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峨眉歸來不看山
2009/09/08 17:45
瀏覽335
迴響0
推薦2
引用0
這,是一座巍峨秀麗古老神奇的山脈。它以154平方公里鬱鬱蒼莽的景區面積逶迤橫亙在四川盆地的西南部,大渡河、青衣江猶如兩條白色的玉帶從它身邊流經,
波濤滾滾東逝而去。萬古江水悠悠淌過,點綴了高山的雄壯渾厚,記錄下歲月的滄海沉浮,演繹著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水乳相融交相輝映。當年,李白曾為它寫詩
感嘆道:“蜀國多仙山,峨眉邈難匹”,明代詩人周洪謨寫詩讚曰:“三峨之秀甲天下,何須涉海尋蓬萊”,它亦曾被魏晉時期從印度遠道而來的寶掌和尚盛讚為“
震旦第一山”。它的名字,因兩座山峰遙遙相對,縹緲至極,宛若古代女子兩彎秀麗的蛾眉而得之。它,就是以旖旎的自然風光,厚重的佛教底蘊,被授予自然與文
化雙遺產的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峨眉山。
 

雖然人在四川,但是,因種種原因,我卻無數次地與峨眉山失之交臂,心裡,總是纏繞著淡淡的遺憾。今年八月,立秋剛過、處暑未至之際,此趟終於得以出行,一了我多年未曾實現的夙願,圓我久未釋懷的峨眉之夢。

 

峨眉山以其“雄、秀、幽、奇”而著稱於天下。古往今來,曲折陡峭的山路上,不知嵌滿了多少攬勝探奇尋古訪幽燒香拜佛的腳印。有道說無限風光在險
峰,也曾有人說最美麗的風景不是終點而是途中。心中自是渴盼能一攬峨眉所有勝景,但是,因時間的關係,我們不得不選擇坐車上山,然後再轉乘覽車的快捷方式
直驅金頂。這樣,雖滿足了登臨主峰一覽眾山小之願,卻無法一一細細欣賞沿途如詩如畫的風景,亦成為此次登山的一大憾事。


清晨一大早,我們便坐上了前往雷洞坪的旅遊中巴車。出門時,灰濛的天空中,竟已淅淅瀝瀝地飄灑起了濛濛小雨。層巒疊嶂的黛青遠山,籠罩在漫漫雨簾
編織的薄煙之中,恰似一位含羞帶嬌的少女,蒙著一層淡淡的薄紗,那猶報琵琶半遮面的神韻,最是朦朧和神秘。沿著蜿蜒曲折的山路,汽車從山腳緩緩地向半山腰
爬升著。一陣陣涼爽的山風,攜著縷縷濕潤的草木清香,穿過敞開的車窗,向我們迎面撲來,深深地吸一口氣,幽幽清淡的山野氣息直入肺腑,每個毛孔都無限暢意
地舒展著,整個人彷彿都浸潤在無邊的草木清幽中,由然頓生酣暢淋漓之意。雨點輕輕敲打著鐵質的車頂,一點,兩點,千萬點,和弦成一曲曲美妙而動聽的旋律,
裊裊迴旋在曠達的山野間。



 山路一面靠山,一面臨谷。靠山一面,樹幽竹茂,灌木叢生,藤蔓纏繞,層次分明,鬱鬱蔥蔥。因擁有豐富及稀有的植物資源,峨眉山被冠以“植物王國”之美
名。特殊的地形,充沛的雨量,3000餘種高等植物遍布重重山巒,包括被稱之為植物活化石的珙桐、桫欏及著名的峨眉冷杉和楨楠等等,品種繁多,不勝枚舉。
一路上,但見蒼蒼古木直指雲霄,皴皺的樹皮見證著四季的冷暖變遷歲月的滄海桑田,粗壯的樹幹上枝橫珂斜,姿態各異,茂密的樹葉層層疊疊,遮天蔽日,經過雨
水的沖洗,更是青翠欲滴、綠意滿溢,不禁讓人頓生疑惑,這些充滿了年輕的活力生命的張力的樹啊,真的是一棵棵的古樹嗎?萬竿修竹,一叢叢地點綴其間,修長
挺撥的軀幹,狹長翠綠的葉片,搖曳在初秋的風雨中,風過處,簌簌作響,這萬般淒美迷離的風情,更與何人說?茂密的野草漫山遍野,山澗谷底,懸崖峭壁,處處
蔓延著它們頑強的生命,雖然平凡和卑微,卻仍然無怨無悔地奉獻著自己的一點綠萬分情,裝點祖國的萬里河山。潤濕滲水的崖壁上,不時閃過一簇簇,一串串的野
花,淡黃,淺紫,純白,絳紅……它們羞赧地探出身來,向我們微微點頭致意。雨滴輕落在舒展的花瓣上,凝成一顆顆晶瑩剔透的玉露瓊漿,彷彿只需輕啜一口,便
會醉了整個山林。不時有一兩聲清脆的鳥鳴從密密匝匝的樹葉間傳來,循聲望去,只見樹葉輕輕搖晃了一兩下,卻不見鳥的踪影,倒是憑添了幾分靜謐的禪意。


