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Excerpt:止庵的《如面談》之一
2025/06/16 05:19
瀏覽141
迴響0
推薦2
引用0
Excerpt:止庵的《如面談》之一
走了一生的路
沒有走在路上
一張張的你
疊成一塊黑
無星無月的夜呵
山道
窄巷
橋頭
我以竹杖代眼
尋覓得好苦
檸檬乾了
剩下的皮扔了
——沙鷗,《尋人記》(組詩第九十四首)
閱讀及分享止庵的《如面談》。
曾經讀過止庵的《惜別》,除了他悼念母親的文章讓人感動之外,對於一個喜好閱讀的母親的描述也特別讓人印象深刻。
在這本《如面談》,談論的則是他的父親,這會我才知道是詩人沙鷗。
以下摘要分享本書收錄的第一篇文章〈生死問題〉。
書名:如面談
作者:止庵
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4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CN11548880
內容簡介
《惜別》之後,止庵再作長序,與讀者談生死體悟。書中篇章大都寫在止庵父親辭世後不久,情感色彩較重,與作者此前此後所作似皆不同。
《如面談(精)》分為“思想之什”、“讀書之什”、“懷人之什及其他”三卷。“思想之什”包括十六篇隨筆,講述對人世、生命的思考,如議論性質的《生死問題》。“讀書之什”二十篇,側重對文人、文學的評述,其中張愛玲、魯迅、周作人、楊絳所佔分量較重。“懷人之什及其他”十九篇,是作者對故友親人的追憶,字裡行間充滿親友相處時的溫情細節:病重時切磋詩選篇目,瓜豆蔭涼裡看書作文……這些回憶多很瑣碎,卻總是實實在在的。
【Excerpt】
〈生死問題〉
李健吾在《葉紫的小說》中說:
“當著一位即往的作者,例如葉紫,在我們品騭以前,必須先把自己交代清楚。他失掉回護的可能。尤其不幸是,他還沒有活到年月足以保證他的熟練。他死於人世的坎坷,活的時候我們無所為力,死後他有權利要求認識。”
對於一篇論文來說,這段話大約屬於閒筆,但很使我感動。記得當初劉半農去世後也有過如何對待故者的爭議,最後歸結為文章裡邊所表現的反正都是作者自己,那麼這裡的李氏就顯得可親可敬,總覺得他的心很軟,也很暖,真是悲天憫人。此外我也因此對生死之間的事情有所感觸,“他失掉回護的可能”,的確對一個人來說,活著是一回事,死了又是一回事。
關於死,人們有過很多議論,似乎還以馬丁·布貝爾在《死亡之後》中說的最為確當:
“死是一切我們所能想見的事物的終結。”
而萊茵霍爾德·施奈德描述的臨死之前的感受可以當作對布氏這話的詮釋了:
“每邁一步,每次推門,上每級台階我都在說:這可是最後一次!最最後面的一次!”
從根本上講,我把死理解為不再可能。生意味著總有機會,甭管它是好是壞,也甭管實現的機率有多大,總歸是有這個可能性;死則是所有可能性的終結。只要可能性在現實與想象中不僅僅是壞的,死就是一件殘酷的事。俗話說“天無絕人之路”,對於一個活人來說確實如此,但是死把所有的路都給絕了。所以伊利亞斯·卡內蒂說:
“生命的目的十分具體而且鄭重,生命本來的目的乃是使人得以不死。”
生命的目的就是為它自己尋找一種可能性。這種尋找,這種被尋找著的可能性,深厚而廣大,幾乎是無限的——然而實實在在的死使之成為有限。世界被我們每個人直接與間接地感知著,我不知道我的世界從何時始,但我知道它到何時終。一個人死了,對這個世界來說是他死了,對他來說是他和這個世界都死了。而且正如雅斯貝爾斯所說:
“憑借繼續在他人記憶中存在;憑借在家族中的永生;憑借青史留名的業績;憑借彪炳歷代的光榮——憑借這些都會令人有慰藉之感,但都是徒勞的。”
問題並不在於死後的事情是否確定;問題在於死者無知,對確定與不確定都無知。這種慰藉之所以徒勞,是因為它與一切生命的所有一樣,無法延續到生命完結以後。死者可以給這世界遺留一些有形或無形的東西,但他不再能控制它們,它們屬於生者了。不錯,很多死者因為各種原因至今還為我們所記住,但是當直接來自感知的記憶斷絕之後,死者就僅僅是一個名字,或者說一個符號而已,彷彿是有關他發生的一切其實與他並不相干,因為他早就不存在了。
