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論論文〉補充講義
一 關於曹丕( 187—226 )
(一) 家世簡表(曹操妻妾 16 位,有 25 個兒子) 曹操 — 曹昂(丁氏所生。建安三年,隨曹操南征,被張繡所殺。)
曹丕(魏文帝) ---- 曹叡
曹彰(性偏急,以勇識過人為世稱道,以意氣雄厲,為曹操所重。)
曹植(陳思王)
曹沖:神童,曾有秤象之佳話,不幸 12 歲過世。
(二) 字號:子桓
(三) 籍貫:沛國樵人(今安徽亳州,亳,音ㄅㄛˋ)
(四) 生卒年: 187—226
(五) 經歷:
1. 五歲學射箭,六歲學騎馬
2. 八歲能文有才逸,博貫古今經傳、諸子百家,吳質輔助(比曹丕大 10 歲)
3. 十一歲起隨曹操四處征戰, 31 歲立為太子。
4. 為人謹慎、謙和,有機智,厚於公而薄於私。
5. 曹操死後,嗣位為丞相,時年 33 歲。
6. 篡漢,國號魏,國都洛陽,在位七年而崩。
(六) 政績:輕刑罰、薄賦稅、禁止宮人與婦人干政、不准厚葬、廣建室屋以居學者。容納忠諫,禮遇人才,尊孔崇儒,下詔令民奉祀孔子,設學堂以修儒家禮儀。
(七) 學術:結合儒者,主編了中國第一部類書皇覽(三國劉邵等整理五經群言,以共皇帝閱讀之書,今亡佚),對文化傳播不遺餘力。
(八) 軍事:無(追慕黃老之術)
(九) 著作:《魏文帝全集》二卷(《典論》二十篇,今存〈自敘〉及〈論文〉;《列異傳》、文集,惜大部分散佚)
(十) 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1. 與曹操、曹植大力提倡文學,促成建安文學的興盛繁榮。
2. 〈典論論文〉是中國第一篇文學批評的專論。(單篇文章)
3. 〈燕歌行〉為現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詩。(每一句均押韻,全詩共 15 句)
4. 首先提出建安七子之名
(十一) 後人評論:
劉勰《文心雕龍‧才略》:
魏文之才,洋洋清綺。舊談抑之,謂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儁,詩麗而表逸;子桓慮詳而力緩,故不競於先鳴。而樂府清越,《典論》辯要,迭用短長,亦無懵焉。但俗情抑揚,雷同一響,遂令文帝以位尊減才,思王以勢窘益價,未為篤論也。
(十二) 附:三曹比較
1. 曹操( 許劭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 AD155----AD220 )
(1) 字號:字孟德,小字阿瞞
(2) 重要經歷:
l 掃平北方軍閥
l 漢獻帝時任丞相
l 死後被曹丕(魏文帝)尊為魏武帝
(3) 軼事:
l 與楊修同時經過曹娥碑,有「乃覺三十里」之嘆 (見《世說新語》)
l 接見匈奴,匈奴使者有「床頭捉刀人」之嘆(見《世說新語》)
l 望梅止渴
(4) 主要成就:
l 與曹丕、曹植大力提倡文學,促成建安文學之興盛繁榮。
l 建安時期代表詩人之一
l 樂府詩蒼勁悲涼
l 鍾嶸《詩品》列為下品
(5) 主要著作:〈短歌行〉、〈蒿里行〉、〈苦寒行〉
2. 曹丕
(1) 字號:子桓
(2) 為人:御之以術,矯情自飾
(3) 重要經歷:
l 曹操次子,篡漢,都洛陽,國號魏
l 雅好文學,為建安時期代表詩人之一。
(4) 軼事:與曹植有「煮豆燃萁」之事(見《世說新語》)
(5) 主要成就:
l 詩人兼文學批評家
l 〈典論論文〉是中國第一篇文學批評的專論(單篇文章)
l 〈燕歌行〉為現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詩。
l 詩風清麗委婉
l 鍾嶸《詩品》列為中品
(6) 主要著作:〈典論論文〉、〈與吳質書〉、〈燕歌行〉
