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低血壓症
2007/03/22 08:49
瀏覽11,422
迴響1
推薦1
引用0
2d、低血壓症![]() 1、預防低血壓 。低血壓可分三種類型(1)症後性低血壓:久病臥床,如心臟病、結核病等日久營養不良所造成,此症等身體健康後就會正常。(2)起立性低血壓:平臥時血壓正常,起床活動時血壓就下降。(3)源發性低血壓:遺傳及家族之體質有關係。低血壓者大部是體型瘦,個子高。低血壓輿貧血症原因是不相同。經絡穴道研究法如下:![]() ![]() (2)天柱穴。(3)大陵穴。(4)太淵穴。(6)太谿穴。(7)照海穴。 (9)陽谿穴。(10)陽池穴。(12)膏盲穴。(14)心俞穴。(15)腎俞穴。(俞)等於(輸)發音為輸。 ![]() 穴道詳細解說如下: 眼前飛蚊症相連。(1)天柱穴天柱 Tien1 Chu4 (b-10)足太陽膀胱經。 太陽膀胱經氣之所發。 【部位】 在頸項之後部髮際,大筋外廉之陷凹中,去中心外開0.7寸。 【主治】 1、後頭及肩胛肌之痙攣痛occipital and scapula muscle spasm。 2、腦病cerebrosis。 3、咽喉炎angina。 4、頭痛headache。 5、神經衰弱neurasthenia。 6、鼻腔閉塞nasal obstrution。 7、嗅覺減退defervescence of olfactory sensation。 8、意病hysteria。 9、衄血epistaxis。 【取穴】 正坐俯頭,頸項正中入髮際5分,為啞門穴。外開1.3寸,於頭大筋外側取之。 【解剖】 在斜方肌起部,深層聞頭半棘肌;正當枕動脈、靜脈幹和枕大神經幹處。 【方法】 針4~6分。灸15分鐘,有人認為禁灸。 【應用】 1、頭眩dizziness。血壓亢進hypertension。神經衰弱neurasthenia。 偏頭痛migraine;針刺天柱、配大杼穴,及點刺放血特效。 2、增強記憶力。腦部輕鬆愉快;時常按摩天柱穴。 3、調整內臟功能;天柱穴是常用之要穴。 4、道家;所用八段錦中的「鳴天鼓」是養身、健身的方法之一。 『方法』:兩手掌心掩蓋耳門,五指均向後,按壓天柱穴地帶。 兩手均食指壘在中指上面,再以食指用力,叩打天柱穴,就有大聲震盪頭腦,如同鳴鼓的聲音一樣,連叩七下腦中就非常清朗的感覺。 5、『上天柱』:澤田氏秘穴之一。 【取穴】 在風府穴外開5~7分處。 【主治】 先按兩個穴位,取其較痛之一穴位。惟較迅捷。同天 柱穴。 (1)治視力衰弱dysopia。(2)視神經萎縮optic nerve atrophy。 (3)網膜炎retinitis。(4)眼底出血eye ground hemopht halmos。 【診斷】: 頭痛headache。血壓高hypertension。精神病psychosis。天柱穴會有壓痛點。 6、肥厚性鼻炎hypertropic rhinitis;天柱穴是特效穴。 7、反側之口歪:灸天柱穴。因膀胱經與膽經相交於風池穴上1寸處。能治反側之口歪。 8、視力茫茫:天柱穴、配養老穴。 9、頸項僵直疼痛:灸天柱、針束骨穴。 (3)大陵穴p_7。 ![]() 大陵 Ta4 Lin2 (p-7) 手厥陰心包經經脈 又名心主,鬼心,十三鬼穴之四。手厥陰心包經經脈之所注,為金穴屬土。 【部位】 在手橫紋之陷中,既兩骨(尺橈)之間。 【主治】 1、心肌炎myocarditis。 2、肋間神經痛intercostal neuralgia。 3、腋腺炎。 4、扁桃腺炎tonsillitis。 5、頭痛headache。 6、發熱pyrexia。 7、疥癬tinea。 8、急性胃炎acute gastritis。 9、胃出血gastroptosis。 