李健吾說葉紫“死後他有權利要求認識”,對我們來說這個“他”是葉紫,對死了的葉紫來說“他”是誰呢。即使像李氏這樣去體恤死者,葉紫也是不會知道的;他生前沒有聽到的話,死後更聽不到。“不再可能”不僅僅針對死者本身,對於與死者有關係的生者也是如此。最通人情的李健吾所面對的只能是一個不再有葉紫的世界。我們向死者伸出手去,握住的只是虛空,這是最使我們感到痛苦的。我想起我去世了的父親。父親去世給我的真實感覺並不是我送走了他,而是我們在一起走過很長的一段路,他送我到一個地方——那也就是他在這世界上最後的時刻——然後他站住了,而我越走越遠,漸漸看不見他了。事實往往如施奈德所說:
“我們只有以死為代價,才能發現人、熱愛人。”
但也不是由此就要得出悲觀的結論。對於一個活著的人來說,死是將要到來的一種事實,而生是現在就存在著的事實。對什麼是死以及死之不可避免的清醒認識說不定會給我們一些幫助。保爾。蒂利希說過:
“死亡使人能夠探詢生命的真諦——也就是說,死亡使人超越自身的生命並且賦予人以永恆。”
從前我寫《關於孔子》一文,引用了《論語·里仁》中這一節: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我把它當作孔子人生哲學的歸結處。現在想來,關於生死問題孔子也有他獨特的思考。以“聞道”和“死”來進行比較,很明顯死是不能把握的,而聞道是有可能把握的,因為聞道不論多不容易,總還是隸屬於生的一項活動;也就是說,聞道才有可不可的問題,而死卻談不上可與不可。所以依常規講,恐怕應該是:“夕死,朝聞道可矣。”但孔子偏要反過來說,我想他是有一番道理。在確定的死與不確定的生之間,他最大限度地張揚著生,盡量賦予它一種確定的意義,既然死是不可以把握的,那麼就盡量去把握可以把握的生,這種把握的極致也就是聞道。他這麼說乃是把聞道放在了死之上。孔子還說過“未知生,焉知死”的話,他的著眼點都在生這一方面,而“朝聞道,夕死可矣”同樣表現了他這個想法。朝在夕之前,同樣聞道只能在死之前;他是說,要在你有限的人生之中去完成你的人生。這樣死才有可能不是唯一的結論,死前有生,生有生的意義。從這一點上講,聞道與蒂利希所說的“永恆”是同義詞。
生死之間是一個不可逾越的界限。最大限度地張揚生,就意味著有限的生命對於這界限的一種衝撞,使得生命的尖鋒有突入到死亡之中的可能。歐仁·尤奈斯庫是我所知道的對於死最有感受的人,在他的日記裡一方面明確地說:“生,是為了死。死是生的目的。”一方面又說:
“雖然如此,我還是全力朝生命狂奔,希望在最後一刻追上生命,就像要在火車啓動的一瞬間踩上車廂的踏板一樣。”
同樣川端康成也在《臨終的眼》一文中說過“我覺得人對死比對生要更瞭解才能活下去”的話。他對垂死的畫家古賀春江有這樣的描述:
“聽說他畫最後那幅《馬戲團一景》時,就已經無力塗底彩,他的手也幾乎不能握住畫具,身體好像撞在畫布上要同畫布格鬥似的,用手掌瘋狂地塗抹起來,連漏畫了長頸鹿的一條腿他也沒有發現,而且還泰然自若。”
又說:
“後來他越來越衰弱了,在紙箋上畫的名副其實的絕筆,只是塗抹了幾筆色彩而已。沒有成形的東西,也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到了這個地步,古賀仍然想手執畫筆。就這樣,在他整個的生命力中,繪畫的能力壽命最長,直到最後才消失。不,這種能力在遺體裡也許會繼續存在下去。”
我的父親在他一生的最後十幾天裡忽然計劃要創作一個組詩,他口述給我記錄時,身體虛弱得連蓋的薄薄的被子都不能承擔,彷彿收音機的電池耗盡了電,念每一句咬字和聲調都漸漸變得不確定,模糊,最後變成一縷縷游絲,在夜間空蕩蕩的病房裡飄散。但他的詩依然一如既往充滿了奇瑰的想像力,而且更有力度,無拘無束。當時我就感到好像有一種東西撞破了生死之間的鐵壁。我想對於作為詩人的父親來說,也是寫詩的能力比他的生命本身還要長罷。
