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讀維摩詰所說經 (40) 不要只停留在天眼
嚴淨梵王問:『幾何阿那律天眼所見?』阿那律即答言:『仁者!吾見此釋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中菴摩勒果。』
阿那律回答,「吾見此釋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中菴摩勒果。」這句回話表明了阿那律運用天眼時的習性,是直接從「外相」來認知、判斷與反應的。但是如同《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一文所說, 佛陀教導我們,用更多的角度去看同一個對象,才能真實的知道。這是不取於相的意思。若只停留在天眼所見外相上的認知,那樣的認知就非「如實知」了。
在《金剛經》佛陀曾問須菩提,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須菩提答 「不也,世尊!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為何「三十二相,即是非相。」 因為在《無量義經》【德性品第一】以偈讚佛:
示為丈六紫金暉,方整照曜甚明徹。
毫相月旋項日光,旋髮紺青頂肉髻 。
淨眼明照上下眴,眉睫紺舒方口頰。
脣舌赤好若丹果,白齒四十猶珂雪。
額廣鼻脩面門開,胸表卍字師子臆。
手足柔軟具千輻,腋掌合縵內外握。
臂脩肘長指直纖,皮膚細軟毛右旋。
踝膝不現陰馬藏,細筋鎖骨鹿膊腸。
表裏映徹淨無垢,淨水莫染不受塵。
如是等相三十二,八十種好似可見。
而實無相非相色,一切有相眼對絕。
無相之相有相身,眾生身相相亦然。
因此,雖有外顯的三十二相,但菩薩所贊嘆的重點卻在後頭這句「 而實無相非相色,一切有相眼對絕。無相之相有相身,眾生身相相亦然。 」因這理念,佛陀在《金剛經》說: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不要只停留在天眼。 《金剛經》提到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若天眼就已足夠,佛陀即可不說「慧眼、法眼、佛眼。」現今許多修行者追求天眼神通,有些通靈者也以天眼為人尋找資訊,但是這些都不是究竟。
因此當阿那律答以天眼見 釋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中菴摩勒果。
此時維摩詰大士以:『唯,阿那律!天眼所見,為作相耶?無作相耶?假使作相,則與外道五通等;若無作相,即是無為,不應有見。』來提示阿那律。阿那律當下即知,他以天眼所見之外相來認知、判斷的習性,確實不妥。是故當下默然無語。
請延伸閱讀:不取於相、如如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