山路臨谷一面,山勢陡峭險峻,奇石異峰,巍然屹立。茂密的植被一直簇擁著鋪就而下,放眼望去,滿目的綠意盎然,含煙凝翠,蒼蒼茫茫波濤起伏。谷底
有纏繞於山澗的小溪,一路伴我們逆流而上。溪水清澈見底,映照著蒼山古木,淙淙地唱著歌,與細碎的雨聲和弦成一曲妙不可言的天簌之音,更顯山林的清秀和幽
靜。水,是山的眼睛,因了水的柔情,水的瀲灩,再古老的山脈,也會眼波橫橫,更加地秀麗和嫵媚。間或有幾道如練的飛瀑,從崖頂飛流直下,轟然鳴響,跌落溪
中,濺起剔透圓潤的水珠無數,唱響一曲千古不變的歌謠。溪中有大小不一形狀名異的青黛山石,或沒於水底,或裸露在外,它們有的嶙峋聳立,有的靜默橫臥,有
的似刀削斧劈,有的若光滑綢緞,墨綠的苔蘚星星點點地裝飾其間。這些沉寂的山石啊,就如此年年歲歲隱匿於深山之中,無語地親歷著人類的茹毛飲血、刀耕火
種、朝代更替……只是,世間的紛繁蕪雜人情冷暖自與它們無關,緘默,或許還有思索,是它們唯一的選擇。


到達雷洞坪時,淅瀝的小雨已停,被一路走來漸漸濃稠的白色霧嵐所代替。濛濛的雲霧瞬間包圍了剛下汽車的我們。只覺清新冰涼的霧汽迎面襲來,似雨非
雨,若霧非霧,沾衣不濕,臉上卻頓生濕潤涼爽之感。雲霧自深谷幽壑升騰而起,整座山,都氤氳在一片白茫茫的煙雲之中。四處素濤銀海,漫無邊際,一景一物,
都籠罩在白色的煙霧中,猶顯朦朦朧朧縹緲虛幻。遊走在雲霧間,恍惚中,竟生錯覺,疑為落入人間仙境,抑或已飛升成仙。雷洞坪地處峨眉山高寒地帶,一出車門
便已感溫度霎時驟減,我們慌忙拿出包中外套裹在身上。張開嘴輕輕哈出一口熱氣,竟有白色的霧氣飄然而出,融入霧嵐。山下的常綠闊葉林在這裡已不尋踪跡,唯
見棵棵冷杉挺拔虯勁,直插霄漢。雲湧霧騰之際,賦予杉樹動感之美,蒼勁冷峻中又憑添了千般柔骨萬種風情。置身於蒼茫煙雲中,那句熟稔於心的“只在此山中,
雲深不知處”在我的腦海裡悠悠浮出。


在雷洞坪簡單地用過午餐後,我們便沿著石梯拾階而上,向覽車的上車地點——接引殿方向挺進。窄窄的山路上,五顏六色的服飾絡繹不絕地向上蜿蜒穿
梭。從底處望去,竟似一條彩色的長龍。石梯的兩旁,佈滿些許蒼綠的苔痕,錯亂地長著混雜的野草,它們就這樣,與世無爭地立於路側,櫛風沐雨,日復一日,年
復一年地迎接著客來客往,守候著晨昏替換。行至一U形山路旁時,忽聽有人大呼:“快看松鼠!”在原木欄杆的外圍,一隻約摸手掌長的小松鼠,正伏於懸崖邊
上,隔著層層輕悠飄浮的雲霧,悠然自得地吃著遊人丟下的食物。它有一身光潔的黑褐色條紋毛皮,眨巴著一雙機靈清澈的眼睛,拖著一條長長的尾巴,後肢支撐著
小小的身體,前肢正捧著食物,悉悉索索地啃得個津津有味。它的位置就在懸崖的邊緣,下面便是雲霧瀰漫深不見底的萬丈深淵,它卻優哉游哉,不知危險,讓人看
著不禁雙腳打顫替它擔憂。不過很快地,我就知道我的擔憂是多麼地幼稚和多餘。不知是誰的腳步驚擾了它,它靈敏地縱身一跳,丟下手中的食物,順著絕壁上的藤
蔓“吱溜”一聲滑到懸崖下面去了,任我們秋水望穿,也不見它的踪影。心中悵悵然,後又不禁釋然。峨眉山有著幅員遼闊的森林資源,是2000餘種野生動物棲
息的家園,亦被稱之為“動物王國”。儘管此次出行未能見識久負盛名的峨眉藏酋猴、枯葉蝶、彈琴蛙等珍稀動物,但是,能與一隻充滿靈性的小松鼠邂逅,也算是
為匆忙的旅途增添了幾分別樣的情趣。
 