一九九五年八月十日
走了一生的路
沒有走在路上
一張張的你
疊成一塊黑
無星無月的夜呵
山道
窄巷
橋頭
我以竹杖代眼
尋覓得好苦
檸檬乾了
剩下的皮扔了
——沙鷗,《尋人記》(組詩第九十四首)
閱讀及分享止庵的《如面談》。
曾經讀過止庵的《惜別》,除了他悼念母親的文章讓人感動之外,對於一個喜好閱讀的母親的描述也特別讓人印象深刻。
在這本《如面談》,談論的則是他的父親,這會我才知道是詩人沙鷗。
以下摘要分享本書收錄的第一篇文章〈生死問題〉。
書名:如面談
作者:止庵
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4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CN11548880
內容簡介
《惜別》之後,止庵再作長序,與讀者談生死體悟。書中篇章大都寫在止庵父親辭世後不久,情感色彩較重,與作者此前此後所作似皆不同。
《如面談(精)》分為“思想之什”、“讀書之什”、“懷人之什及其他”三卷。“思想之什”包括十六篇隨筆,講述對人世、生命的思考,如議論性質的《生死問題》。“讀書之什”二十篇,側重對文人、文學的評述,其中張愛玲、魯迅、周作人、楊絳所佔分量較重。“懷人之什及其他”十九篇,是作者對故友親人的追憶,字裡行間充滿親友相處時的溫情細節:病重時切磋詩選篇目,瓜豆蔭涼裡看書作文……這些回憶多很瑣碎,卻總是實實在在的。
【Excerpt】
〈生死問題〉
李健吾在《葉紫的小說》中說:
“當著一位即往的作者,例如葉紫,在我們品騭以前,必須先把自己交代清楚。他失掉回護的可能。尤其不幸是,他還沒有活到年月足以保證他的熟練。他死於人世的坎坷,活的時候我們無所為力,死後他有權利要求認識。”
對於一篇論文來說,這段話大約屬於閒筆,但很使我感動。記得當初劉半農去世後也有過如何對待故者的爭議,最後歸結為文章裡邊所表現的反正都是作者自己,那麼這裡的李氏就顯得可親可敬,總覺得他的心很軟,也很暖,真是悲天憫人。此外我也因此對生死之間的事情有所感觸,“他失掉回護的可能”,的確對一個人來說,活著是一回事,死了又是一回事。
關於死,人們有過很多議論,似乎還以馬丁·布貝爾在《死亡之後》中說的最為確當:
“死是一切我們所能想見的事物的終結。”
而萊茵霍爾德·施奈德描述的臨死之前的感受可以當作對布氏這話的詮釋了:
“每邁一步,每次推門,上每級台階我都在說:這可是最後一次!最最後面的一次!”
從根本上講,我把死理解為不再可能。生意味著總有機會,甭管它是好是壞,也甭管實現的機率有多大,總歸是有這個可能性;死則是所有可能性的終結。只要可能性在現實與想象中不僅僅是壞的,死就是一件殘酷的事。俗話說“天無絕人之路”,對於一個活人來說確實如此,但是死把所有的路都給絕了。所以伊利亞斯·卡內蒂說:
“生命的目的十分具體而且鄭重,生命本來的目的乃是使人得以不死。”
生命的目的就是為它自己尋找一種可能性。這種尋找,這種被尋找著的可能性,深厚而廣大,幾乎是無限的——然而實實在在的死使之成為有限。世界被我們每個人直接與間接地感知著,我不知道我的世界從何時始,但我知道它到何時終。一個人死了,對這個世界來說是他死了,對他來說是他和這個世界都死了。而且正如雅斯貝爾斯所說:
“憑借繼續在他人記憶中存在;憑借在家族中的永生;憑借青史留名的業績;憑借彪炳歷代的光榮——憑借這些都會令人有慰藉之感,但都是徒勞的。”
問題並不在於死後的事情是否確定;問題在於死者無知,對確定與不確定都無知。這種慰藉之所以徒勞,是因為它與一切生命的所有一樣,無法延續到生命完結以後。死者可以給這世界遺留一些有形或無形的東西,但他不再能控制它們,它們屬於生者了。不錯,很多死者因為各種原因至今還為我們所記住,但是當直接來自感知的記憶斷絕之後,死者就僅僅是一個名字,或者說一個符號而已,彷彿是有關他發生的一切其實與他並不相干,因為他早就不存在了。