【取穴】 伸手握拳,從腕橫紋正中,兩筋間陷中取之。 【解剖】 在橈側屈腕肌腱和掌長肌腱之間,有屈拇長肌和屈指深肌之建;有碗掌側動脈、靜脈網;正當中神經。 【方法】 針間向大陵穴方向進針,3~5分深,留針15~30分鐘。灸10~30分鐘,灸1~3壯。 【應用】 1、大陵穴為手厥陰心包經經脈之所注,為俞穴屬土,凡本經實症均可瀉之。 2、大陵穴是心主之外圍,與心有密切關係,所以能主治有關心經之一切疾病。 大陵穴為本經的代表反映特別強,所以被列為十三鬼穴,亦是回陽九針之一。 3、鵝掌風:大陵穴配勞宮穴,立既止癢,三次既癒。 4、腕關節炎,風濕rheumatism,風濕引起之手指不能屈伸等症狀;治療時:宜用爪甲重切,以免傷大筋。 5、大陵穴是「五臟之氣,治療時必用穴」。心臟疾病時;可用大陵穴代替郤穴。 6、除口臭、清新降火;取大陵穴用瀉法。 7、嚴重痛症無法制止時;取合谷穴配足三里穴,用強刺激法止痛。 再取大陵穴,用中等刺激。片刻能熟睡、神經鎮靜,減輕痛苦,亦可治失眠。 8、必吐之法;取菸葉浸濕,紮於大陵穴及太衝穴,少頃必大吐。 9、口臭;取水溝配大陵穴。 10、心悶瘡痍;取勞工穴配大陵穴。 11、便秘;大陵、配外關穴、支溝穴。 12、腕中疼痛;取大陵配外關穴。 (4)太淵穴l_9。 ![]() 乳房疼痛牽連胸,咳需低聲觸之痛。(2)太淵l_9 太淵 Tai4 Yuan1 (l_9) 手太陰肺經。 又名太泉,鬼心,脈之會。手太陰肺經氣之所注,俞穴屬土。 【部位】 在掌橈骨側,與寸口前,腕橫紋頭,大拇指立起時,有大筋豎起,筋內側,有凹陷處是穴位。 【主治】 1、前臂神經痛antebrachial neuralgia。 2、咳嗽cough。 3、肺臟肥大。 4、肋間神經痛intercostal neuralgia。 5、結膜炎conjunctivitis。 6、角膜炎keratitis。 7、失眠insomnia。 8、肺及支氣管出血bronchitis hemorrhge。 9、牙痛toothache。 【取穴】 在腕之拇指橫紋頭,按其陷中,有脈搏動處之外側是穴位。下針時要避開血管。 【解剖】 橈側腕肌腱的外側,在外展拇長肌腱內側;有橈動脈、靜脈;佈有前臂外側皮神經,和橈神經淺之混合支。 【方法】 直針2分,避開血管,留針8~12分鐘。灸7~12分鐘,灸1~3壯。 牙痛陣陣苦難挨,【中藥】葛根湯加石膏好。(1)太谿穴 【應用】 1、太淵穴是肺經俞穴屬土,土生金,故為肺經母穴。凡一切肺經所過之症候,下針皆有效。 (6)太谿穴k_3。 ![]() 牙痛陣陣苦難挨,【中藥】葛根湯加石膏好。太谿穴 太谿 Tai4 Tsih1 (k-3) 足少陰腎經。 又名呂細。足少陰腎經之所注,為俞穴屬土,為回陽九針之一。 【部位】 在內踝骨後5分,跟骨上,動脈陷中。 【主治】 1、熱病後之四肢厥冷aglid limb。 2、心臟內膜炎endocarditis。 3、橫膈膜痙攣diaphragma。 4、喘息asthma。 5、咽喉炎angina。 6、口腔炎stomatitis。 7、乳癰。 8、嘔吐vomiting。 9、子宮病hysteropathy。 【取穴】 正坐,內踝骨內側與跟骨筋腱,之間陷中取之。是與崑崙相對。 【解剖】 在內踝骨與跟腱之間,前方有脛後動脈、靜脈;分佈?小腿內側皮神經,正當脛神經經過。 【方法】 針尖對向外踝骨前緣,斜刺3~5分,留針15分鐘。灸10分鐘灸3壯。 【應用】 1、太谿穴可調節內臟作用,可瀉可補,為回陽九針之一。 2、『診斷』:灸病重病,欲知其臟氣強弱,當診太谿穴脈,此脈已絕,無救也。 3、小兒驚癇、麻痺infantile eclampsia:針刺太谿穴。 4、耳痛otalgia;針刺太谿穴、配足三里。 5、寒瘧algia malaria:針刺太谿穴、配商陽穴。 6、澤田健氏法之太谿穴。 