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奇摩雅虎時期,便已在格友的格子裡看過這熟悉的一幕,
一幀幀寫實動人的照片,娓娓述說一個個籍籍無名的小人物,
努力地,在台灣各個角落裡求溫飽的堅毅與辛苦。
那天,老師傳來訊息,
安排了這樣的機會來到嘉義縣溪口鎮,尋訪當地僅剩唯二的手工竹簍工廠,
能走入曾經那麼熟悉的畫面,內心感動而期待。
其實,去年來過一趟,卻因為工作時間不對無功而返。
今年,再度重返舊地,不料卻正逢多個攝影團體也來拍攝。
生澀的拍攝經驗,已讓自己不知如何構圖取景了,
加上這麼一窩蜂的人潮湧入,更是令自己腦袋瓜呈現一片空白。
許多傳統產業在台灣已逐漸蕭條而沒落,
手工製品多數因為耗時耗人力,因生產績效考量而逐步被機械所取代。
因為傳承不易,更顯得這日薄西山的產業彌足珍貴。
嘉義溪口鎮南美村素來以竹編聞名,
鄰近地區的蔬菜運銷到各地所需竹簍多出自於此,
隨著歲月演進,及供需市場汰換,後來竹製品也已多為塑膠製品取代,
幸而竹編藝術得以保存成為美南村的一項特殊技藝。
手工編織竹簍工序相當繁複。
得將竹子對剖成竹片,經由高溫火烤,待其軟化再折成需要的外框形狀,
放涼定型之後即是四個邊角的支架。
ㄚ北專注凝神於眼前火烤的竹子。
當時雖是寒冷的冬季,見他皺著眉頭耐著高溫火烤一綑又一綑的竹子。
待炎夏來臨,如此高溫更非一般人可以接受。
想著為了一日溫飽的他,忍受惡劣環境,而我們攝影人卻只為了掙得一個畫面...
內心...竟浮起些許不安與愧疚。
老師拿著竹簍,一旁同學排隊等君入甕,透過一個個的縫隙以框圖方式構圖。
為了拍攝不同取景,總會有另類,有趣的畫面,不禁令人莞爾。
在拍攝的過程中, 一直不斷在找尋那位高齡八十幾歲的阿嬤...
網路上有些關於她的故事,見不到她,也讓自己不由自主擔憂了起來。
老師眼看這麼多的攝影團體,做個手勢引導大家轉移陣地。
在附近巷弄走著走著,居然就遇上了心裡懸著的老阿嬤。‧
原來老阿嬤已退休了,但為了讓我們再次紀錄她駕輕就熟的手法與專注投入的身影,
移動她老人家緩慢的步伐,蹲下之後,開始撫觸這她已熟悉半個世紀以上的竹片。
一個個竹簍,編織著老一輩人的故事。
儘管是傳承好幾代的家族產業,
然而今日年輕人紛紛離鄉工作,接手的人越來越少,
台灣許許多多傳統產業即將沒落,未來又該如何走下去呢?
~~舊作寫於2015.03~~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10樓. 洪明傑〔洪杰〕2016/12/03 12:15
這也是攝影的好題材 這項技藝遲早會消失不見的
這些影像將是保留這項傳統技能的一個寶貴紀錄
謝謝洪老師
剛上攝影課初期, 老師提到攝影題材之一~~紀實攝影。 許多傳產,社區發展,舊式建築... 這些都是會隨著環境變遷,工業文明進步而消失,攝影則是保存這些紀錄很好方式。 我很少拍攝晨昏大景,但是對於市井小民汲汲於生計,對於生活的投入與認真態度,一直是我敬佩,想用自己的方式留下紀錄。
周一愉快。
雨初 於 2016/12/12 10:35回覆 - 9樓. AL2016/11/24 08:55
看了才知道做這些竹簍的功夫和辛苦。記得以前菜市場的菓菜活雞,都是用竹簍裝的,有圓有方,密實或寛格。有些菜販,一大早挑兩個竹簍,內有清晨採收約新鮮蔬菜,到市場邊叫賣。有些外省老兵用腳踏車載織的比較密實的方型竹簍,熱饅頭包在棉被內保溫,大街小巷叫賣,最後也到了菜市場周邊。有些商家也把小小孩子帶箸放在竹簍內,方便照顧。
現在很流行小型竹簍作收納用,加內襯布,外加顏色。這些小竹簍應該是機器做的,沒有阿嫲的古樸風格。
AL看到這些民俗技藝,沉寂的古早記憶就會自動出現,忍不住長氣回應。
謝謝Al "長氣回應", 為了外框成型,這些竹子都需高溫火烤,工作環境真的很辛苦。
看您形容的畫面就好像在說著一個故事,一個早期台灣市井小民的生活面。 提起以前菜市場的場景, 裝菜, 裝雞,現在鄉下菜市場還看得見,有時在我們鄉下偶而仍會看到老婆婆一根扁擔挑起兩個竹簍裝著自己栽種沒噴灑農藥的菜在菜市場叫賣, 只不過,忙碌的現代人多半是上超市買菜及日常生活用品,那真實,溫馨,親切的畫面在都會中已不多見了。 有時,會想揹起相機走入市場拍下小販與客人的互動,我想那是貼近真實生活面一幕幕的戲,也是人生。
在大賣場曾看到你說的裝著布內襯的小竹簍, 我想那不只是機械製, 也應該是大陸製吧。 除了塑膠製容器,這些低價位的小竹簍也提供我們另一個選擇,雖然少了阿嬤手工編製的味道,卻也滿足我們喜歡工藝品的需求, 不是嗎?