李健吾說葉紫“死後他有權利要求認識”,對我們來說這個“他”是葉紫,對死了的葉紫來說“他”是誰呢。即使像李氏這樣去體恤死者,葉紫也是不會知道的;他生前沒有聽到的話,死後更聽不到。“不再可能”不僅僅針對死者本身,對於與死者有關係的生者也是如此。最通人情的李健吾所面對的只能是一個不再有葉紫的世界。我們向死者伸出手去,握住的只是虛空,這是最使我們感到痛苦的。我想起我去世了的父親。父親去世給我的真實感覺並不是我送走了他,而是我們在一起走過很長的一段路,他送我到一個地方——那也就是他在這世界上最後的時刻——然後他站住了,而我越走越遠,漸漸看不見他了。事實往往如施奈德所說:
“我們只有以死為代價,才能發現人、熱愛人。”
但也不是由此就要得出悲觀的結論。對於一個活著的人來說,死是將要到來的一種事實,而生是現在就存在著的事實。對什麼是死以及死之不可避免的清醒認識說不定會給我們一些幫助。保爾。蒂利希說過:
“死亡使人能夠探詢生命的真諦——也就是說,死亡使人超越自身的生命並且賦予人以永恆。”
從前我寫《關於孔子》一文,引用了《論語·里仁》中這一節: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我把它當作孔子人生哲學的歸結處。現在想來,關於生死問題孔子也有他獨特的思考。以“聞道”和“死”來進行比較,很明顯死是不能把握的,而聞道是有可能把握的,因為聞道不論多不容易,總還是隸屬於生的一項活動;也就是說,聞道才有可不可的問題,而死卻談不上可與不可。所以依常規講,恐怕應該是:“夕死,朝聞道可矣。”但孔子偏要反過來說,我想他是有一番道理。在確定的死與不確定的生之間,他最大限度地張揚著生,盡量賦予它一種確定的意義,既然死是不可以把握的,那麼就盡量去把握可以把握的生,這種把握的極致也就是聞道。他這麼說乃是把聞道放在了死之上。孔子還說過“未知生,焉知死”的話,他的著眼點都在生這一方面,而“朝聞道,夕死可矣”同樣表現了他這個想法。朝在夕之前,同樣聞道只能在死之前;他是說,要在你有限的人生之中去完成你的人生。這樣死才有可能不是唯一的結論,死前有生,生有生的意義。從這一點上講,聞道與蒂利希所說的“永恆”是同義詞。
生死之間是一個不可逾越的界限。最大限度地張揚生,就意味著有限的生命對於這界限的一種衝撞,使得生命的尖鋒有突入到死亡之中的可能。歐仁·尤奈斯庫是我所知道的對於死最有感受的人,在他的日記裡一方面明確地說:“生,是為了死。死是生的目的。”一方面又說:
“雖然如此,我還是全力朝生命狂奔,希望在最後一刻追上生命,就像要在火車啓動的一瞬間踩上車廂的踏板一樣。”
同樣川端康成也在《臨終的眼》一文中說過“我覺得人對死比對生要更瞭解才能活下去”的話。他對垂死的畫家古賀春江有這樣的描述:
“聽說他畫最後那幅《馬戲團一景》時,就已經無力塗底彩,他的手也幾乎不能握住畫具,身體好像撞在畫布上要同畫布格鬥似的,用手掌瘋狂地塗抹起來,連漏畫了長頸鹿的一條腿他也沒有發現,而且還泰然自若。”
又說:
“後來他越來越衰弱了,在紙箋上畫的名副其實的絕筆,只是塗抹了幾筆色彩而已。沒有成形的東西,也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到了這個地步,古賀仍然想手執畫筆。就這樣,在他整個的生命力中,繪畫的能力壽命最長,直到最後才消失。不,這種能力在遺體裡也許會繼續存在下去。”
我的父親在他一生的最後十幾天裡忽然計劃要創作一個組詩,他口述給我記錄時,身體虛弱得連蓋的薄薄的被子都不能承擔,彷彿收音機的電池耗盡了電,念每一句咬字和聲調都漸漸變得不確定,模糊,最後變成一縷縷游絲,在夜間空蕩蕩的病房裡飄散。但他的詩依然一如既往充滿了奇瑰的想像力,而且更有力度,無拘無束。當時我就感到好像有一種東西撞破了生死之間的鐵壁。我想對於作為詩人的父親來說,也是寫詩的能力比他的生命本身還要長罷。
一九九五年八月十日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