『取穴』 內踝骨下際與舟壯骨下際連線,中央點下1分處,是穴位。強押時足心有痠麻感。 『主治』 腎臟疾病。腳氣病。足蹠痛。足部冷感。足關節炎。風濕病。 (7)照海穴k_6。 ![]() 子宮痙攣小腹疼,突然如絞痛難忍。 照海 Tsao4 Hai3 (k-6)足少陰腎經。 又名陰礄,陰礄脈所生。 【部位】 內踝骨尖下1寸。 【主治】 1、意病hysteria。 2、月經不順irregular menstruation。 3、子宮外出prolapse of uterus。 4、淋病。 5、陰莖異常勃起。 6、扁桃腺炎tonsilitis。 7、四肢倦怠lassitude。 9、咽喉乾燥laryngoxerosis。 10、失眠insomnia。 【取穴】 坐穩後,將兩足底相對合,從內踝骨尖直下1寸。距骨結節與內踝骨之間陷中取之。 【解剖】 在內踝骨下方,外展拇肌止點;後下方為脛後動脈靜脈;分佈?小腿內側皮神經,深部正當脛神經本幹。 【方法】 針3~5分,可用三稜針點刺放血。灸10~15分鐘灸1~3壯。 【應用】 1、八法交會穴;照海配列缺穴。『主治』:咽喉、胸膈疾病。 2、五更瀉(早上3時~5時),乃腎瀉。為慢性腹瀉chronic dirrhea之一。宜溫補腎臟調理脾胃。 『治療』:針、灸,以照海為主穴。配腎俞。命門。三陰交。脾俞。足三里。 再取百會以振奮下陷之氣。 3、口緊不開。痰涎壅塞;先用針刺少商。商陽。少衝使其出血。 再用三稜針刺照海穴,放出紫色瘀血,既癒。 4、通大便;照海。配支溝穴。 5、腹中硬塊;照海。配內關穴。 6、咽喉病;照海。百會。配太衝穴。 7、疝氣hernia;照海。陰交。關元。氣海穴。 8、腳氣;照海。陽交。陽陵泉。足三里。 (9)陽谿穴li_5。 ![]() 又明中魁,手陽明大腸經脈之所行,為經穴屬火。 【部位】 在手腕橫紋之上側,兩筋間陷中,直對合谷穴。 【主治】 1、頭痛headache。 2、耳鳴tinnitus aurium。 3、耳聾deafness。 4、扁桃腺炎tonillitis。 5、齒痛toothache。 6、意病hysteria。 7、結膜炎conjunctivitis。 【取穴】 以手掌側置,拇食指伸直,拇指向上翹起。當岐骨後方現凹處市穴位。 既舟狀股與橈骨端之間大筋側,按之甚痠脹,此處有大靜脈可見,下針宜小心避開。 【解剖】 在腕背橈側,伸拇長短肌腱之間;有頭靜脈橈動脈的腕背支;分布橈神經淺支。 【方法】 針3~4分,留針15分鐘。灸10分鐘,灸1~3壯。 【應用】 1、牙痛dentalgia:2、腰痛lumbago:陽谿穴配二間穴。 3、對側腳外踝骨疼痛:針刺陽谿穴,用強刺激要針感有效。 (10)陽池穴t_4。 ![]() 又明別陽,手少陽三焦經脈之所過,為原穴。六陽經之溜。禁灸。 【部位】 在手腕上橫紋陷中。 【主治】 1、感冒common cold 2、風濕病rheumatism 3、關節炎arthritis 4、前臂諸肌之痙攣及麻痺brachial muscles spasm and paralysis 5、子宮前屈或後屈anteflexion of uterus or postflexion of uterus 6、糖尿病diabetes 【取穴】 握拳,按取第四掌骨之上端橫紋中間,前為第四指,後為尺骨於凹陷中取之。 【解剖】 在手腕背側,尺骨和腕骨的關節部;伸指總肌腱和伸指固有肌腱之間;有腕背靜脈網,腕背動脈; 分布有尺骨神經總支和前臂背側皮神經末支。 【方法】 針2~4分。 【應用】 1、 陽池穴是治療腕關節風濕的特效穴crapal articcular rheumatism。 2、 陽池穴不宜深刺,以防刺傷腕關節囊。 3、 女性汗毛過長。子宮位置不正。冬天手部發冷。 治療:灸陽池穴、中脘穴,可充實三焦之氧化。 4、 鬆弛腸直肌之緊張。治子宮左屈。促進小腸乳糜之吸收。