3. 曹植( AD192----AD232 )
(1) 字號:子建
(2) 為人:
l 飲酒不節 ---- 建安 24 年,曹仁被包圍,曹植酒醉,不能受命
l 不自彫勵 ---- 擅開禁城的司馬門,影響帝王的安全
(3) 輔助者:丁儀兄弟、陽修
(4) 重要經歷:
l 曹操第四子,年輕時頗有大志。
l 魏成立之後,受曹丕、曹叡父子壓抑。(安卿侯 ---- 甄城侯 ---- 甄城王 ---- 雍丘王 ---- 東阿王 ---- 陳思王)
l 晚年封於陳,死於陳,諡號思,世稱陳思王。
(5) 主要成就:
l 擅長詩、賦、散文。五言詩成就最大,體現「建安風骨」。
l 被謝靈運譽為「才高八斗」。
l 鍾嶸譽之為「建安之傑」「五言之冠冕」
l 鍾嶸《詩品》列為上品
l 詩以曹丕稱帝為界,前期情調樂觀開朗,後期沈鬱悲壯。
(6) 主要著作:
〈感甄賦〉、〈銅雀臺賦〉、〈洛神賦〉、〈七哀詩〉、〈贈白馬王彪〉等
(7) 對文學的看法: 辭賦小道,固未足以揄揚大義,彰示來世也。
二 關於〈典論論文〉
(一) 出處:《昭明文選》
(二) 作者:曹丕(為太子之時)
(三) 時間:建安二十二年( AD217 )之後( 30 歲以後的作品)
(四) 動機:建安二十二年,瘟疫流行,徐陳應劉等人具作古,曹丕有感而作
(五) 態度:審己以度人
(六) 內容:批評文人相輕之弊端,對於文體、風格、才性、及著述的重要,均有精闢論述。
(七) 文章結構
(八) 價值:
1. 批評文人相輕之弊端,指出文學批評者的錯誤觀念與應有的態度
2. 評建安七子文章之優劣【( 1 )舉例 ( 2 )名稱首見於此】
3. 文體論:四科八體(奏議宜雅,書論宜理,詺誄尚實,詩賦欲麗)
4. 文氣論:雖在父兄,不可以移子弟(強調文學創作以先天之才氣為主)
5. 論文學之重要: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6. 刺激劉勰《文心雕龍》的創作
7. 開文學批評的風氣,成為中國文學批評之祖(單篇文章)。
(九) 後人批評
《文心雕龍‧序志》:「 魏典密而不周 」
三 附:文學批評論
(一) 曹丕文學批評的成就與貢獻
建安時代是中國文學風氣極為興盛的時代,建安文學又以詩歌創作與文學批評成就最高。詩歌的成就,三曹父子各擅勝場,而以曹植最受肯定;文學批評則毫無爭議的以曹丕貢獻最大、成就最高。
曹丕的文學見解主要見於《典論‧論文》、〈與吳質書〉。《典論‧論文》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極為重要的論文之一。在曹丕之前,已有不少文學論文,如〈詩大序〉、班固〈兩都賦序〉、〈離騷序〉、王逸〈楚辭章句序〉,但或僅就一部書,或僅就一種文體立論;《典論‧論文》則討論到多種文體與多位作家,並且論述了作家與作品之間的關係、文學的作用與地位等問題,篇幅雖不長,卻較全面的討論了文學的相關問題。
(二) 文學批評者常犯的錯誤(見《文心雕龍‧知音》)
1. 貴遠賤近(貴古賤今、貴今賤古均不可))
夫古來知音,多賤同而思古。所謂「日進前而不御,遙聞聲而相思」也。昔 〈 儲說 〉 始出, 〈 子虛 〉 初成,秦皇漢武,恨不同時;既同時矣,則韓囚而馬輕,豈不明鑒同時之賤哉!
2. 向聲背實
至于班固、傅毅,文在伯仲,而固嗤毅云「下筆不能自休」。及陳思論才,亦深排孔璋,敬禮請潤色,歎以為美談;季緒好詆訶,方之於田巴,意亦見矣。故魏文稱︰「文人相輕」,非虛談也。
1. 闇於自見(崇己抑人、崇人抑己亦不可)
至如君卿唇舌,而謬欲論文,乃稱「史遷著書,諮東方朔」,於是桓譚之徒,相顧嗤笑。彼實博徒,輕言負誚,況乎文士,可妄談哉!故鑒照洞明,而貴古賤今者,二主是也;才實鴻懿,而崇己抑人者,班、曹是也;學不逮文,而信偽迷真者,樓護是也;醬瓿之議,豈多嘆哉!