雨初 於 2016/11/24 14:33回覆 - 8樓. simma2016/11/23 08:49
雙手編織出歲月
穿過來、插過去....
人生作品一件一件完成
一雙雙操勞的手都是人生,都是歲月....訴說每個家庭意味深長的動人故事~ 雨初 於 2016/11/23 09:35回覆 - 7樓. *Susan*2016/11/22 19:57
雨初取的角度很棒
有藝術氣息
- 6樓. 航迷老叟2016/11/21 09:38
照片拍得很動人,充滿著鄉土氣息,
在鏡頭下,手工編織竹簍,不只是一項工藝,
更有一種從事勞動的美,可惜的是這項民俗工藝,
漸漸的失傳,民俗無所不在,但凡人生活的地方,
薪火無法相傳,有些傷感,任誰也擋不住,所以唯有珍惜。
謝謝您的美言語鼓勵。
這些辛苦人們的青春與歲月維繫住幾世代的傳產風華。 隨著工業技術發展進步,手藝傳承的脫節,以及編織耗時耗工下,傳統的編製竹籃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傳統的竹籃正逐漸被塑料籃所替代。 也許在不久的將來,這種竹籃也只能在保存的老照片和博物館中出現了。
雨初 於 2016/11/23 09:30回覆 - 5樓. 羅希希2016/11/21 05:57謝謝希希向上的大拇指~ 很開心。 雨初 於 2016/11/23 09:19回覆
- 4樓. 大榮哥2016/11/20 22:17攝影眼不錯,好拍。
謝謝大榮哥的鼓勵。 雨初 於 2016/11/23 09:18回覆 - 3樓. 愛唱 染布鳥2016/11/20 20:06
我特喜歡竹製或籐製品 有古樸般的典雅和舒適感 所以我家裝潢走的是鄉村風 很喜歡這幾張照片呢
曾在電視上某間餐廳以文創的角度,將竹製品做更深的延伸, 不只是藤椅,藤櫃...還用來做室內裝潢,天花板佈置,各式裝置藝術,古色古香, 只不過啊,要是我,打掃起來真要哇哇叫, 那灰塵如何清理啊?
愛唱姐的鄉村風我也好愛,當初在構築自己新家時, 我也是喜愛英國式的鄉村風,而翻閱了許多室內設計雜誌,只不過要"鄉村風"也得依賴許多木作裝潢,成本不斐,最後則簡單勾勒一個我們都很愛的溫馨小窩,就滿足了。
雨初 於 2016/11/23 09:17回覆 - 2樓. 茗香醉月2016/11/20 14:01
小時候常常去姑姑家串門子
姑姑姑丈是靠編織竹簍子竹籮筐竹椅子.....維持生活的
現在的傳統產業有些經濟價值不高且辛苦,所以年輕人大多不願意再接手
前些日子我拜託一位八十幾歲的阿公幫我綁藤椅,好說歹說才願意幫我綁
我去載的時候,問他兒子學會父親的手藝了嗎,年輕人說連修補都沒有學到
綁一張椅子賺不了多少錢......
時代是進步了,但一些文明也隨之消失了,很可惜!
剛留言了一則,沒有看就送出,呵,發現錯字連篇,刪除從打。
原來紫嫚的家鄉也面臨相同的狀況, 文明的進步社會的演進,CP值很低,人工高漲,產值太低的傳統產業漸次沒落,被機械取代以後,下一代再也沒機會知道或看到了。 老師專研於這個傳產的領域做攝影紀錄,也會提醒大家為自己生活的社區留下歷史性的畫面,包括許多老舊,懷舊,建築,行業已經廢棄,攝影除了美麗的風景照,紀實攝影也是很重要一環。 雨初 於 2016/11/23 09:09回覆 - 1樓. 繽紛2016/11/19 17:02
傳統的手藝薪傳無人,已逐漸式微。
現在塑膠製品充斥,反觀取自大自然的用品材質,
才是最環保,最貼切生活脈絡的。
傳統產業的辛苦已不是現代年輕人願意承接,年經人多走向服務業,科技或新興的文創
大環境變遷,傳產的沒落,將走入歷史已會是宿命。
儘管塑膠製品為生活帶來便利,
但同時也消耗大量的資源及形成過量垃圾,且遇熱釋出有毒塑化劑,造成環境負擔及危害健康,
在社會急速發展下,我們不得不深思的。
雨初 於 2016/11/19 18:00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