遏止妊娠嘔吐vomiting at prenancy。 治療:灸左陽池穴。 5、 糖尿病diabtetes。口渴thirst。煩悶、寒熱malaria。治療:灸陽池穴 (12)膏盲穴b_43。 ![]() 膏盲 Kao1 Huag1 (b-43-38) 足太陽膀胱經脈。 【部位】 在胸椎thoracic第四節之下,外開3寸。 【主治】 1、一切慢性疾病chronic duseases。 2、肺結核pulmonary tuberculosis。 3、胸膜炎pleuritis。 4、支氣管炎bronchitis。 5、神經衰弱neurasthenia。 6、遺精,失精emission。 7、健忘amnesia。 8、嘔吐vomiting。 9、胃出血gastrorrhagia。 10、喘息asthma。 11、瘧疾malaria。 【取穴】 正坐,左手掌指搭在右肩俞穴。右手掌指搭在左肩俞穴。使肩胛骨外開。 醫者自患者的第四、第五胸椎間。外開3寸處,以中指按取第四肋骨間,有酸痛感是穴位。 【解剖】 在肩胛岡內端邊緣,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層為髂肋肌;有第四肋間動脈背側支; 有第二胸神經後支、內側皮支,深層為第三胸神經後支及外側支,與上位一至二個胸神經後支、外側支, 此外並有肩胛背神經分佈,最深層正當第四肋間神經幹。 【方法】 針尖向外斜刺6分~8分。灸30~100分鐘,灸7~15壯。 【應用】 1、在古書上,膏盲穴是無所不療。可以多灸。能治一切慢性病及結核病。 2、「注意」;膏盲穴灸後;一定要灸足三里,以降身體上部之充血,否則會發生吐血或高血壓,及其他病變。 3、灸治膏盲穴;當覺似水流之狀,亦當有所下。若無停痰宿飲,則無所下也。 4、如病人已困,不能正坐,當令側臥,挽其上臂,取穴而灸之。 又灸臍下,氣海。丹田。關元。中極。四穴中任取一穴。又灸足三里,以引火氣導下。 5、世世皆以,膏盲二穴;為起死回生妙穴。殊不知病有淺深而醫有難易,病淺者針灸可保十全,病深者不亦為力。 6、扁鳩云:病有六不治。經云:色脈不順,而莫針也。盲鬲也,心下為膏。 又曰:凝者為脂,釋者為膏。又曰:膏連心,脂膏也。 7、人年二旬後,方可灸此兩穴。仍灸足三里二穴,引火氣下行,以故其本。 8、若未出幼年而灸之,恐火氣盛,上焦作熱,每見醫家,不分老少,又都不針瀉足三里。 以致虛火上炎,是不經口授而妄作也。豈能療其疾哉? 患者灸膏盲穴,必須針足三里或氣海穴,更清心絕慾,善為調攝,何患乎疾之不療也。 9、二十歲以上方可灸膏盲穴,如脈洪象,切勿艾灸,以免虛火上炎。 10、胃酸過多;灸膏盲穴。如膏盲穴與足三里穴,同時灸時,反而會生胃病。故必先灸膏盲穴,再灸足三里穴。 11、陽氣虛損。神魄勞倦night mare。氣鬱suffocating。眠多drowsiness。夢遺nocturnal pollution。健忘amnesia。 等症『治療』;灸膏盲穴,無不痊癒者,醫家之寶穴。 12、膏盲穴與足三里,可同針刺。不可同灸。 13、膏盲穴;專治肺結核及哮喘。 (14)心俞穴b_15。 ![]() 治五臟:1心臟、2肝臟、3脾臟、4肺臟、5腎臟之發炎。 心俞 Hsin1 Ssu2 (b-15)足太陽膀胱經。主瀉五臟之熱。 又名背俞。 【部位】 第五胸椎thoracic之下,外開1.5寸。 【主治】 1、癰(毒瘡)Keratitis。 2、心臟諸疾病Heart disease。 3、胃出血Gastronhagia 。 4、嘔吐vomiiting。 5、癲癇epilepsy。 【取穴】 正坐按第五胸椎thoracic下神道穴,外開1.5寸取之。 【解剖】 有斜方肌、菱方肌,深層為最長肌;佈有第五絡間動脈、靜脈測支及內側支;正當第五胸神經後支、內測皮支,深層為第五胸神經後之外測皮支,上位二至三個胸神經後之外測皮支。 