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心得(12)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能偈曰。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五祖出的考題是: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所以惠能大師將神秀大師的偈,往內帶入門,描述本心般若之性,是「能」,非肉眼所見的聚散而成之物,因為菩提是指「能」,不是有形相的「樹」,所以不是因緣而起的身,明鏡也是指「能」,所以也不是外相的。所以惠能大師直說,哪有一物?既無物,哪裡會去惹塵埃。這裡惠能大師是告訴我們:也不是身;也不是心。本性是「實相無相」。是「能」,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何處惹塵埃。所以惠能大師的偈,合於五祖忍和尚的要求。因為是直接說明本心般若之性。
感謝許多先進大德,我們今天尚有敦煌本。敦煌本寫得更接近當時的情況。我們可以看看有何差別。惠能大師當時說了二個偈。這兩個偈大有講究。
敦煌本:(一)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無臺 佛性常清淨 何處有塵埃
(二)心是菩提樹 身為明鏡臺 明鏡本清淨 何處染塵埃
第一偈是直說本性,是直接了當的描述本性。本性即是佛性,就是那個「覺性」,不在外面那個看得到的樹,也不是那個臺。而是裡面那個「無相的」。
第二偈是當藉由身心修行時,對身心的正確體認。我們可以比較神秀大師的無相偈與惠能大師的第二偈,就可見惠能大師對身心的認知與體會之層次大大不同。
心念是看得到的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能,是本體,實相無相。「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能」對外境覺知,採取最適當的作為所展現出來的種種不同心念,所以勉為其難的說,可看得到的心念可比作菩提樹。因為透過行為可以看得到心念的作用,好比透過電燈的發亮,知道後面的「能」在運作。
身是覺性在時空中的載具:個人的身體是這個「能」在娑婆世界的載具,明鏡能照,所以明鏡比作「能」的作用,而「能」即真如自性,在色身的階段裡,真如自性起念,需要透過六根,故有六根的身體是明鏡臺。明鏡指「能」的本體,本性清靜,實相無相,不留塵埃。
請延伸閱讀:我有明珠一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