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體詩」(即:古詩),大多是由文人所寫的詩,它只能「徒誦」而不能歌唱;而「樂府詩」是指合樂入樂的詩,可以歌唱的。 例如:《古詩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等都是古詩,不是樂府(請參考在7/22我所發表「李商隱之【無題】」一文中的回應解說);而【白頭吟】﹑【飲馬長城窟行】…等都是樂府,不是古詩。一般來說,合樂的詩是樂府,不能合樂的詩則為古詩,但後代也有少數的樂府詩不能合樂,如:唐人所創「新樂府」,已不能歌了。
白居易的【長恨歌】和【琵琶行】實際上是樂府詩,屬於歌行體。但,有許多人會常將其誤作古詩,也許,這種誤解乃民眾深受《唐詩三百首》的影響所致吧﹗(因該書將這兩首詩列入「古詩」中)
漢 魏 晉 南北朝的古詩大多以五言詩為主。中國的五言詩起源,眾說紛紜,大體而言,五言詩醞釀於西漢,成立於東漢初期,成熟於東漢末期。總之,五言詩應出自漢人樂府,
例如:李延年的【北方有佳人歌】,見於《漢書》〈李夫人傳〉:
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國與傾城,佳人難再得。
東漢末期,建安時代(西元196~220年)成熟的五言詩大量出現。如: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即: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等人)。他們的作品多且富麗,被劉勰的《文心雕龍》譽為「慷慨以任氣,磊落以使才」的「建安體」。
魏 正始年間(西元240~249年)的詩人(或稱「正始詩人」),有所謂「竹林七賢」之稱(即:阮籍﹑稽康﹑向秀﹑劉伶﹑阮咸﹑王戎﹑山濤等人),他們崇尚老莊思想,重虛無之學且輕禮法,因其常聚集於竹林之下,飲酒賦詩,故稱之為竹林七賢。其中又以阮籍的「詠懷詩」﹑稽康的四言詩為代表,《文心雕龍》評論其詩為:「稽志清峻,阮旨遙深。」
晉 太康年間的詩人(或稱「太康詩人」),有所謂「三張二陸兩潘一左」之稱(即:三張是指張載﹑張協﹑張亢兄弟,但張亢並不列入梁鍾嶸《詩品》中,應以張華代之;二陸乃指陸機﹑陸雲兄弟;兩潘則指潘岳﹑潘尼叔姪;一左是指左思)。 由於,他們大都主張「詩緣情而綺靡」,認為凡詩以吟詠性情為主,應採用華麗的詞藻來寫詩。他們也倡導「巧構形似之言」,強調巧妙的構思,曲述其狀的描寫,讓詩的創作走上排偶對稱,頗重綺靡豔麗的詩風。
東晉 義熙年間,陶潛(陶淵明)以田園詩著稱,他的五首【歸園田居】及二十首【飲酒詩】,堪稱絕唱。「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已然成為他的代表句。《詩品》稱其詩「篤意真古,辭興婉愜」,而推陶潛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南朝詩風,更加華麗,從山水詩到宮體詩,同是詠物,僅是物的大小有別罷了。其間,宋謝靈運開拓了摹山狀水的山水詩,繼而有齊謝脁之清麗小篇的山水詩,故有「大小謝」的山水詩之稱。至齊 梁之間,詩風變得輕豔,例:蕭衍﹑蕭綱﹑蕭繹三父子,均以描寫宮廷女子的體態﹑閨閣女子的怨思,成為宮體詩的代表。宮體詩的內容甚為膚淺,格調低下,時傷輕豔,近乎浮靡。到了陳後主時,其詩風更以豔麗為美,輕薄至極,如【玉樹後庭花】之作即是。
(此文筆者參考並改寫自《國學常識》)
- 4樓. 尋夢人2005/08/04 15:47漢 佚名 樂府古辭【江南】
【江南】
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 3樓. 尋夢人2005/08/02 16:27東漢 孔融之【雜詩】
【雜詩】
遠送新行客,歲暮乃來歸。入門望愛子,妻妾向人悲。
聞子不可見,日已潛光輝。孤墳在西北,常念君來遲。
褰裳上墟丘。但見蒿與薇。白骨歸黃泉,肌體乘塵飛。
生時不識父,死後知我誰。孤魂遊窮暮,飄飄安所依?
人生圖孠息,爾死我念追。俛仰內傷心,不覺淚霑衣。
人生自有命,但恨生日希。
孔融字文舉,東漢魯國人。幼有異才,性好學。舉高第,為侍御史,遷虎賁中郎將。以忤董卓,出為北海太守;累遷大中大夫,數以書爭曹操,為操所害。
- 2樓. 尋夢人2005/08/01 20:25回追夢
我已在你的訪客簿留言回答囉﹗至於正確與否,盼你明瞭。
所謂「四書」應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四部書。
而「五經」則指:《詩》﹑《書》﹑《易》﹑《禮》﹑《春秋》五部經書而言。
- 1樓.2005/07/31 15:15昨日
與朋友餐敘,他們問到四書五經?
請問你記得嗎?
年事已高的我,忘記了,可否提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