【方法】 針尖向外斜刺5~8分。灸10分鐘。夏天非必要,心俞穴不灸。 【應用】 1、心俞穴:主瀉五臟之熱及發炎。心俞是轉輸心臟精氣,內外相應之處,針灸心俞:有清心瀉熱開竅之效。 2、結核病:針灸心俞穴。 3、全身虛弱贏瘦無神:針灸患門穴(經外奇穴)胸椎thoracic第五、六之間外開1.5寸。 4、神經衰弱neurasthenia。精神病psychosis。腦充血cerebral congestion。血壓亢進hypertension:針灸心俞穴。 5、舌病tongue disease:針灸心俞穴。 6、腰腎虛乏,夢遺症nocturnal emission。風癇epilepsy:心俞穴、配腎俞穴、配神道穴。 7、小兒數歲不語:針灸心俞穴。 8、凡胸背之針:不宜過深。 (15)腎俞穴b_23。 ![]() 腎俞 Shen4 Ssu2 (b-23)足太陽膀胱經。主瀉五臟之熱。 又名高蓋。 【部位】 在腰椎lumbar第二節之下,與臍眼同水平。 【主治】 1、腎炎nephritis。 2、膀胱麻痺及痙攣cystoparalysis and spasm。 3、腰神經痛lumbar neuralgia。 4、淋病gonorrhea。 5、血尿hematuria。 6、糖尿病dibetes mellitus。 7、精液缺乏aspermatic。 8、身體贏瘦cachexia。 9、月經不調menoxenia。 10、遺精emession。 11、一切祕尿器疾病urinary disease。 【取穴】 正坐、俯臥,腰椎第二節之下為命門穴,外開1.5寸取之。與臍眼同水平。 【解剖】 腰背筋膜、最常肌和髂絡肌間;有第二腰動脈、靜脈測支及內側支; 有第腰神經後之外測皮支,深層為第一腰神經後支外測皮支,上位有2~3個胸神經後支外測皮支。 【方法】 針尖向外斜刺,5~8分,留針10~20分鐘。 灸30~100分鐘,灸5~15壯。 【應用】 1、夜尿症enuresis。五臟(西醫曰)發炎,中醫曰(熱氣實熱)火氣大:腎俞為主穴。 2、腰痛、腰痠、腰寒:非腎俞穴莫屬。外寒而起者用針,內寒而起者用灸。 3、全身整體治療中:腎俞穴、曲池穴、是必用穴。 4、神經衰弱neurasthenia:腎臟疾病;用膀胱經腎俞、次聊、有時用膀胱募穴、中極穴。 膀胱疾病;用腎經之大赫、太谿穴。 5、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 凡有腰痛lumbago、腿痛、時輕時重,天寒則劇痛。 活動障礙等症:用腎俞、委中為主穴。配穴為關元俞、次聊。 【治療時】: 患者俯臥腰痛者;先取腎俞、委中、次聊。腿痛者;先取委中、腎俞、次聊、關元俞。 【施術時】: 委中用豪針1.5~2寸,行呼吸補瀉法,5~10分鐘後,腰痛停止,再針腎俞1~2寸,關元俞、次聊各針5分 (此兩穴可配合主穴輪用),亦行呼吸補瀉法,留針時,用火罐拔針刺之穴位,留針20~30分鐘。 下火罐,出針。隔日治療。 【適用】: 罐針療法;適用寒性風濕病,肌肉麻痺muscular pralysis。神經痛neuralgia。令人滿意。 【忌用】: 熱性風濕症rheumtic fever、局部紅腫、孕婦等禁用此法。 6、腎臟有病:臉會變黑,且生白色斑點;灸治腎俞穴,斑點消失。 7、老人便多:腎俞配命門。 8、腰腎虛乏、夢遺:腎俞配心俞。 9、去除胸隔、滯留瘀血:腎俞配巨聊。 |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迴響(1) :
- 1樓. 許先生2008/02/15 18:23是日本書 jack_lee 於 2008/03/04 16:48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