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後數百人來,欲奪衣砵,一僧俗姓陳,名惠明,先是四品將軍,性行麤慥。極意參尋,為眾人先,趁及於能。能擲下衣砵於石上云,此衣表信,可力爭耶。能隱於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動。乃喚云:行者行者,我為法來,不為衣來。能遂出坐盤石上。惠明作禮云,望行者為我說法。
遂後數百人來,欲奪衣砵。求法的是有,但卻是少數。多的是求法所附帶的名聞利養。問法的人少,奪衣缽者多。
一僧俗姓陳,名惠明,先是四品將軍,性行麤慥。極意參尋,為眾人先,趁及於能。這裡提到惠明未出家時是軍旅出身,並非文弱,而是有力氣的人。惠明極意參尋,為眾人先,趁及於能。
能擲下衣砵於石上云,此衣表信,可力爭耶。我們可以從這段文字,看到當時的情景。惠明追上了惠能,惠能不得已將衣缽置於明處,而自己躲了起來。您可以想像,任務尚未開始卻似乎就要結束。這時惠能的心裏一定難受至極。我們若從這句話「此衣表信,可力爭耶。」就可以稍許體會那時惠能大師心中之大苦。
能隱於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動。惠能大師在危難中只得隱於草莽中,而惠明趕到,見了衣缽,伸手就拿。這麼輕的衣缽,在曾為四品將軍的手中竟然提它不動。這是個什麼現象?豈非怪事!而且是很大的不可思議現象。了不起的惠明,多麼的有警覺性。當上蒼出手之時,惠明知道這個不思議現象後面的意義。
「子不語怪力亂神」這句話,讀書人常朗朗上口,卻未有一人細究,孔子為何不語?孔子深知這些不可思議的現象是非常主觀的,除非您親身經歷,否則很難令人信服。既然常人不信,那又何苦說呢,所以對不可思議的真實事件,孔子不說,而非孔子不信。
但對學習生命的行者來說,不論是哪一種宗教,多的是神蹟奇事。這些神蹟奇事其實是上蒼給人的暗號。聰明的人看到暗號就知不可欺天,應順天而行,所以當下即能轉彎。惠明就是這樣的人。上蒼為何常給人信號,因為上蒼有好生之德,上蒼愛世人,希望世間迷途羔羊快快轉回。我們常見「上蒼之大愛」否?
乃喚云:行者行者,我為法來,不為衣來。能遂出坐盤石上。惠明作禮云,望行者為我說法。當他提衣缽而不能動時(不可思議狀態發生),這時候經「天」提示,而惠明能知,轉貪嗔癡為戒定慧,從求外相到求法。雖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但不是說不能移。地藏菩薩不就是這個理念嗎?惠明作禮望惠能說法。惠明終於走到了「生命的轉彎處」,惠明改得好!
所以惠能第一個引導的對象竟然是惠明。而惠明的開悟,歸功於惠明對不可思議現象後面意義的體認。可惜的是,人們不如惠明。上蒼早就將法說得完全了,只不過大家無明而已。
- 1樓. 妙云2009/09/02 23:16信 心清淨,則生實相
禮敬尊貴的恩師大菩薩平安喜樂:
惠能深信法脈傳承,既有法脈當然天龍八部必然護法,所以把衣缽置於石上,而自己躲在後面,可能想觀察惠明吧!雖然惠明與一般大眾有欲奪衣缽之心,但仍比一般大眾來的好(極意參尋)有求法之心,所以上蒼給他機會.是這樣嗎?
人與人相處真是緣分,惠明由四品將軍跟著五祖學佛到出家還沒開悟,六祖慧能大師還是他的師弟,跟他開示沒多少就能開悟,除了因緣成熟外,惠明跟六祖還是比較有緣,對嗎?
學生妙云合十頂禮敬安
上蒼平等對待一切眾生,只是惠明真的比一般人更敏銳的察覺,可以這麼說,惠明敬天。
生命愛徒 於 2009/09/04 15:57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