(一)文學批評者可能會遇到的困難----文體繁多,人莫圓該
夫篇章雜沓,質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圓該。慷慨者逆聲而擊節,醞藉者見密而高蹈;浮慧者觀綺而躍心,愛奇者聞詭而驚聽。會己則嗟諷,異我則沮棄,各執一隅之解,欲擬萬端之變,
(二)文學批評者應有的態度
1. 博觀:
凡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故圓照之象,務先博觀。
2. 無私:
無私於輕重,不偏於憎愛,然後能平理若衡,照辭如鏡矣。
3. 六種角度:
是以將閱文情,先標六觀︰一觀位體,二觀置辭,三觀通變,四觀奇正,五觀事義,六觀宮商。斯術既行,則優劣見矣。
二 建安文學
建安是一個政治混亂、兵禍連年的時代。當時文人過著朝不保夕的日子。直到建安十年(二○五)北方初定,留在曹魏根據地鄴城的文學家始稍獲喘息的機會。當時實際掌握政權的曹操自己也深愛文學,這提供了曹丕兄弟良好的文學條件與典範,父子兄弟都愛好文學,又實際參與文學活動,並有質量俱佳的文學創作,於是一時蔚為風氣,形成文學史上有名的「建安時代」。
(一)三祖陳王(見:中國文學史上的「數人並稱」)
(二)建安七子:(名稱首見於〈典論論文〉)
1. 孔融:(AD153--AD208)
(1) 字:文舉
(2) 籍貫:魯國(今山東曲甫阜)
(3) 經歷:曾為北海相,後為曹操所殺。
(4) 嘉言:小時了了,大未必佳。(陳煒----見《世說新語》)
(5) 著作:《孔北海集》
(6) 時人評論:
l 優:體氣高妙,有過人者……及其所善,揚、班儔也
l 缺:然不能持論,理不勝辭,以至乎雜雜以嘲戲。〈典論論文〉
2. 陳琳:(?--AD217)
(1) 字:孔璋
(2) 籍貫:廣陵(今江蘇揚州)
(3) 經歷:曾替袁紹草檄〈移豫州檄〉,即討伐曹操之文。
(4) 軼聞逸事:文章可治曹操頭風
(5) 著作:《陳記室集》
(6) 時人評論:
l 優:章表書記,今之雋也。〈典論論文〉
章表殊健〈與吳質書〉
琳瑀章表,有譽當時。孔璋稱健,則其標也。《文心雕龍‧章表》
l 缺:章表微為繁富〈與吳質書〉
3. 王粲:(AD177--AD217)
(1) 字:仲宣
(2) 籍貫:山陽(今山東鄒縣)
(3) 《三國志‧魏書‧王粲傳》:倒屣相迎(蔡邕迎王粲)
(4) 著作:《王侍中集》(〈初征賦〉、〈登樓賦〉、〈槐賦〉、〈征思賦〉)
(5) 時人評論:
l 優:長於辭賦…雖張蔡不過也。
l 缺:然於他文,未能稱是。〈典論論文〉;仲宣獨自善於辭賦,惜其體弱,不足起其文〈與吳質書〉
l 七子中成就最高。
4. 徐幹:(AD171--AD217)
(1) 字:偉長
(2) 籍貫:北海(今山東昌樂縣)
(3) 個性:有箕山之志
(4) 著作:《中論》(〈玄猿賦〉、〈漏知賦〉、〈圓扇賦〉、〈橘賦〉)
(5) 時人評論
l 優:長於辭賦…有齊氣,然粲之匹也…雖張蔡不過也。〈典論論文〉
懷文抱質,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謂彬彬君子矣。著《中論》廿餘篇,成一家之言,辭義典雅,足傳於後。此子為不朽矣。〈與吳質書〉
l 缺:然於他文,未能稱是。〈典論論文〉
5. 阮瑀:(?--AD212)
(1) 字:元瑜
(2) 籍貫:陳留(今河南陳留縣)
(3) 著作:《阮元瑜集》
(4) 其子為阮籍(阮籍與阮咸為叔姪關係,同為竹林七賢之一)
(5) 時人評論:
l 章表書記,今之雋也。〈典論論文〉
l 書記翩翩,致足樂也。〈與吳質書〉
6. 應瑒:(?--AD217)
(1) 字:德璉
(2) 籍貫:汝南(今河南項城縣)
(3) 著作:擅長作賦,有《應德璉集》
(4) 時人評論:
l 和而不壯〈典論論文〉
l 常斐然有著述之意,其才學足以著書,美志不遂,良可痛惜!〈與吳質書〉
7. 劉楨:(?--AD217)
(1) 字:公幹
(2) 籍貫:東平(今山東東平縣)
(3) 軼聞逸事:平視甄宓
(4) 著作:.今存詩十五首,《贈從弟》為其代表作
(5) 時人評論
l 壯而不密〈典論論文〉
l 有逸氣,但未遒耳。其五言詩之善者,妙絕時人。〈與吳質書〉
l 七子中詩名最盛,鍾嶸錄其詩為上品。
(三)其他:
1. 又稱「鄴下七子」(鄴,音ㄧㄝˋ,今河南彰縣,漢末是曹操的封地)
2. 據《三國志‧王粲傳》,徐幹、陳琳、應瑒、劉楨四人均因瘟疫卒於建安二十二年(217)。
三 文學觀念之演變
(一) 先秦:
「文」與「學」合而為一,密不可分,因此何晏等以為「文學」包括「一切典章制度」,故「文學」一詞有「文獻」之意。例:「博我以文」、「行有餘力,則以文學」《論語》
(二) 兩漢:
「文章」(純文學)「文學」(含文獻之意)雖有較明顯的分野,「散文」「韻文」沒有嚴格的定義。
(三) 魏晉:
「文章」(純文學)與「文學」(含文獻之意)有較明顯的分野。
(四) 六朝:
1. 「文學」(純文學)獨立於「文獻」之外,故歷代史家,以通經名家者,入史書的「儒林傳」;以雋才能文者入文苑傳。
2. 將文章(純文學)分為「文」與「筆」,以有韻的稱「文」,無韻的稱「筆」。
四 國學常識
(一)《昭明文選》:
1. 簡稱:文選
2. 編者:昭明太子蕭統(蕭統替《昭明文選》寫序)
3. 選文時間:先秦----齊梁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