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牙痛苦難
2007/03/10 07:53
瀏覽4,066
迴響2
推薦0
引用0
7a.牙痛苦難挨。![]() 一、牙痛陣陣苦難挨,除了穴道針治外,再服中藥葛根湯加石膏。 中醫解釋。主治穴道。 牙痛陣陣苦難挨,太谿三里針效高。 再扎二三間合谷,葛根湯加石膏好。 主治穴道; 二、中醫研究,所使用之穴道及部位如下。主治配穴; (1)太谿穴。(2)三里穴。(3)二間穴。(4)三間穴。(5)合谷穴。(6)再服中藥葛根湯加石膏(請醫師指示服用) (1)太谿穴。 ![]() (1)太谿穴 太谿 Tai4 Tsih1 (k-3) 足少陰腎經。 又名呂細。足少陰腎經之所注,為俞穴屬土,為回陽九針之一。 【部位】 在內踝骨後5分,跟骨上,動脈陷中。 【主治】 1、熱病後之四肢厥冷aglid limb。 2、心臟內膜炎endocarditis。 3、橫膈膜痙攣diaphragma。 4、喘息asthma。 5、咽喉炎angina。 6、口腔炎stomatitis。 7、乳癰。 8、嘔吐vomiting。 9、子宮病hysteropathy。 【取穴】 正坐,內踝骨內側與跟骨筋腱,之間陷中取之。是與崑崙相對。 【解剖】 在內踝骨與跟腱之間,前方有脛後動脈、靜脈;分佈着小腿內側皮神經,正當脛神經經過。 【方法】 針尖對向外踝骨前緣,斜刺3~5分,留針15分鐘。灸10分鐘灸3壯。 【應用】 1、太谿穴可調節內臟作用,可瀉可補,為回陽九針之一。 2、『診斷』:灸病重病,欲知其臟氣強弱,當診太谿穴脈,此脈已絕,無救也。 3、小兒驚癇、麻痺infantile eclampsia:針刺太谿穴。 4、耳痛otalgia;針刺太谿穴、配足三里。 5、寒瘧algia malaria:針刺太谿穴、配商陽穴。 6、澤田健氏法之太谿穴。 『取穴』 內踝骨下際與舟壯骨下際連線,中央點下1分處,是穴位。強押時足心有痠麻感。 『主治』 腎臟疾病。腳氣病。足蹠痛。足部冷感。足關節炎。風濕病。 (2)三里穴。 ![]() 肚子腹部疾病(4) abodemen illness 足三哩 San 1 Li 3 (S_36) 足陽明胃經 又名足三里、下陵、鬼邪。陽明胃經氣之所入,為合穴屬土,回陽九針之一 【取穴】 (1)、正坐屈膝,大姆指尖按膝蓋骨內側,余四指並攏自然下垂於膝蓋骨外側,當中指尖處是穴位。 (2)、適外膝眼之下方3寸,脛骨外緣1寸處。 (3)、脛骨由下往上摸至,脛骨微隆起處外側約1寸之二肌肉陷中是穴位。 (4)、外膝眼直下約3寸,脛骨外緣取之。 【方法】 (1)、針8分或1.5寸,留針15紛鐘,灸20~30分鐘,灸5~7壯 。 (2)、點刺放血。 【主治】 (1) 、消化不良dyspepsia 。 (2) 、胃痙攣stomack spasm 。 (3) 、食慾不振anorexia 。 (4) 、口腔疾病oral cavity disease。 (5)、腹膜炎peretonitis。 (6)、便秘constipation。 (7)、四肢倦怠、麻痺、神經痛 。 (8)、腳氣beriberi。 (9)、頭痛headache。 (10)、眼疾及其他慢性疾病。 【應用】 (1)、足三里主瀉胃中之熱、發炎,針療時針感到足背部,亦可到胃部。 神經衰弱neurasthenia用『點刺法』。 (2)、主降上逆之濁氣,生下陷之清氣,治濁氣上塞之症。 (3)、小兒麻痺後遺症及消化不良之腹瀉lienteric dirrhea。 (4)、鼻疾rhinopathia的重要穴。 (5)、胃潰瘍gastric ulcer a、足三里 配b脾俞。 (6)、急性胃炎acute gastroenteritis a、足三里 b 中脘 。 (7)、凡上身針灸後,必灸足三里以利行氣。尤其針肩井後,必針足三里,以利調氣。 (8)、常灸足三里,元氣大增,腸胃消化及吸收增強。 (9)、小兒忌灸足三里,三十歲以上方可灸,否則反生疾病。但 只針不灸不在此限。針足三里對小兒適應症很廣。 (10)、小兒麻癖症:a、陽關b、陰谷為主穴。c、再針健側足三里,臨床上甚佳。 (11)、預防中風apoplexy:常灸足三里,以保健康。在半年內,足部脛骨常感痠麻、重癖。此為中風之前兆。 (3)二間穴。 ![]() 喉中無物乾嚥沫,似癢非痛嗆咳多。(3) 二間 Alu4 Chien1 (li_2)手陽明大腸經。 又名周谷、間谷。手陽明大腸經之所流,為榮穴屬水。 【部位】 在食指第三節之關節前內側,當食指之側面,近關節處是穴位。 【主治】 1、喉頭炎laryngitit。 2、扁桃腺炎tonsilitis。 3、齒痛tothache。 4、衄血epitaxis。 5、肩背與肱神經痛neuralgia 。 6、舌黃furred tongue。 7、口乾dry mouth。 8、不思飲食。 【取穴】 手平放,略側立,手指捲屈,當食指本節,之前端之凹陷中,赤白肉際,摸之有凹陷處是穴位。 【解剖】 在食指橈側,指掌關節前方,有來自橈動脈的指背動脈,分佈有橈神經淺支。 【方法】 斜針30°針深3分,留針20分鐘。灸15分鐘。 【應用】 1、二間為榮穴屬水,水是金之子。大腸經實症,均應瀉之。 2、喉臂頷腫。鼻衄。目黃口乾。均不宜用灸。 3、牙痛toothache。腰痛lumbago。咽痺pharyngo-plegia:針二間、足三里、配陽谿穴。 4、寒慄rigor。惡寒chilly feeling:針刺二間、配陰郤穴。 (2)三間穴。 ![]() 牙痛陣陣苦難挨,【中藥】葛根湯加石膏好。(3)li-3三間 三間 San1 Chien1 (li_3)手陽明大腸經。 又名少谷。手陽明大腸經之所注,為俞穴屬木。 【部位】 食指本節後端,陷中有凹處是穴位,去二間約1寸。 【主治】 1、肩背神經痛dorsalia acapulae neuralgia。 2、肱神經痛。 3、齒痛toothache。 4、扁桃腺炎tonsillitis。 5、呼吸困難dyspnea。 6、腸雷鳴boryborygmus。 7、下痢diarrhea。 8、眼臉癢痛blepharitis itching。 9、嗜臥drowsiness。 10、寒熱瘧疾malaria。 11、熱病fever。 12、急食不進。 【取穴】 手平放,略側立,握拳,在食指之拇指側,本指之後端陷中,凹處取之。三間穴,針可直透掌心之勞宮穴。 【解剖】 在食指橈側,第二掌骨小頭後方,有第一骨間背側肌,內收拇指肌;手背靜脈網;指掌側固有動脈,分佈有蟯神經淺支。 【方法】 直針5分,必要時,針向勞宮穴1.5寸,留針10分鐘。有時斜針沿皮,向合谷穴。灸10分鐘。 【應用】 1、二間穴、三間穴、主瀉肺臟之熱。肺臟之發炎。 2、五指疼痛:針刺三間穴,向掌心直透勞宮穴1.5寸,名透掌心法。 3、肩背酸痛。浮風疲勞:針刺三間穴、配腎俞穴。 4、視力膜糊不清:針刺三間穴、配欑竹穴。 (3)合谷穴。 ![]() 流行感冒頭發燒,頭痛腦漲身難熬(1)合谷穴 合谷 Hoh 2 Ku 3 (li_4)手陽明大腸經 。 又名虎口,手陽明大腸經之所過,原穴屬火,為四總穴之一。 