有些行者認為是禪機禪語也。

  若從後句的一眾駭然,可以知道現場尚有許多行者圍著聽。一下子,談論中就摻雜了名聲地位之爭,涉及對佛學理論高下的鬥氣。(實則佛法雖有時會落於不了義,是因為當時用此方便說法,反而較能契機也。是故佛法無定法,應無諍。)

  兩僧各執己見議論不已。兩僧若住於「覺」,則不取於相,就能接納他人的觀點,甚或從生命的制高點來看萬事萬物,亦能彼此因此獲益,而不落在議論當中。所以當落於外在議論不已時,是這兩位比丘住在「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更住於法相中。現今的我們亦然,當我們失去覺的時候,也是容易執著於自己的觀念與經驗,而與不同經驗與看法的人,落於難以停止的爭論中。

  所以當惠能大師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當如此說時,其他行者莫不震驚。為什麼呢?因為其他行者雖有所感覺(即風動、幡動兩邊都是有理的),既是如此,就不應落在爭論中啊!但為何落在爭論中,又停不下來呢?明知有問題,又不知問題出在哪裡。當惠能大師這麼一點,仁者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是仁者心動矣!大家都佩服。看他外表卻又是白衣,所以一眾駭然。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心情隨筆 心靈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