到達接引殿後,覽車載著我們向雲霧的更深處快速滑去。幾個小時的山路路程,因了覽車的方便快捷,縮減為短短的三五分鐘。此刻,浩大的蒼穹間,唯餘一片蒼茫的白,團團緊裹著我們,上,無法看見山頂,下,無法窺視谷底。想想,所謂的騰雲駕霧,大抵也不過如此境界罷了。

 

剛才明明還是濃霧鎖重雲,抵達金頂之時,卻又是雲開霧散,金光燦爛。溫暖的陽光,驅散了滯留於身的寒意,針形的樹葉在傾瀉的天光中輕盈舞蹈。詭譎多變的萬千氣象,真實地詮釋了峨眉山“一山有十景,十里不同天”之妙傳。



金頂是峨眉山第二高峰,海撥3077米,與最高峰萬佛頂遙遙對望,相互呼應。金頂四大奇觀——雲海、日出、佛光、聖燈,由古至今,一直為世人心馳
神往趨之若鶩。不僅如此,金頂還是世界上海撥最高的普賢菩薩道場。踏進峨眉山門迎賓廣場,便可遠遠看見凝重的紅色岩石上,氣勢磅礴地書寫著幾個燙金大字
——“峨眉者山之領袖”“普賢者佛之長子”,足可見普賢菩薩在佛教中不可搖憾的至尊地位。相傳公元一世紀時,佛教便傳入峨眉。佛家在此山清水秀之寶地,踩
出條條蜿蜒曲折的陡峭山路,修寺建廟,弘揚佛法。管它朝代替換,風雲疊湧,朝聖者依然紛至沓來,頂禮膜拜。整個峨眉山中,大大小小寺廟便有20餘座。不管
大寺小廟,終日梵音繚繞,香火氤氳。蒼翠古木掩映段段紅牆的史蹟,晨鐘暮鼓敲響千年山林的沉寂。白雲悠悠,千載而過,峨眉山源遠流長的佛教歷史,凝晶成深
遠厚重的佛教文化,成就了眾多大德高僧。峨眉山,當之無愧,天下聞名遐邇之佛教名山。


十方普賢菩薩銅像威嚴地屹立于巍巍金頂之上,陽光普照下,通體泛著熠熠的祥光瑞氣。十方普賢金像是當今世界上最高的金佛,銅鑄鎦金,工藝精湛。佛
像通高48米,總重量竟達660噸,由台座和十方普賢像組成,普賢高坐蓮台和大象之上,集日月光華,看人間百態,嘆眾生俗念。所謂“十方”,有兩個喻意,
一是普賢的十大行願,二是像徵佛教中的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十個方位,意喻普賢無邊的行願能圓滿十方三世諸佛和芸芸眾生。普賢
的十個頭像分三層,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分別代表世人十種不同心態。看來,世人之心,其實萬萬不可妄想瞞天過海,菩薩均會一一盡納眼底。


我們沿著石階砌成的寬闊的朝聖大道,滿懷一顆虔誠之心,走近普賢菩薩,走近無邊佛法。朝聖大道兩邊,有漢白玉的六牙白象護道。關於六牙白象,在佛
經中曾有詳細記載,說釋迦牟尼之母摩耶夫人,懷孕之時曾夢見一頭六牙白象騰空而來,並從右肋進入她的身體,爾後降生釋迦牟尼,此後六牙白象成了佛祖的坐
騎。而自幼歸皈佛門的普賢菩薩,因德高超群功德圓滿,並且行願重實踐,釋迦牟尼便派普賢到峨眉山傳授佛法,並賜予自己的坐騎六牙白象,意喻佛教的弘揚。此
後,六牙白象亦成了普賢的坐騎。行走在峨眉山之巔的普賢道場,感受著無邊無盡的佛教文化,利益場上的爭鬥,紅塵之中的繁蕪,歲月走過的滄桑,在此時,在此
處,竟顯得如此地無足輕重,不足掛齒。菩薩在前,絲絲雜念,點點貪欲,蕩然無存,唯餘心靈的純淨和清爽。
 