【主治】 1、反射性頭痛reflex headache。 2、耳聾deafness。 3、耳鳴tinnitus aurium。 4、衄血epistaxis。 5、鼻茸rhinopolpus 。 6、齒痛toothache。 7、扁桃腺發炎tonsillitis。 8、角膜白翳cataract 9、視力缺乏visual defect 。 10、呼吸困難dyspnea。 11、痰阻塞sputumcoction 。 12、窒息suffcation。 13、肩胛神經痛scapular neuralgia。 14、虛脫collapse。 15、失眠insomnia 。 16、神經衰弱neurasthenia。 【取穴】 手平伸,姆趾與食指分開,視其肢骨前,現微凹處是穴位。 【解剖】 第一掌股與第二掌骨之間,第一骨間背側肌,深層有內收拇肌橫頭;有手背靜脈網為頭靜脈之起部,穴位的近側,正當 橈動脈從手背穿向手掌之處。分佈有饒神經淺支的手背神經,深部有正中神經,的指掌側固有神經。 【方法】 針5~7分,留針20分鐘。灸10分鐘。用三稜針點刺放血。 【應用】 1、合谷為大腸經原穴,屬陽主表,取清走衰,宣泄氣中之熱,升清降濁,疏風散表,宣通氣血之功。 2、合谷總治頭、面各症。用之得法,針到病除。齒、眼、喉嚨(咽喉)等症之特效穴。 3、牙痛用「飛經走氣」法。 (1)、針尖向上斜刺,強捻轉使針感到頭部, (2)、提針至皮下,針尖相下斜刺,使針感到指頭,如此反復3次,留針30分鐘,痊癒。 4、齒痛:合谷兩穴並針刺,留針3分鐘,針到病除。 5、牙痛、口歪、臂肩不能舉、大拇指、食指不能屈伸:針刺合谷穴特效。 6、風火牙痛不能飲食:1合谷。2頰車。3中脘。4足三里。5留針30分鐘。 7、牙關不開、口眼歪斜blepharoplegia:1合谷。2地倉。3頰車。 拔牙麻醉穴:1合谷。2足三里。 8、合谷補,瀉之法:補法、先呼後吸 時針之。瀉法、先吸後呼時針之。 9、頭痛headache:1合谷。2風池。 10、癲癇及安神、鎮驚anticonvulsion:1合谷。2百會。3神門。 11、目赤ophthamia:1合谷。2絲竹空。3精明。 12、鼻淵sinusitis:1合谷。2迎香。 13、局部性肌肉痙攣:用點刺法,快針前淺刺,或強刺法 14、哮喘asthma劇烈時: 1先針合谷,2使患者平臥,用五柱灸法。 羶中為中心,左、右為神封,上為玉堂,下為中庭。 15、針『四關穴』:1左、右(合谷)2左、右(太衝) a降低血壓,鎮靜神經,調整機能,開關節而利痺疏風,行氣血,通經絡,清滯瘀。 16、止汗:a補合谷,瀉腹溜(補合谷可使汗腺收縮)。 發汗:a瀉合谷,補腹溜(重瀉合谷,使汗腺鬆弛)。 17、急性外膜炎,旺盛全體機能(清理肚臍以上部位): a、合谷配 b、曲池。合谷升而能散,曲池走而不守。 18、調理腸胃,寬中理氣:a合谷。b足三里。合谷為大腸經之原穴,氣能升降,血能宣通。足三里為土中之土(胃經為戊土,三里為胃經之合穴亦為戊土)。補之益氣理中,瀉之升陽降濁。 如有濕熱壅遏,濁滯中宮,蓄食停飲,腹脹噯氣tympanites,引濕濁下行,導濁降逆而安中宮。 19、安胎:a瀉合谷。b補三陰交。血旺氣衰。 墮胎:a補合谷。b瀉三陰交。血衰氣旺。 a、合谷:大腸經之原穴,大腸經為肺俯,主氣當補。 b、三陰交:脾、肝、腎三脈之會穴。主陰血,血當補,不當瀉。 20、脾病splenic disease:a合谷。b三陰交。 |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