倏忽之間,隨著一陣涼爽的山風襲來,濃密的雲霧瞬間瀰漫了整個金頂,十米開外的普賢,也在濃霧深處,隱隱約約,影影綽綽,為威嚴的佛法增添了幾分
神秘的色彩。那番“盪胸生層雲”的詩般意境,亦在此刻得到了深深體會。霎時功夫,又是雲開霧散,天光灼目。雲上金頂,縱情地感受著雲聚雲散,霧來霧去,一
如短暫的人生般,來去無踪,變幻無常。


金像的台座上,層層台階,放置著遊人香客的許願油燈。上下數層,盞盞如豆的燈光,閃爍明滅,蔚為壯觀。台座內空,裡面亦供奉了普賢菩薩。遊人如
織,絡繹不絕。或雙手合十頂禮膜拜,或虔誠祈禱隨喜功德,或點亮油燈祈求庇佑。菩薩高坐蓮花之上,神色莊重,凝眉不語。普賢的金像後面,便是莊嚴雄壯的銅
殿,銅殿左側是銀光閃耀的銀殿,銅殿後面是依山勢而建、高出一個平台的閃著灼灼金光的金殿。三殿與普賢金像構成了金頂渾雄輝煌的建築群落,三殿均面朝金
佛,呈拱衛之勢,殿宇軒昂,層次分明,氣勢恢弘。挑樑飛簷間,可窺流暢的線條佈局。彩繪生香中,造就宏麗的飛閣流丹。


走上金殿後面的觀景台,塵世中芸芸眾生之一的我,亦與眾人一樣,期盼著一睹峨眉山四大奇觀之一——雲海,意欲以大快朵頤之勢,一飽俗人之眼福。至
於另外三大奇怪,便是早已知道,終是與此行無緣。想像中的峨眉雲海,應當是波濤洶湧,白浪翻滾,氣勢磅礴。想像中的峨眉金頂,還可遙望白雪皚皚的貢嘎雪
山,俯瞰萬千林立的群峰。殊不知,那些景色,只美麗在別人的文字裡。站在懸崖峭壁邊,展眼望去,唯有濃得化不開的雲霧,氤氳在深不可測的谷澗之中,霧嵐從
谷底升騰而起,朦朦朧朧地彌散在半空之中。縹緲迷離,若夢似幻。蒼茫之中,世界唯餘一片白色。崖壁邊一朵搖曳的野花,小巧的花瓣,在霧嵐中幾許淒迷地綻放
著,竟是有著那麼不引人注目的美。我覺得,它正向我輕輕招手,讓我忍不住向它探身而去。它,瘦弱的身軀,懸於絕壁之上,納天地之靈氣,吸日月之精華,究
竟,默默地開放了多少個暑來寒往?聲聲木魚,裊裊青煙,是否也曾修渡它一顆充滿佛性的心?它才會如此堅守著歲月的平淡,沉浸於心靈的寂寞。我的心裡,濕潤
的感覺漸次充盈,似乎,正被無聲地滌蕩著,僅留一片於峨眉山上採集到的雲霧般的純白,是那種文字亦無法抵達的淨。此行雖不見雲海,亦不生遺憾之感。
 

峨眉之行,在浮光掠影中,匆匆而過。煙霧中的群山峻嶺,印像中的飄逸仙境,沐浴在大山深處的廟宇殿堂,鼓樂鐘鳴彷彿還在耳旁縈繞不斷。古木幽深,
淹沒了來回的小徑,多姿風韻的山光掠影,陶醉了我幾番的心情……峨眉歸來不看山,唯希望,能再次沿著迂迴曲折的山路慢行跋涉,細細地盡攬峨眉所有旖旎的風
景,把心中的仰慕之情發揮得淋漓盡致。與每一個古剎,相逢於濛濛細雨之中,與每一朵沾染佛性的野花,低語心靈的寧靜。峨眉山,心中的聖山,無盡的留戀。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心情隨筆 心情日記
自訂分類:Room For Qian Qian
上一則: 男人和女人
下一則: 您的孩子近視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